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学荣:得知历史真相原来是这样,我简直想死的心都有了

冯学荣 读书人冯学荣 2021-10-18



原来历史真相是这样

 
 
今天啊,老冯和大家聊两个问题:
 
问题一:当年我国建国,为什么定都北京?
 
问题二:有的历史读物说“在中法战争中,清朝不败而败”,这是真的吗?
 
今天老冯回答这两个问题,不但澄清了许多谜团,让人涨姿势,而且,也能给人一些启发,建议耐心读完。
 
1
 
我们当年建国,为什么要把首都,定在北京呢?
 
假如定都在其他地方,例如说广州,气候温暖,毗邻香港,出国方便,而且还是美食之都,难道不好吗?
 
今天,老冯用大白话啊,把这个问题,跟大家解释清楚。
 
首先第一个原因:当年我们建国那个时候,
 
战略上需要依靠苏联
所以我国首都不能离苏联太远


当年苏联是我国第一盟友,定都北京,是考虑到假如美军计划从天津登陆,对北京发动攻击的话,那么美军需要顾虑苏军从东北的铁路南下,直达旅顺,对美军的登陆,实行反制。

如图,苏军可以从满洲里入境,乘铁路南下,迅速增援北京
 
为什么指望苏联会出兵反制美军呢?
 
首先中苏当时是同盟,苏联很难对美军攻击北京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况且,北京以北几百公里,就是苏联的卫星国:蒙古国,所以,美军倘若占领了北京,那么对苏联来说,就是迫在眉睫的国防危机,同理,这一点,美军要攻击北京之前,不得不顾虑,汉语有个词叫“投鼠忌器”,就是这个意思。
 
而且与此同时,朝鲜,蒙古,这些国家都属于苏联同一个阵营,离北京较近,抱团取暖,一旦打仗,援军可以很快就到。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苏联在当年不仅仅是我国的盟友,同时也是我国的假想敌、潜在敌国,虽说今天是朋友,但谁也不敢保证明天不翻脸、不变成敌人,对吧。所以,一旦苏联成为敌人,那么我们北方的国防压力,就会很大,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安排重兵把守东北和北京周边,而且都是王牌部队。
 
所以,
 
为了防范苏联
我国首都又不能离苏联太近

如图,北京离苏联,不太近,也不太远,刚刚好,为友为敌,都是舒适距离
 
是的,首都离苏联太近的话,一旦苏联发动攻击,我们的首都就有迅速沦陷的风险。
 
总之,为了防范美国等西方敌国,我国首都不能离苏联太远。
 
同时呢,为了防范苏联,我们的首都,又不能离苏联太近。
 
既不能离苏联太远,又不能离苏联太近,综合考虑,北京在当时,就是一个比较适合的位置。
 
而且,有一个细节,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拱卫渤海,所以,
 
在全国海岸线往内
100公里左右的城市里
北京是最安全的
因为有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拱卫

螃蟹的两个爪子比喻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见下面2图

如图,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就像螃蟹的两只爪子,拱卫北京,外敌想从渤海攻击北京,两只爪子部署的我陆海空军,形成对北京强有力的火力保护网
 
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就像螃蟹的双爪一样,拱卫北京,北京要出海,可以经天津出海,很方便,北京要海防,那么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布置重兵,海上来敌要攻入,要先过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这道关,不太容易。
 
所以,北京进可攻,退可守,地理位置刚刚好。
 
但是,国防安全,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还有经济方面的考虑。
 
当年建国之初,工业化是国家的头等要务,当时的东北是全国重工业的中心,而且也是工业化的重点发展地区。
 
不但如此,当时国家也发现了东北的农业潜力,所以,不但要把东北建成工业中心,而且还要把东北建设成产粮基地。
 
所以,为了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工农业重点发展基地:东北,
 
我国的首都
应该尽量靠近东北
 
所以,北京就很合适,因为北京只要一出了山海关,就是东北了。

如图,北京毗邻东北
 
其实当年我国曾经列入首都候选城市的,还有以下这些,但是,最终它们都被否决掉了,它们被否决的理由,是这样的:
 
上海、南京、广州:离东南沿海太近,容易受到海军强国的威胁,例如美国。
 
洛阳、开封:在黄河边上,有水患威胁,而且,倘若敌国炸毁黄河大堤,就可以水淹首都。
 
武汉:在长江边上,常发大水,不太适合做首都。
 
西安、延安:缺水,且离沿海经济中心太远。
 
哈尔滨:气候太冷,离中国中部和南部太远,不利于掌控全局,而且,哈尔滨离苏联太近,容易受到苏联攻击。
 
成都、重庆:交通不方便,离沿海经济中心太远。
 
好,我们总结一下,当年建国,我们定都北京,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考虑一:北京离苏联不远,一旦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攻击,苏联的援兵到来较快。
 
