【大学生100问】如何运用SMART原则,为自己立个不倒的flag?
如何运用SMART原则,为自己立个不倒的flag?
岁末年初,每个小伙伴都忙着开展形式多样的新年仪式。定个目标立个flag,是当今最流行的新年仪式之一。走过了极不平凡的2020年,迎来了崭新的2021年,你的新年目标是什么呢?
在定下新年目标之前,请先回答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大家在去年年初雄心勃勃立下的flag都实现了吗?
有多少目标半途而废了?
斯克兰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年完成新年计划的人只有寥寥的8%。而另一项对200人的追踪研究显示,77%的人能够坚持新年目标一周,23%的人没能坚持一周,能够坚持两年的人也只有19%。
有人自嘲说,2021年的新年目标,就是完成2019年定下的,拖到2020年还没有实现的计划。
那么,如何确定新年目标,并保证今年立下的flag可以顺利地在今年内达成呢?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种运用SMART原则制定目标的方法。
目标制定必须明确具体而非抽象笼统。
明确就是一个将时间、地点、人物、数量、程度等因素具体化的过程。以“新年多阅读”的目标为例,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有:
多到什么程度,是每月一本还是每周一本?
阅读什么,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还是网络流行作品?
什么时间阅读,是每天固定时间还是随意挑选时间?
读到什么程度,是咬文嚼字 仔细研读还是一目十行 囫囵吞枣?
既然目标要达成,制定目标时就要考虑目标的可衡量性。
目标的衡量标准遵循“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质化”,杜绝在目标设置中使用形容词等概念模糊、无法衡量的描述。
比如,同样是“减肥”计划,“每月瘦2斤”就比“瘦成闪电”目标好,因为“2斤”是可以被衡量和检测的,而所谓的“闪电”是形象化的比喻,是无法衡量的。
目标的价值在于其可实现性,否则再高大上而不能落地生根的目标,都只能是一张废纸。
因此,最好的目标设定是“跳一跳,摘果子”,如果“不跳”,唾手可得,缺乏挑战性和吸引力;但如果“跳了多次”却“摘不了果子”,体验不了努力的成就感,久而久之,积极性必然严重受挫,进而丧失兴趣和动力。
控制目标数量,求精而不贪多,更有助于我们实现目标。
国外知名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过去的十年,每年年初都会撰文公布自己新一年的个人挑战,并且每年都圆满地完成了年初目标。
比如
2009年每天打领带上班;
2010年学习中文;
2011年挑战只吃素食;
2012年每天写代码;
2013年每天认识一个公司以外的人;
2014年每天写一封感谢信;
2015年每个月读两本新书;
2016年开发一款私人人工智能助手同时在这一年中跑步365英里;
2017年走遍美国的每一个州;
2018年修复Facebook,避免被滥用;
2019年是针对科技在社会中的未来进行一系列的公开讨论。
内容列表样式
不难发现,扎克伯格的目标数量很少,一般是一至两个,但每个目标最终都实现了。这便体现了目标的可实现性。
目标的相关性是指实现此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情况。
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但对其他的目标完全不相关,或者相关度很低,那这个目标即使被达到了,意义也不是很大。比如,如果我们以“减肥”为目标,那么“阅读”与之的相关性就明显低于其与“健身”的相关性。
任何目标的设定都应该有时间限制,否则该目标无法检测与衡量。
凡是超出时间限定范围的目标,从严格意义上讲都是失败的。比如“三个月内流利地背出50首古诗词”,“三个月内”就是衡量检测的一个重要依据。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设定的目标符合SMART原则,就万事大吉啦。优秀的微习惯,才是让目标达成的主攻手。
看看以下两组数据,你想到了什么?
0.99365=0.03
1.01365=37.78
再详细点
任何一个巨大的成就,都始于一个微小的开始。
小伙伴们,让我们翻开2021年的日历,审视自我,对照SMART原则,立下一个不会倒的flag,从微小做起,见证每一天的进步,遇到更好的自己。
往期推荐
【大学生100问】巧用“决策平衡单”,和毕业选择困难症说拜拜
丹姐工作室出品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丹姐微刊
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关注我们,丹姐工作室
作品丨郭若虹
编辑丨崔玉桥
审核丨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