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学荣:这些掺假的历史,今天终于露馅了

冯学荣 读书人冯学荣 2021-10-18



这些掺假的历史,今天终于露馅了

 
 


今天老冯跟大家谈两个问题,又和大家一起涨姿势哈。
 
问题一:野史说杨贵妃没死,逃到日本去了,这是真的吗?
 
问题二:辛亥革命期间,清政府没钱打仗,为何宁愿退位也不印钱打仗?毕竟印钞机在手上嘛,印钱不就行了吗?
 
探讨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不但可以增长很多历史知识,而且对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次绝佳的锻炼,建议读完哈。
 
1

野史说,杨贵妃没有死,而是逃到日本去了,请问,这事可信吗?
 
答案是:不可信。


以下,老冯告诉各位,这事不可信的理由是什么。
 
理由一:杨贵妃根本不敢往东面跑。
 
我们看下面这幅安史之乱的形势图:


图中蓝色是安禄山的造反部队,它是从东往西打,兵锋直指长安。红色是后来唐军反击的路线。
 
安禄山的部队从东往西,攻陷潼关,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大唐部队,仓皇撤出长安,往西逃跑,一直逃到马嵬坡,东边都是安禄山的部队,所以,即使这个时候,唐玄宗偷偷放杨贵妃一条生路,杨贵妃也不敢往东逃,为什么?因为东面就是安禄山的部队,风险太大,一旦被安禄山逮住,九成是死,即使不死,也是被扣为人质,所以,杨贵妃不敢往东面跑,既然不会往东跑,那么所谓逃亡去日本,自然也就不成立。
 
理由二:出逃外国,没必要舍近求远。
 
我们再把当时大唐以及邻国地图摊开来一看,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假设杨贵妃当时被调包替死、成功逃生了,那么,她当时从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出逃,往西200公里左右,可以到吐蕃帝国的地盘,往北600公里左右,可以到回鹘的地盘,往南600公里左右,可以到南诏,但如果要去日本,那么首先从兴平到扬州,这就1200公里了,还要从扬州上船去日本,这又是1200公里海路,一共2400公里。
 
请问:杨贵妃为什么放着200公里到600公里的短途不走,偏偏要走2400公里的远路?脑子是不是有毛病?
 
须知,当时是在逃命,杨贵妃最紧迫的事,就是尽快逃离唐军能够管辖的地方。打个比方,假设老冯我在云南犯了死罪,需要马上逃离国境,云南的旁边就是越南和缅甸,我为什么放着最近的越南和缅甸不走、偏偏穿越半个中国、再穿越东海,千里迢迢去日本?我脑子有毛病吗?
 
理由三:从大唐去日本,海难风险很高。
 
是的,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其实当年造船技术、航海技术不发达,从大唐到日本这条海路,是很危险的!
 
举例说,当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先后六次准备东渡,有三次实际出海,三次都遇上了海难,只不过最后一次海难,鉴真的船运气好,扛住了,最终抵达了日本。

鉴真和尚想象图
 
值得注意的是,鉴真和杨贵妃是同时代的人,鉴真当时是名人,他的事,杨贵妃是知道的,也就是说,从大唐渡海去日本这事很危险,作为当时的常识,杨贵妃是知道的。
 
还有一个人: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在大唐中央当官的日本人
 
对,当时在大唐中央做官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吕,这个人在公元753年,和鉴真一起东渡日本,他和鉴真分坐两艘不同的船,结果在东海,遇上风浪,失散了,鉴真的船扛住了风浪,抵达日本,阿倍仲麻吕的船没扛住,被风吹到了越南,阿倍仲麻吕从越南上岸,历尽千辛万苦于755年6月回到了长安,从此,阿倍仲麻吕打消了回日本的念头。

鉴真东渡
 
当年阿倍仲麻吕回到长安,在朝廷轰动一时,当时杨贵妃就在朝中,此事无人不知,杨贵妃也知道,也就是说,杨贵妃非常清楚:从大唐出海去日本,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阿倍仲麻吕回到长安半年,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756年7月15日,杨贵妃勒死在马嵬坡(陕西兴平)。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问:既然从大唐渡海去日本很危险,那么日本的“遣唐使”,当年又是如何来到大唐的呢?

日本遣唐使来大唐的四条路线
 
答案是:
 
你猜对了,遣唐使
就是冒死来的大唐
 
是的,在当年,大唐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不发达,同样,日本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不发达!