考虑二:北京离苏联不近,一旦受到苏联攻击,可以有一定的时间和地理空间可以缓冲。
 
考虑三:在全国海岸线往内100公里左右的城市里面,北京是最安全的,因为有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在国防地势上拱卫。
 
考虑四:当时全国的重工业中心、最具潜力的产粮区,都是东北,北京离东北较近,方便交通,方便办事。


2
 
历史爱好者一直听说过这么一个说法:
 
1885年3月23日,冯子材在广西镇南关(即今天的友谊关)打败法军,但是,窝囊废的清政府不敢乘胜追击,反而和法国签署了《中法新约》,放弃了越南。

老将冯子材
 
请问,真实的历史,果真是这样的吗?
 
答案是:
 
这个说法是错的
 
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它其实是很多读书人对历史的误会。
 
今天,老冯化繁为简,用最通俗易懂的话,告诉大家,当时的形势是什么样的,“清廷不败而败”的说法为何不能成立。
 
历史的真相,其实是这样的:

镇南关大捷
 
真相之一:镇南关大捷,不等于大清打败了法国。
 
冯子材确实率军在镇南关,打败了法军,但,那次战斗,只是一个局部取胜的小战斗,并不是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镇南关大捷,清军一共仅仅打死了74个法国人,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一场很小的战斗,比起长达一年半的整个中法战争期间大清10000人左右的伤亡和法国2000人左右的伤亡,镇南关大捷的战果,其实是微不足道,完全被夸大了
 
为什么人们要夸大冯子材的战果呢?正是因为啊,清军在过去的日子里,实在是被法军打怕了,这回好不容易有了个“镇南关大捷”,难得,振奋人心,鼓舞军心,所以,要大说特说。
 
但是,夸大战果宣传是一回事,战争的真实态势,又是另一回事。
 
镇南关大捷,不等于大清打败了法国,同理,正如我们抗战时期的平型关大捷,也不等于民国打败了日本,否则也不需要抗战八年了。
 
镇南关大捷这个小胜利,不是决定性的胜利,无论是在镇南关大捷之前,还是之后,战争的态势,始终都对法国有利,也就是说,尽管冯子材在镇南关打败了法军,但是,在整个战场上,清军对于法军的劣势,并没有改变,事实上,在当时大清和越南的战场上,清军没有取得过除了镇南关大捷以外的任何一场值得一提的胜利。
 
说的更清楚一些,当时除了报纸上少数文人吹嘘“乘胜追击”、“必胜”之外,其实大清当时真正带兵的人和主政的人都很清醒:清军打不赢法军。我们看以下这幅中法战争示意图:

中法战争示意图
 
可见,当年中法战争的战场,并不仅仅在镇南关和谅山,而且还在福州、台湾、石浦、镇海,都爆发了战役,而且,法军在绝大多数的战役里,都打赢了清军,尤其是海战,法国海军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大清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法军完全取得大清南海、东海、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而且严重的是,法国海军一直在组织北上,兵锋直指天津大沽口,而这正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最担忧之处,顺便提一下,中法战争结束之后,清廷大力加快北洋水师建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中法战争中,受了法国人的刺激。
 
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大捷”和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大捷”其实是一回事:它们只是局部的小胜利,并不能证明打下去的话,大清就能打赢法国。
 
真相之二:茹费理虽然倒台,但是法国恼羞成怒,决定扩大战争。
 
法军在“镇南关大捷”之后,丢弃了谅山,这事确实当时在法国内部,引起了轰动,并且导致法国总理茹费理(Jules François Camille Ferry)内阁倒台,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国人怂了,恰恰相反,茹费理内阁的倒台,正是因为法国人批评他“怂”、“软弱”、“没用”,所以,法国的决策是:向中国战场大举增派法军,并批准巨额军费预算,升级攻击大清。

法国总理茹费理(Jules François Camille Ferry)
 
也就是说,镇南关大捷之后,法国恼羞成怒,决定将战争升级,即将对大清开展更猛烈的军事攻击,也就是说,大清即将面对法国升级之后的、强度更大的军事攻击,而这一切,当时的清政府,是知道的。
 
真相之三:清政府陷入财政危机,已经无力再战。
 
那么,当时的大清中央,是不是被法国人的“增兵再战”、“战争升级”吓坏了呢?
 
