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西心理专家说,在学校开学前,娃儿没发疯+你没被逼疯就是人生赢家了!

心理卫生中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2022-08-15

突如其来、没有一点点防备地放了个史上最长寒假,家长们是不是有点抓狂了?

每天各种打卡各种打印作nie各种拍视频上传就算了,关键这两个月来,大家是不是发现娃儿莫名有些变化?


冷漠版

之前说起玩具、出门就扎劲,现在对这些都不感兴趣;

爆炸版

之前偶尔耍浑还能讲道理,现在随时脾气怪一点就燃;

浑沌版

即使在屋头无聊得莫法,但依旧不想开学、不想摸书;

粘人版

明明会自己吃饭、上厕所的小娃儿,最近好像啥子都搞忘了,还要天天扭到逃离家门复工的爸妈嚎——“你们不要去上班班!”

 

“医生,再不开学,不是娃儿发疯,就是我要发疯了!”

 


家长些莫慌,娃儿的这些变化绝对不是个例,从专nie的角度看来,这是疫情给孩子的生活、学习带来影响而引起心理、性格上的变化,家长过度重视和完全忽视都是不对的。


所以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黄颐教授、李元媛副教授,以及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级博士张漫雪一起来讲一讲,面对娃儿的这些“变化”,家长们到底该咋个办!

 

家长:


“嗨呀,我屋头那个学渣,喊做作业慢吞吞、喊上网课要走神、聊起开学更气愤,他说巴不得yun远都放假……”


家长们,华西专家就要好生说哈你们了!不爱学习只爱耍这绝对是人类的天性,你们现在上班难道不是能摸鱼就摸鱼,能拖延就拖延,周末时更巴不得把领导拉黑?

对娃儿来说更是如此,喜欢耍不喜欢整天学习才是正常现象。(如果你的娃儿正好是那种热爱学习型学霸,那这一段皮西西要酸溜溜地建议你自豪地跳过!)


家长:


“但是娃儿在屋头耍得辣么无聊,早点开学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耍三,结果人家完全不想他的小伙伴,他得不得以后都厌学了哦?”


这段时间在屋头耍久了,出现不想上学的想法也很正常!尤其是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娃儿,即使学校小伙伴再多,对他们来说最重要最亲密的伙伴仍然是父母,况且在屋头还可以在祖父母的默许甚至推波助澜下睡懒觉、看电视、耍游戏,哪个会喜欢到学校头去被kui起?!

 

一听到娃儿说不想去学校、不想学习之类的话,家长就容易有两个反应——第一、长篇大论地讲道理。第二、直接毛起!这两种反应都是典型的无效沟通,结果就是娃儿仍然听不进去,浪费了时间还影响了你和娃儿之间的感情,甚至引起娃儿叛逆。

 


正确的做法:在骂娃儿之前首先自己反思一下

Q1是不是反应了你自己对于孩子学习的焦虑?

  • 目前孩子的学习是否已经糟糕到必须采取强制措施的地步?

  • 即使这两个月学习不好是否真的会发生很糟糕的结果?

  • 你沟通的需求是什么?

  • 你现在最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是让孩子顺利渡过疫情,维护心理健康,还是靠这两个月提升学习成绩?


Q2:为啥子孩子不想学习甚至反感?

  • 孩子是最近一个月才出现的明显厌学情绪还是说一直就有?

  • 是不是因为最近放假打乱了作息?

  • 孩子是厌恶所有的学习吗?

  • 你是按照怎么样的频率在督促孩子学习?


Q3:不想学习会不会是没有竞争而表现出的消沉?

疫情期间娃儿都是自己在家做作业、看书等,没有了同学的竞争,“不想去学校”的话可能是孩子表现出来消沉。

而这也就提示了同伴的重要性,建议家长、老师利用网络搞一些小比赛、小展示,帮孩子建立一些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如果没有条件实现,那请家长要放下自己手里的手机工作,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PK,成为孩子竞争的伙伴,提高学习积极性。

 

按照这三类问题梳理下来,每个孩子出现厌学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样。如果只是短时间的厌学,那随着疫情结束,开学后孩子会慢慢适应并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如果一直以来厌学且家长无法沟通,建议需要在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下来解决问题。

 

划重点:家长们要更关注孩子的自主学习

不管孩子成绩好不好,这只是学习的结果,作为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行为,尤其是孩子自主学习的行为

