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就只能继续等着了

吴主任 吴主任 2020-09-15

图:Peter Doig

有人喜欢大便,就必定有人售卖大便。按理说基于自愿无可厚非。但这是商业世界容易为人诟病的一种现象。不过其实我们一直都有相对“文雅”的描述,叫得屌丝者得天下。市场就是这样,也许你瞧不上,但有人就能洞察某个庞大群体的需求,迎合也好,讨好也罢,一拍即合。


很多瞧不上的人可能没有认真想过,能够迎合也是一种能力。该能力还尚不需要良知上的纠结。比如一些高票房的大烂片,大量对其鄙视的从业人员,有信心拍得出来?


但与此同时,我们依然坚持那些东西就是“烂”。如果吃过、用过、看过好东西,就很难自欺欺人对烂东西赞不绝口。如果说审美在理论上再怎么强调“金线”的存在,最终都会败给“我喜欢才最重要”。那么信息的真假,观念的好坏对人的影响就真的很坏了。并且也没有人有义务帮你分辨信息真假,观念好坏。


人自身的弱点也早被商家们摸透。在信息和观念市场也一样。惊悚的谣言更容易得到传播,挑拨人的情绪更容易有共鸣。这些只需要写两篇文章再看数据就全明白了。这些就像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套路公式一样,永远有效。就这样,大量携带情绪的噪音四处穿梭,最终总会被更多人听到。


听起来似乎很悲观?并不是。就如同我对烂电影横行这件事完全不在乎一样,我认为人是会进步的,消费者是无情且挑剔的,只要允许各种信息的竞争。就好像在吃饱饭也才没几年,人们已经开始提倡健康饮食了一样。谁不想遮住食物热量表敞开了吃呢,但我们也看到很多人在饮食上变得克制。并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看,人一胖,身体毛病就变多。同样的,健康饮食的风一旦刮起,无数商家也会开始普及相关知识。


我们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的为了打发时间,有的让自己愉悦,还有了解当下热点,以及很多人是热爱学习获取新知的。所有的这一切,背后都有一堆人在试着讨好。


牙膏刚被发明出来卖不出去,人们感觉不到自己牙齿变干净了。后来有聪明人加入了薄荷,一下子牙膏就流行起来了。因为薄荷的清凉,让人觉得自己的牙齿变干净了。但负责清洁的显然不是薄荷。


这个我特别喜欢的例子说过好多次了,因为很多学习的幻觉都是一样的原理。该原理几乎可以完美解释为什么包括罗振宇在内的贩卖知识的人喜欢不停地创造词汇。因为受众们有“新知”的获得感,生造的词汇就是牙膏里的薄荷,它让人有快速获得新知的错觉。


要破除这种幻觉很简单。真正认真学习过东西的人都能明白,学习这件事根本没有捷径,有的只是不间断的积累,很辛苦。无论多么精湛的,大师级别的学习方法论也无法绕过自身努力的部分完成学习。


人很擅长骗自己,买下一堆书就觉得完成了一半阅读任务,办完健身卡似乎下周就能瘦,交钱订几门课应该很快就入门了吧。这么一说,谁不懂呢?都懂。但懂再多的道理也没用。因为明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行动。换句话说,如果行动起来,懂不懂这些道理无所谓。比如看完一本大部头其实特别容易,要么定量,一天一章节,要么定时,一天半个小时。不知不觉就看完了。


所有轻松快乐,让某领域大师给你浅显易懂介绍的那种学习,如果非要说好处的话,满足的是猎奇的心态。猎奇嘛,看着都很有趣,一上手就没戏。


无论是审美的提升,辨别信息真假、观念好坏的能力,还是知识和技能的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本质上都是个人成长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只能靠自己完成。荣格是这么说的,如果某个东西个人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磨难才能获得,那么环境不能把这个东西当作礼物恩赐给他。恰恰相反,太过有利的环境只会强化一种危险的倾向,即个人把所有东西都寄希望于外界。


怎么来理解这段话呢?无论美丑、真假、好坏,总有人告诉你。久而久之,你就习惯性等着别人来告诉你,给你答案。最终你将可能永远丧失了辨别的能力。那……就只能继续等着了。


上篇:女人爱自己,从直面真实的自己开始

推荐:30岁以后应该问自己的事




【2019年全年文章合集】

关注我并在后台回复【自由】
给你一份自由主义者书单
长按二维码关注吴主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