其实,不是。
 
清政府不是被吓坏了,而是:
 
没钱了
 
是的,清政府当时财政出了问题。
 
当时其实从朝廷中央到地方将领,很多人并不怕打仗,而且其实很多人都主张打下去,但是,没有钱。
 
是的,没钱。
 
凡是指点江山
但又不谈钱的
都是耍流氓的货
 
是的,我们历史爱好者,谈历史,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接地气,一定要谈钱,因为我们的官兵吃饭,穿衣,一枪一弹,医药费,抚恤金,帐篷鞋物损耗,情报费……所有各种,都是真金白银,都是要花钱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钱,什么事都办不了,更别提打仗,须知,战争是典型的烧钱活儿,打仗的花费,都是天文数字级别的。
 
真相之四:越南事实上已经被法军攻占了。
 
是的,人们一直以来所指责的“大清不败而败、把越南割让给法国”,其实,只是一个历史的错觉,事实的真相是:越南不是被大清割让给法国的,而是法国一枪一弹,自己打来的。
 
事实上到了中法战争后期,法国已经占领了越南99%的土地,除了镇南关和谅山被冯子材夺回之外,其余绝大多数的越南土地,已经处于法国的军事占领之下,所以,无论大清签不签《中法新约》,越南已经被法国吞下,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

中法战争示意图
 
真相之五:打下去,第一件事,就是台湾保不住。
 
是的,当年在东南海战中,法军重创大清的福建水师,并且实际上取得了大清海岸线的控制权,当时兼管台湾的福建巡抚刘铭传,频频上书清廷,要求增援急救台湾,也就是说,只要法国向台湾增派海陆军,那么,台湾妥妥是保不住的,这个形势,其实大清中枢的军机处,看得很清楚,1885年4月10日,大清军机处向下传达中央旨意,原文是这样的:
 
“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彼时和战两难,更将何以为计!”
 
翻译成人话,是这个意思:
 
“镇南关大捷之后,如果我大清继续打下去,即使再取得几次战斗胜利,越南也是保不住的,为什么?因为法国国力太强,我们终究无法战胜全局,但是呢,台湾和越南不同,越南是藩属,台湾是领土,一旦我台湾清军得不到支援,丢了台湾,再想收复,那就难了,到了那个时候,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局势就更难办了!”

清末的镇南关,就是今天的友谊关
 
所以,事实上清廷很清楚,尽管我们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但是,继续打下去,台湾就会被法国攻占,越南只是大清的藩属,但台湾可是大清妥妥的国土啊,丢了台湾,后果很严重。
 
真相之六:朝鲜半岛告急,清政府面临被日本、法国夹攻的危险。
 
是的,大清并不是仅仅盯着镇南关、谅山、越南,大清盯着的,是整个大清的棋盘,是整个东北亚的局势,1884年12月4日,朝鲜亲日派“开化党”发兵,挟持朝鲜高宗,史称“甲申事变”,大清派出袁世凯,带兵弹压朝鲜的开化党,当时的日本国内,已经在讨论,是否和大清开战。

朝鲜亲日派金玉均

因此,1885年初的局势,对大清来说,是很凶险的,南面,打法国,北面,应付日本,如果一旦法国和日本结成盟军,从南北两面,同时进攻大清,那么大清就很危险,当时大清海关的总税务司赫德(英国人),说过这么一段话:
 
“中国如仅单独对付法国,我以为它能够好好地打一阵子,但是一旦中法真正开火,日本就会跟法国合作,在法国所能派出的一万人之外,再添上三万兵力,朝鲜也许会叛变,三合会等等也许会在内度造成扰乱,俄国也许又在边境上拿去一大块,前途真是够严重的!”
 
也就是说,如果大清不在1885年6月9日和法国签订《中法新约》、及时平息南方的危机,那么一旦法国和日本联手,事情就会变得更难办。
 
说到这里,老冯有必要澄清一下:我无意为大清的无能辩护,我只是客观地澄清一个历史误解:“大清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实际上,大清当时已经败了,一个小小的镇南关大捷,并未扭转当时的战局,也无法挽回大清的败势,正如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并未扭转当时抗战的败势,是同一个道理,我们看历史,要看全局,不能只盯着一点,否则,对历史的理解,就会跑偏
 
好了,老冯今天为你写到这,老冯的备用号有一篇类似文章,链接在此:《为什么这些历史内幕不能公诸于众》,记得顺手关注备用号“冯学荣奇谈研究所”


近期精彩回顾:
超毒鸡汤,以毒攻毒,脱胎换骨做新人
没想到我一直深信的这些历史,竟然是假的
祝亲爱的读者中秋快乐!我累了,恳请读者批准老冯请个假
当我知道历史真相是这样,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些剧毒心灵砒霜,再一次刷新人的三观
抗日战争,鲜为人知的十二个真相
恒大给吃瓜群众的40个教训
难怪长期受骗,原来我们一直误解了历史!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