所谓自主学习的行为,就是在没有家长的督促下自己拿到书看、把自己的作业安排了,哪怕只是偶尔为之,但都值得家长关注和鼓励。

一般说来,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定要强化而来的,家长的关注就是奖励和强化,关注越多,这种偶尔为之的行为就会越多,才会形成习惯。

那如何关注才有效呢?家长应该关注行为过程本身而不是结局。不要每天下班只看娃儿的题做对没有,英语读撑展没有,古诗背到没有,而是应该关注他主动学习的过程和行为。家长们一定要搞醒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虽然不一定等于学习好,但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学习一定不会好。



家长A


“以前说起出门娃儿最扎劲了,关了一段时间,最近说带去人少的坝坝耍一哈,结果娃儿根本不想出门!”


家长B


“就是,以前耍玩具耍得饭都不想吃,最近耍几分钟就没兴趣了,不晓得咋了?!”


家长们要淡定,如果孩子最近出现了这些表现,在疫情的特殊状态下,并不是表示孩子有什么心理问题,多数只是当下状态的反应。

疫情带来的学习和生活的改变,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突然发生的不可控事件,完全有可能超过自身心理应对的能力,大人都觉得难熬更不要说娃儿了,尤其儿童心理活动正处在生长发育中,更容易受到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


我们可以这样去帮助孩子——

1. 家长要先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父母是孩子的“晴雨表”,父母的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孩子。你想自己一天到晚都心焦破烦的,娃儿自然会感受到你的情绪,你必须在面对娃儿时先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才能帮助娃儿应对危机。


2. 让娃儿晓得这种情绪反应是正常的

针对孩子的这些表现,家长先千万不要大惊小怪。这些负性情绪如果不正确引导,会引发其他一系列的负性情绪,如情绪低落的孩子受到父母责备,可能出现自责,担心等。所以家长的沟通和引导就更为重要,让孩子晓得这是每个人都可能有的正常心理反应,也可以告诉孩子你自己也有这些不舒服的感觉,让孩子感觉被倾听、被理解、被支持,减少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失控感,从而减少后续一系列负性情绪的出现。


3. 鼓励转移注意

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愿意做的事情,鼓励他们利用疫情假期投入其中,享受乐趣,例如家庭集体游戏,读有趣的书,搞搞小发明等。


4. 不要拿病毒豁娃儿、吓娃儿

这是低年龄段的娃儿家长容易出现的误区。


“你不好好吃饭嘛,不吃饭就要遭病毒感染!”

“不能出门哈,一出门病毒就要来ao你!”

“不好生洗手嘛,晚上病毒就要把你抓起走!”

……



不少人教育娃儿的水平确实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拜托了各位家长,都2020年了,麻烦你们不要再拿这些话去吓他们了!你这样说了他们还敢出个鬼的门啊!

谈到疫情、病毒时,请用孩子认知能力能够理解的语言告诉他们真实可靠的消息,有助于孩子产生安全感和确定感。娃儿真的不是吓大的!(真的遭吓大的多半有心理阴影的!)


5. 循序渐进,不要慌!

不愿意出门在低龄段小朋友身上表现得比较集中,家长需要做的是慢慢来,不要去怪别个胆子小,也不要一带出门就走多远。建议可以先在熟悉的小区内看看,再一步步往外走。人的发育是需要外界刺激的,慢慢地去用外面的花花草草、小朋友、挖挖机、车车刺激娃儿,自然他们就敢出门、想出门了! 



在低年龄段的娃儿中,这段时间可能会出现能力退化以及非常粘人的情况,比如本来已经学会自己吃饭、上厕所了,却希望大人喂饭,偶尔会尿床、甚至要求上厕所有人陪。还有些每天早上都要在家长出门之前嚎一盘,令大人特别抓狂。

这也是正常的,娃娃其实很敏感的,因为疫情感受到了家人情绪的变化,觉得没有安全感,他们表达不出来,就会希望更多的陪伴。

 

我们建议可以这样做——

▪ 多一些肢体语言。比如多抱抱娃儿、亲他,以及抚摸他的后背。拥抱是最能提供安全感的。

▪ 说话算话。说几点回家就按时回家,午休时可以给孩子打电话、视频,甚至提前录好自己念的故事放给他听,通过这些方法让孩子感觉你在身边。

如果娃儿近期有这些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建议在这个阶段不要更换主要抚养人。



没心没肺的娃儿,在疫情事件后接触到死亡的概念,可能就会和家长谈起这些问题。那家长如何和娃儿解释生死的问题,就很关键了——

①不要回避。和孩子探讨生死问题时,家长不要觉得孩子是在乱讲话,更不要用“不吉利,呸呸呸!”这些话来敷衍别个。

②不要欺骗。不要说啥子爸爸妈妈会永远和你在一起,要科学地跟孩子解释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甚至可以去找一些介绍生命知识的绘本、动画给孩子看。