从日本到达大唐长安,至少要三个月时间
 
所以,日本当年派出遣唐使来大唐,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在盛唐时期,日本一共派出20批遣唐使,实际成行16批,期间,一共有10艘船,在大海上遭遇风浪沉没、或者触礁沉没,船毁人亡,遣唐使和他的随从,葬身鱼腹。

日本讲述遣唐使出海危险的漫画
 
是的,当年日本的“遣唐使”之路,是用人命铺就的。
 
血淋淋的人命。
 
这,就是历史。
 
所以,杨贵妃作为一个知道鉴真的前车之鉴、知道阿倍仲麻吕的前车之鉴的智力正常的人,她是不可能选择渡海去日本的,因为她知道:这条路,是一条分分钟找死的路。


理由四:日本的“杨贵妃后人”、“杨贵妃墓”不可信。
 
日本有一些人自称是“杨贵妃后代”,最典型的一个,就是影星山口百惠,但事实上,这个是无稽之谈,为什么?因为:
 
杨贵妃根本
没有生育能力
 
杨贵妃从17岁开始,就做了“寿王妃”,也就是说,她从17岁开始有性生活,一直到她37岁勒死在马嵬坡,期间,她一共经历了20年的性生活,但是,没怀上过一个孩子。
 
而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李瑁、李隆基,都和别的女人,生下很多孩子。
 
为什么?唯一的解释就是:杨贵妃没有生育能力。
 
既然杨贵妃没有生育能力,那么日本那些自称“杨贵妃后代”的,自然不足为信。
 
而至于日本的“杨贵妃墓”则更是滑稽:日本在不同的地方有多个版本的“杨贵妃墓”,这事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日本不同地方、不同版本的“杨贵妃墓”

更为合理的解释是:日本人崇拜唐朝,所以在历史上,日本民间有无聊人士,编造谣言,说杨贵妃没死、逃到日本了,我就是她的后代。
 
为什么要编造这样的谣言?因为有的人虚荣,爱吹牛,喜欢撒谎、往自己脸上贴金,这种人,无论哪个国家都有。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当年的杨贵妃,我在回鹘、吐蕃、南诏、日本,都没有任何亲友,那么假如唐玄宗放我一条生路,我最合理的做法,就是骑马快走,向西200公里,进入吐蕃地盘,一路乞讨,隐姓埋名,在吐蕃帝国找个普通人家的男子,嫁了,过日子。这就是最合理的逃生方案,而至于逃到2400公里之外的日本,不但一路上会被安禄山造反部队逮住,而且即使侥幸抵达扬州上船,也面临巨大的海难风险,再说了,当时的扬州也没有去日本的常规航船,正常人一般也不去,为啥?因为太危险了。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绝大多数严肃历史学家都认为:杨贵妃是勒死在马嵬坡了。为什么?因为,唐玄宗绝不敢为了一个女人,去冒江山和性命的风险。是的,自古君王多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最残酷的历史,往往是最合理的。

识别下面这个码,关注老冯另一个公众号“冯学荣奇谈研究所”


2
 
很多历史爱好者有这么一个问题:当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没钱打仗,导致不得不和革命党议和,那么请问,清政府为什么不印钱、或者印银币呢?印钱、印银币,不就有钱了?清政府为何宁愿退位、亡国,也不印钱呢?
 
今天,老冯告诉你答案。
 
原因之一:武昌起义那会,大清纸币尚未普及。
 
是的,大清确实有纸币,但是,出现得太晚了,大清直到倒台,它的纸币,都尚未在全国形成普及和流通的风气。

1908年大清银行发行的纸币
 
1908年“大清银行”开始发行钞票,当时钞票的正规名称,叫“银圆兑换券”,一张券代表一个银圆,大清的“银圆兑换券”虽然在1908年发行,但是,在民间推行时间太短,全国多数老百姓,连见都没见过,所以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大清的纸币“银圆兑换券”,其实在中国,根本没普及
 
换句话说,即使清政府在武昌起义之后,连夜赶印了一批钞票,也就是大清银行“银圆兑换券”,把这批钞票,交给袁世凯,那么袁世凯马上就会看到,这堆废纸,没用,例如说:
 
