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批评白岩松的方式来迎合年轻人更无耻
看到某篇文章标题“年轻人不想被白岩松灌鸡汤了”,身为鸡汤界同行,我很好奇,白老师的鸡汤怎么就被年轻人拒绝了。
一路看下来,不得不感慨这些营销号的套路越来越精湛了。我发现白岩松完全没说错什么,反倒是这些营销号专门为了迎合年轻人跟着起哄+煽情,诉说不易。
为什么说是迎合呢?
迎合的前提是什么,是环顾四周,取样研究看看舆论动态,然后紧跟趋势发言。
白岩松老师的某个视频片段被辱骂的弹幕刷屏了。我就好奇,白老师说什么了呢?
下面看下这个“不会吧”的出处,一档青年对话类栏目《对白》中的一段视频。建议你们花3分钟听一下。
听起来白岩松老师好像很“凡尔赛”,当年自己工作包分配,福利分房,现在跟年轻人说,你们更幸运,你们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工作。
或许讨厌的点在于白岩松现在贵为央视名嘴,名利皆有,说这话不讨喜。但他说的还真是大实话。
我以前说过每一代人的对比,今天的年轻人之所以怀念以前那种大学生包分配的日子,那是因为完全忽略了“概率”以及无法感同身受到以前的艰难岁月。
大学毕业包分配,比例是多少?轮得到今天这些在网上抱怨打工人苦逼的打工人吗?不妨照照镜子,掂量自己要不是大学不停扩招,还能有机会考上大学吗?当时的多数年轻人几乎没得选,务农、进厂、做小生意。
就说“打工人”这个词都是与时俱进,升级迭代的结果。以前都叫“打工仔”,这个词几乎等同于厂工厂妹或者工地上搬砖的。今天的“打工人”其中包含的工种要丰富太多了,多半都是白领。在工厂大面积出现以前,想进厂打工都得排队。十几二十年前多少农村人期盼着能有工厂能给个流水线的坑位。
这才是现实。
白岩松那个年代,虽然包分配听起来很滋润,但确实是哪里有需要往哪儿搬,服从组织安排。不能看到白岩松的幸运就忽略了其他现实。所以白岩松说,你们更幸运,毫无问题。
再看看白岩松引起众怒的“不会吧”前面说的那些内容。
也许个人语言习惯不一样,我大概不说“不会吧”,但我或许更刻薄:这么想未免太天真了。
简单类比下,如果说今天“卷来卷去”的声音不绝于耳,那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机会竞争。以前是千军万马,但没有桥。哪有什么机会,我比白岩松小,但比今天的90后00后要大一些,刚好长在农村,不仅知道大量的农民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困境之中,也知道当人们可以去工厂打工之后生活的巨大改善。
我读小学的时候正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村里的长辈们都说,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有个稳定的单位了。那时我们整个村几年才出一个大学生,都在单位里。那个年代人就分两种,“有单位”的和“做工的”(也就是打工仔)。等到我上中学,政策早已静悄悄地发生巨变,扩招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有机会上大学,但大学已经不包分配了,但是市面上的工作机会也在变多,尤其互联网带来的海量就业机会。
房价为什么高?多么简单的道理,城市越大人口越多房子越贵,因为需求旺盛。解决的办法就是增加供给。退一步,就算彻底放开,土地的供给也是有限的,供需变化之下,大城市的房子永远不会低。这个地球上所有发达国家的一线城市房价都很高。
工作是没有还是大家都渴望最好的那一份?经济学家说,失业几乎都是主动的。听着就来气吧。但仔细想想是不是,只是大家都在争夺心目中的好工作而已。
身手敏捷,嗅觉灵敏的这些营销号快速混入年轻人的队伍,开始用最常见和典型的场景煽情。
什么你以为年轻人可以方便点外卖,其实年轻人更愿意走出去,但是要快点吃完然后继续敲代码、做方案……呵呵,真逗,我就在互联网行业,别煽情了好吗。就是懒得动。
说什么年轻人看似有更多选择,但是已经被逼近了选择的死胡同里了,无论工作还是生活。
