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仲恺文化 | 旅美少年廖仲恺——廖何历史④

纪念馆蔡瑞燕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2-27



我们的廖何历史时间到啦!

上回为大家讲解了“叛逆”少女何香凝的成长故事,她“叛逆”却有主见,坚毅聪颖,非寻常女子也!那么,今天为大家讲述她的丈夫廖仲恺先生的成长故事,同样不同寻常。

廖仲恺(1877-1925),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笔名屠富、渊实、微尘等,化名金佐治,是广东省归善县鸭仔埗人,1877年4月23日(注:关于出生时间有1877年、1878年、1879年等多种说法)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一直到17岁父亲逝世后才归国,在美国生长,几乎度过了他的整个童年、少年时光。

童年时的廖仲恺


廖仲恺的祖父廖景昌是客家人,清道光年间从福建省迁徙到广东省归善县,原是务农,后到香港经商。父亲廖竹宾毕业于香港圣保罗书院,1860年代中在刚开办的汇丰银行工作,是该行最早的华人职员之一。1870年代初奉派到美国协助处理汇丰银行在旧金山的业务,举家迁往美国。他育有三子一女,其中小儿为遗腹子,长子廖恩焘,廖仲恺是次子。廖仲恺出生时父亲在当地已是颇有声望和较富有的华商,曾因出面协助筹款兴建华人医院而受到当地报纸的报道。廖恩焘历任清政府、民国政府的外交官,曾派驻古巴、朝鲜、日本等国。廖仲恺的叔父维杰,曾任香港招商局总办、电报局总办等职,廖家有“一家通晓洋务,得风气之先”的评价。

廖仲恺的家乡


旅美期间,廖仲恺接触了美国社会,在当地上学,听到、看到、感受到了华人在美国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受到美国白人的歧视与欺凌,中国孩子受到嘲笑、戏弄的情境,在他心里都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廖竹宾是个典型的客家人,客家文化最富爱国保族的思想,本来就承袭了中华民族思想的渊源,而且他长期侨居美国,深知华人寄人篱下、受歧视、受屈辱之苦,非常爱国,“像爱护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命一样”,认为祖国是“每个人的灵魂和生命”所寄托的地方。他常常教育子女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要爱国,就要学习祖国文化,应该精通祖国文字。他“延师教读而且督促很严”,不仅把儿子送到当地学校学洋文,每天下午还送到华人区开设的国学专馆,学习中文,攻读唐诗古文等科目,学习“四书”“五经”等圣贤之书。


廖仲恺十二岁时曾入读清政府为美国资质优异的华人子弟创办的“金山中西学堂”,学习内容有英文、算学、制造、四书、经史、书法等中西知识。学堂的教习都是从国内选派举人、秀才去的,辅导学童的学习。每年逢三大节,学童们还要跟着督学行礼,学习传统礼仪。这些教育不仅使他学习了英文和算学等基础知识,也为年幼的廖仲恺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使他“国学之基得于幼时稳立”,并且在他的思想里种下了宝贵的爱国思想的种子。



1880年代初,美国国会制订排华法例,美国西部、西北部的排华风潮迅速蔓延,华工受迫害的事件时有所闻。廖仲恺亲身感受到美国同学的欺侮,遭受过殴打,亲睹美国警察辱骂华人为“黄狗”,等等。小小年纪深感困扰,父亲告诉廖仲恺:这是因为“中国衰弱不振,所以才被人欺侮,没有什么好法子应付”,叫他只有“忍受”。

廖仲恺大概在那时已知国家贫弱国民就要挨打,这是国家民族的最初观念;同时对于“没有好法子应付”也印象深刻,“想法子”的问题已印入了他的脑海。所以,过春节,廖仲恺趁美国准许华人放鞭炮的时候,调皮地把鞭炮点着丢到美国警察面前,廖仲恺曾自述“少时顽劣非常”。

今天的廖何历史就讲到这里啦,旅美少年廖仲恺聪明懂事,思想先进,有着对国家赤诚的爱国情,更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对时局的清醒认识。这些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仲恺学子应当将此发扬光大。

 你有什么收获亦或有什么感想呢,在留言区一起分享吧。


未完待续,我们下周一不见不散......


(图文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小编授权)


往期回顾:

仲恺文化 | “先结婚,后恋爱”——廖何历史①

仲恺文化 | “双清”家风传承——廖何历史②

仲恺文化 | “叛逆”少女何香凝——廖何历史③


图片:历史图片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展品

           新媒体工作室 何紫欣 黄思琳

微信编辑:新媒体工作室 胡康湛 吴嘉澍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曾献尼 龚慧枫 邝健睿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