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赏析|禅宗祖师的咏月诗

灵隐寺 2024-03-19


在佛教经典中,有很多自然之物都被赋予特殊的内涵,月亮就是其中之一,禅宗祖师就经常会用月亮,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从而把抽象的佛教义理形象化,方便了人们对教义的理解。



古代高僧大德诗歌中,常将月亮比喻为佛性圆满的象征。唐代永嘉玄觉禅师,在《证道歌》中云:


一性融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玄觉禅师在诗句中以月亮来比喻佛性,认为世界上凡是有水的地方,哪怕是一盆水、一杯水,都能映现出月亮来,所以说“一月普现一切水”。但不管地上的水映现出千千万万个无数的月亮来,总归月亮只有一个,一切水月反映的不过是天上那一个月亮,这个月亮就是佛性。所以说“一切水月一月摄”。



在唐代诗僧寒山的诗歌中,有很多以月比喻佛性的诗歌。


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

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沈。

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在寒山看来,月亮圆满皎洁,正象征这众生佛性的圆满无缺。正因为两者有共同所指,因而,诗歌中把月亮比喻为自心佛性的本体。



宋代禅僧无门慧开禅师在《春有百花秋有月》一诗中也提及自然界中月指明亮皎洁。诗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代禅僧云盖智本也以月作诗云:


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

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

 

宋代高僧枯木法成也作有以月为内容的诗歌:


门前自有千江月,室内却无一点尘;

贝叶若图遮得眼,须知净地亦迷人。



宋代诗僧慈受怀深禅师,在诗歌中将月亮比喻为菩提之月。其诗云:


万事无如退步休,本来无证亦无修;

明窗高挂菩提月,净莲深栽浊世中。


高僧咏月的诗歌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罗列,读了这些诗歌后,清冷的月亮似乎有了温度。


往期回顾

征稿刊登——追记先父吴寅修缮灵隐寺的事迹

征稿刊登——云林相伴 顺遂安康

征稿刊登——岁月留下的记忆

征稿刊登——走近灵隐

征稿刊登——我拍摄的外国友人

新闻 | 杭州市举行“防风险·保平安·迎大庆”消防安全活动

特写 | “智慧消防系统”登陆千年古刹杭州灵隐寺

新闻 | 杭州市召开全市僧众大会 引领佛教四众弟子爱国爱教

佛经中的月亮 照你一生明亮




编辑|妙莲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