全特么是结论,不知道说什么了。你说死胡同那就死胡同吧。
这么说吧,今天还有机会在互联网里996的任何一个年轻人就不要矫情了,相信我,马上离职,去寻找你们觉得更好的生活,很多人等着上岗。但别说“没得选”,这就是跟公众号一样耍流氓了。生活不是你爹妈,由不得你任性。
自由=能力-欲望。公式再重温一遍。
那篇破文章瞎逼煽情一通之后,为了对比,还得引入个别更懂年轻人不易的另一个公众人物,李健。
李健老师的人生观很健康,比如说不着急,比如说要放大看问题,当遇到不顺的时候想想自己还活着就已经比多数人幸运了。这都是非常美味的鸡汤。
但是,恰恰是被这垃圾营销号引用的这段话,其实是认知偏差。
这也是缺乏客观常识的纯主观胡说八道了。随手查个数据吧,199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是5854元,农村居民是2210元。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
看明白了吗,1999年就能挣4000块钱的年轻人那是天之骄子。李健拿个例来跟普遍水平对比,真不知道说什么。我当然不觉得李健老师是故意的,只是这么看问题完全是错误的。然后就被垃圾营销号拿来煽情,煽动矛盾,引发仇恨,非常无耻。
后面就全是各种煽情了,什么以前大家都有车开,现在有人开兰博基尼有人开啥啥。blablabla,有意思吗?
从大的维度看,今天绝对比以前好,根本不需要看经济增长数据,看看自己每年吃吃喝喝买买买的数据吧。但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不可能只满足温饱,所以竞争就激烈了。才有了如今这样那样价值观极为糟糕的声音,但特别能勾引人的情绪。
以我多年来的观察,今天年轻人也别嘲笑父母们看的那些中医养生+造谣公众号了,自己看的也都是垃圾,自己受到最大的毒害就是那些整天哄你开心的垃圾,尤其各种公众号文章。无论是焦虑的父母,还是在婚育前犹豫的女性,又或者是正在艰苦奋斗之中的年轻人。都深受其害,反馈速度越快,人越来越不踏实,情绪波动越大。
看这种貌似特别有观点的,排版讲究,还适当照顾年轻人趣味的垃圾号还真不如刷刷短视频玩玩游戏呢,至少在那段时间里身心是投入的,也是享受的。
至于“奋斗逼”这种极为恶心的词汇被发明出来,这类垃圾自媒体也是功不可没。如今的奋斗精神被扔进了垃圾桶,谁敢说努力谁就是既得利益就是迂腐。我们要躺平,我们要解构和嘲讽这个世界,奋斗毫无价值,因为一切都是运气。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当然都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无论奋斗还是躺平,无论婚育与否。但我想说的是,在外面嘻嘻哈哈的各种调侃就当是娱乐,其实你们伤害不了任何人,更改变不了环境。但是一定要知道,一晃眼就不年轻了,时间在匀速且无情流逝。如果不小心入戏太深,假戏真做,变成一个彻头彻尾只会抱怨的蠢货,只能自食其果了。掐指算算吧,十年二十年之后自己还能嘻嘻哈哈地蹦跶吗?十年二十年之后,世界的主角又会是更年轻一代,那时候哪怕是这些垃圾营销号也都懒得跟着惨兮兮的你哭了。
在网上是什么形象确实没那么重要,互联网胡闹不需要成本,大概可以显得自己很机灵,熟练掌握网络流行语,这是年轻人的特权。但生活是自己的啊,人首先要对自己诚实。
奋斗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积累的力量对每个人都有效。
人和人的不平等绝对是信息的不平等。因为信息改变观念,从而改变心态和行动,改变了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角度。因此要让自己的生活有变更好的可能,首先就要学会辨别并彻底远离一些垃圾公众号和一些所谓的大V。
如果一个人真心就想破罐子破摔,那无可厚非。扪心自问,你是吗?如果你不是,除了努力和积累,指望哪个救世主前来扶起躺平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