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选一

吴主任 吴主任 2022-05-01


“二选一垄断”意思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构成限定交易行为 ,平台利用优势地位和商家对其的依赖性,采取不正当手段强迫经营者在平台间“二选一”。


然后我们知道,某些互联网大厂被罚了。


这条非常得人心,多数人直觉就反感“二选一”。听起来霸道,跋扈,有一种令人恐惧的强制压迫。官方的用词也相当讲究,“滥用”“不正当”“强迫”,邪恶的标签贴满了。


可是“二选一”是那么普遍,简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独家”两个字就是。


作品和人在签约的时候几乎都是独家协议,也就是排他的,也就是二选一。


我们能不能说某出版社滥用支配地位,利用书号优势地位和作者对其依赖性,采取了不正当手段强迫作者在众多出版社中必须选择自己?


哦,不过书号的垄断是一个值得反思的垄断。哪怕中国有一万家出版社,出版行业也是一种行政垄断,对知识和文化事业有害的垄断。


各视频网站都有独播的剧和综艺。这是不是二选一呢?赤裸裸的是。而且是非常合理的做法,内容方也更乐意。因为在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优酷就当不存在吧)中间选,一定是哪个给予的资源支持(包含了价格)最优,跟哪家合作。


优秀人才,两大企业争夺,难道不是让他二选一?哪个牛逼的人才是同时跟两家公司签约的?上午在阿里写代码,下午变成腾讯员工组织会议?


更不用说广泛流行的《竞业限制协议》。就是公司通过该协议禁止员工跳槽到竞品公司,为此,公司要支付成本,每月支付相应的赔偿金,一直到约定的竞业期限(通常是2年)结束。


是不是比“二选一”狠多了呢?


这里存在强制压迫吗?并没有。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构之间产生的交易,需求更加迫切的一方总会感受到某种压迫。在就业不景气时,人多岗位少,应聘者就会觉得难受。但反过来,一些特殊人才,面对无数offer供挑选,企业就得拿出诚意来打动对方,企业之间也会争得比较难受。但这容易被视为理所应当。


买东西也是这样的,你很想要某个东西,甚至视其为刚需。但供给很有限,卖方态度还不是很好,爱买不买,明天更贵。很难受吧。但你不能说这是压迫。


经营者与平台的关系是一样一样的。有些颇为热门的品牌新品首发很值钱,所谓首发,就是某个期限内的“二选一”啊。很正常,必定是看中了平台给予的资源。但总之,这是一种正当手段,自愿的非强迫的协议。实在不懂不正当在哪里。


阿里、拼多多、京东,任何一家采取“二选一”的策略,都要支付足够大的成本和冒风险的。毕竟经营者也会判断是否值得。只要经营者可以自由选择,就不存在强迫。


其实道理很简单,简单到不可思议,我们日常享受的各种商品和服务背后都有类似“二选一”的策略,可能是平台的,也可能是供应链采购层面的。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脑子转不过弯,听到某企业因“二选一”被罚,大面积的欢呼。尤其这两年,在某种诡异的氛围之下,常识倒退得厉害。


原因我猜测啊。


一,事不关己,那么多钱,罚不死。不如弹冠相庆。二,想象力引发的恐惧,总觉得大平台最后会垄断一切,自己的生活会被资本(这时候“资本”得上场了)挟持。三,看不惯那种强势嘴脸(其实不过是自愿的)。


可是。


一,的确,上百亿对某些企业伤不到筋骨,但问题是,这些钱作为罚款转移出来,最终它的使用效率会更高吗?会创造更多财富吗?二,别逗了,拼多多的出现,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等直播带货的出现,可以澄清很多问题,如果一个人智商足够的话。三,那就没办法了,就是想不高兴,那就不高兴吧。毕竟不高兴能让你高兴,高兴最重要。


上篇:它们经常妨碍这种努力

推荐:马云只是被命运选中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