③转移话题。如果孩子暂时无法接受并出现哭的反应,可以暂时转移话题,一定不要强迫孩子去改变他自己的人生观。 



脾气、性格的变化也是这段时间不少孩子的一个集中表现,这个问题大家就要特别注意了。因为这可能是儿童抑郁的一个表现,如果不正确引导和沟通,那是有可能影响孩子后续性格的发展,甚至造成心理问题。


对此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①要让娃儿晓得,父母会无条件爱他、支持他。

与普通人际沟通不同的是,亲子沟通过程中除了表达需求以外,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亲子沟通的目的是帮助娃儿成长,而娃儿的健康成长最需要父母爱的支持,需要让他们明白:无论发生什么,爸妈都是爱我的,会永远支持我。

 

②要让娃儿晓得,自己说的话父母会听。

引导孩子的行为是亲子沟通的高级水平,前提是了解双方的需求,建立沟通渠道的通畅。只有沟通渠道通畅了,才能引导孩子做你希望他做的事情。所以,家长要做到有效倾听,包括专注孩子所说的话,跟随,提问,反馈等,在这一过程中表达对孩子的理解、支持和爱。

对孩子行为的引导,其实就是所有亲子沟通技巧完美的结局,只要做好了沟通,孩子才会主动“听话”。

 




最后,华西专家再总结一哈,不管是疫情或是其它特殊时候,家长们都应该记得这些与孩子相处的原则——

1.家长自己不要过度焦虑

不管你的孩子是啥状态,你们家长一定要稳起,自己先不要焦虑。有些问题是需要交给时间的,有些是需要交给环境的,过度的焦虑是绝对有害的。


2. 家长要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家长在抱怨孩子行为的时候,去探索孩子背后的行为原因更重要,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接纳是对孩子最深沉的爱,不管他是学渣或学霸,调皮或听话……


3. 避免和孩子沟通的误区


教育孩子≠责备孩子

教育哪有那么局限呢?夸奖、引导、谈心甚至给娃儿买个棒棒糖、冰淇淋、玩具都可以是教育!教育只有责备是不对的。


教育目的正确≠教育方法正确

过度的强制、武断去教育孩子是不对的,家长要把目的和方法分开,目的不一定能实现,但方法一定要正确。


教育孩子≠吓唬孩子

和孩子说话是要讲究技巧的,核心原则有3点→1、有话直说;2、说现在、当下的问题;3、少用反问句和质问句。


避免单调重复的命令语言

只是简单地告诉娃儿“不要担心”,“ 你不会感染”,反而会让孩子担心,因为娃儿会从这些简单话语里面感觉到自己没有能力应对,面对困难只有靠父母来帮忙,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避免过度保护

采取包办替代的行为,比如太过于把细地跟娃儿说该咋个做,啥时候做,或者过分关注娃儿的情绪波动,就会剥夺了孩子去体验恐惧、战胜害怕的经历,让孩子的担心和恐惧持续存在。


避免不耐烦和愤怒

有些家长会对娃儿表现出来的恐惧、烦躁、焦虑情绪出现不耐烦,甚至愤怒。娃儿一点就燃,父母炸得更凶!这样子还沟通个鬼啊?!必须坚决拒绝!

 




如果家长们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找到答案,这里给大家推荐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儿童心理专家们集体出版的《儿童战“疫”心理健康读本》电子书,免费下载,这里是链接:点我就可以下载这本书哦!




 

 

最近常听到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但当我们骂着同样的措辞辅导着同一篇作业焦虑着同一件事情时,

每一个母体每一个父体,

都有着某种隐秘而伟大的共鸣。

 




作者:

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级博士  张漫雪

指导教授:





推荐阅读



1:华西眼科专家说,疫情期间,你的眼睛快被手机/电脑/电视/平板搞瞎了哇?

2:刷手机看新闻看到焦虑、失眠,华西心理专家说,麻烦你先把手机kuo到听我说!

3:牛奶喝多了要得肾结石?华西医生说,肾结石患者都可以喝,来先干为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