袁世凯拿这些钞票,找英国军火商,购买子弹100万颗,人家英国军火商说,现在是战乱时期,你这些破纸币,我不要的,我要白银,或者英镑。

大清银行发行的纸币
 
又如,袁世凯拿着这些钞票,找北京的粮食批发商,说,给我10万斤粮食,路上做军粮,我们打仗吃的,人家粮商也说,这些票子是什么鬼?我没见过,我不要,你要粮食的话,拿白银来换。
 
又或许,袁世凯把这些“银圆兑换券”作为工资,发给官兵,官兵拿着下馆子,饭店老板也不收,为什么?因为没见过,因为在1911年那会,中国的老百姓,还是只认银元和铜钱。
 
所以,在1911年的年底那会,清政府不存在“印钱”这个选项,因为纸币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在大清出现的时间,太晚了,如果大清早个10年推广纸币,历史也许会有一点不同。
 
注意:短期狂发钞票,会导致恶性通胀和政府信用危机,但这些不在今天文章的讨论范围,故不展开谈。
 
原因之二:要印银币,也没有银了。
 
那么既然纸币尚未推广,清政府难道就不能连夜赶制银币吗?

1911年大清的银币
 
答案是:清政府理论上说,确实可以命令天津造币厂,彻夜加班,铸造银币,但问题是,
 
没有白银了
 
是的,在当时,白银就是钱,钱就是白银,没有钱和没有白银,是一回事,所以,“大清没钱为何不赶造银币”,和“我家没米了为何不磨点米粉”是同一个问题。
 
要印钞票,钞票尚未普及,要造银币,没有白银。所以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清政府没有办法通过“印钱”,来解决问题。

大清的铜钱
 
好,那么,清政府为何不发行国债呢?光明正大地发行国债,找全国百姓借钱来打仗,不可以吗?
 
这条路同样行不通,主要是两个原因:
 
原因一:当时武昌起义爆发太突然,发行国债这事,远水救不了近火,明显来不及了。
 
原因二:清政府曾经发行过国债,但全国百姓不买帐。是的,早在1898年2月,清政府就发行过一亿两白银的国债,当时取名叫“昭信股票”,名为股票,实际是国债,清政府为了让百姓相信政府一定会还钱,还特意取名“昭信”,但是呢,全国百姓不买帐,结果折腾了半年,只卖出10%,超级失败,所以,大清知道,国债也行不通。

大清发行的名叫“昭信股票”的国债
 
所以呢,当时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印钱行不通,发行国债行不通,无奈之下,清政府想到最后一个办法:

找列强借钱
 
是的,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就在10月份,清政府向列强银行团要求紧急借款800万两,为这事,列强银行团纠结了好久,最终不敢借,为什么不敢借呢?答案是:因为怕新政府不还
 
注意,不是怕“清政府”不还,而是怕“新政府”不还。
 
因为此时列强的银行家们担心:这次清政府,可能要完蛋了。
 
历史资料给我们揭示了惊人的一幕:原来,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当时革命党通过各种渠道,警告列强使节和银行家:清政府快要倒台了,请不要借钱给清政府,如果你硬要借给它,那么不久的将来,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我们不承认,不偿还
 
列强的银行家,个个都是鬼精鬼精的,看到清政府情况危急,而且革命党又说将来不承认、不还钱,所以列强的银行家和公使、领事们,考虑来考虑去,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严守中立,既不借钱给清政府,也不借钱给革命军,同时列强放出话:等你们中国打出来、或者谈出来一个全国百姓广泛认可的稳定政府,我们再借钱给你们。这,就是当时列强的态度。
 
所以事实上在辛亥革命期间,无论清政府,还是革命军,都没有从列强那里借到钱。
 
所以,清政府和革命军,双方都没钱打仗,只能谈判,最终谈成的结果是:清廷退位,保证皇室人身安全,每年给皇室400万银元待遇,革命党停战,由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政府。简单地说,就是这么回事,亲爱的朋友,今天公众号次条的《乐舞敦煌》画册,是老冯为大家精选的好货,“一条生活馆”是正规商家,需要的朋友可以放心下单哈。


近期精彩回顾:
冯学荣为什么越来越下流了?
辛亥革命的八个惨痛教训
惊闻这些历史真相,方知自己又被骗了
终于知道这些惨痛真相,大呼被骗半辈子
俄国人和朝鲜人如何看待朝鲜战争?
美国人如何看待朝鲜战争?
抗美援朝统帅彭德怀的13个真相
假设抗美援朝打输了,历史会怎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