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说来也怪,守住底线就与众不同了
图:Edward Hopper • 1930
张小龙一年大概公开演讲一两次,每一次都能成为热点。当然,作为10亿用户的产品之父,杵着都是热点。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演讲内容,看似在谈产品,聊的都是价值观和世界观。
从多年前他腾讯内部8小时分享精华到昨晚的三个小时演讲,我看过他几乎所有分享。毫不夸张地说,就整个互联网行业,张小龙在思想境界遥遥领先。张小龙被称为产品经理之神算是保守评价,他聊的哪里只是产品。
回顾下这么多年下来的移动战争,看看存活下来的这些产品,有时候不得不感叹,作为用户,我们很幸运,一款生活已经无法离开的社交产品是由这样的一位思想家在主持大局。在微信诞生之前的腾讯,刚刚结束焦头烂额的“3Q大战”,腾讯赢了官司,输了口碑。
那时候的腾讯在舆论的眼里是一只抄袭猛兽。说来也巧,被周鸿祎恶心了一把之后,马化腾开始反思公司的战略,也正好是移动互联网开启的时间。除了刘炽平的战略投资之外,微信这款产品的出现就彻底扭转了腾讯公司的形象。
为什么我说很幸运,假如张小龙依然在作qq邮箱,又或者想象一下,张小龙去了某家互联网巨头,也开发社交产品,未必能如愿主导产品的大方向,很可能就沦为一个极其平庸的产品,附加了很多不懂产品却喜欢指手划脚的领导的意志,体现在产品是违和的人格上的冲突。但如果那个产品有牢固的社交关系,那么也许,也许我们每天要用的一款社交产品,每天都有开机广告,随着节日也是不是变换颜色什么的,当然,大家很快也就习惯了,就像人们很快就觉得垃圾短信是自然现象。凑合着用吧。所以说作为用户,我们很幸运,另外一点,马化腾和张小龙可以说是互相成就。
“我比较惊讶的是,微信的与众不同并不是他想特别的办法与众不同,而是他守住一些做产品的底线就与众不同了。”
这句话非常耳熟,十几年前就有人说过类似的话,我只不过是表达一些常识,身边的人却会说你这个人很极端。在古代中国,你只不过不想缠裹脚布,身边的人就会说你标新立异,干脆拉去浸猪笼。感恩,如今的社会,当个与众不同的人不用被拖去浸猪笼。
这句话比较狠的地方是,微信只不过是守住了一些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了。你再读一遍,真是令人伤感。
守住底线什么意思,张小龙又补了一句:
“更多的产品并不把自己的产品当作一个产品来看待,也不把他的用户当做用户来看待,微信只是做到了这样一些基本的点。”
最早的互联网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人类生产工具的进化,几何倍数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不管是从资讯的获取,还是与人之间的联系,又或者是游戏和购物。怎么理解“把用户当用户看待”呢?我自己的理解就是,用户是人,不是贡献流量机器人。
那些不把用户当人的产品通常是怎么做的?弹窗骚扰,这是低级的吧,反正都跟垃圾信息一样。就说信息获取吧,你喜欢什么就给你喂什么,盯着手机的人就像实验室里的那只小白鼠,不知疲倦地狂按刺激大脑里的快乐中枢。而这种游戏规则也导致了成千上万的自媒体用海量的垃圾文章喂养这些用户,摸透了游戏规则,若干关键词塞进文章里就行,一篇稿子自我洗稿,演变成上百篇,上千篇。各家企业之间公关游戏玩得不亦乐乎。而用户还在不停下拉,刷了又刷,好像感受到了丰收,其实只有标题的变幻。但对平台来说,流量和停留时间有了。数据好看。
这么说吧,见过任何一篇牛逼的文章是首发在今日头条这个app的吗?又或者,头条号这个所谓的第二大创作平台,有几个牛逼的独家作者?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了,反正从未听说过。
微信公众号从诞生以来就是去中心化的,没有算法,没有智能推荐,也不会因为某个关键词被哪个读者刷到,除非是采用了搜索。人订阅自己想看的作者。尽管从结果看,大量的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订阅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公众号,这没办法,不管是被诱导关注的,还是喜欢看,这是他们自己选的,比所谓的信息流智能推荐要道德得多。没别的,就是把用户当人,而不是粪便搜集器。
“(公众号)作为一个流量红利来用,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作为流量红利来用的人并没有创造价值,它对我们的用户并没有好处,这个对平台是一种损伤。”
当然这不意味着微信公众号已经是完美的状态了,不是的,微信公众号做了这几次调整,从订阅号里的信息展示的变化,再到7.0的看一看,都是一种尝试,张小龙说从效果上看没多大变化。嗯,明显觉得分享的变少了。
但有这样一个守住底线的大方向,微信公众号的后续动作显然值得期待。
「近期更新」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