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人物候选 | 陈久友:首席焊匠的艺术人生
2019年度航天科工感动人物
候选人(团队)
事迹选登
㊀㊄
头戴面具,手持焊枪,火光四溅,是我们对焊工最基本的印象。走进三院239厂热加工部焊接组,总能看到首席技师陈久友在焊花中奋战的身影。焊接防护面具后一副年轻面孔,谁能把他和“20年焊接工作经验”、集团公司首席焊工、三院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航天基金奖获得者等多项技能荣誉称号联系起来?
手持焊枪的他从来都不把焊接当作一项工作,在他眼里,这是一门艺术。这份热爱和虔诚,便是他从年轻技师中脱颖而出的”秘诀“。
平衡之美
在总装厂焊接车间里,每有重要任务遇到啃不动的硬骨头,大家总是第一个想到陈师傅——他总是能用非凡的手段解决困难。
焊接是将几个金属部件连接起来的重要方式。型号产品中有一个复杂结构件需要装配,图纸里看似简单的几块金属板,要像空中立交桥一样搭接起来,这要求焊工有很强的立体空间构建能力。而在内行眼中,焊接后保持受力均衡才是对技术水平的真正考验。
陈师傅拿起手边一本书立比划道:“好比两个铁板垂直连接,从左边焊一道,受力就会左倾,肉眼看不出来差之毫厘,应用到产品上却会失之千里。”这时候就需要在右边再焊一道——左一下,右一下,两边受力平衡,东西就结实了。
两块金属板之间尚且如此,像立交桥一般错综复杂的结构件更是精细的平衡美学。陈师傅一边仔细查看产品手册,研读工艺标准,吃透技术参数,一边精准计算金属件之间的受力情况,规划出合理的焊接行进路线。
每当陈师傅脑中构建出产品成型的360°动图,力与美平衡的精巧结构件已经完成了一半。拿起焊枪时,他总是胸有成竹,手腕灵活转动,焊枪流畅的行进,一道道一级焊缝在跳跃的火花间“自然”形成。
转眼间又一个复杂构件圆满完成,回到宿舍的陈师傅并没有休息——他赶紧“趁热打铁”记录下焊接过程中复杂的平衡关系,同时拿起手边的焊接手册进行对照。“将实践经验与书本理论对应起来,是迅速提升技术的最优捷径”,这句话陈师傅常挂在嘴边。
站在总装的角度考量焊接
焊接不是为了连接而连接,而是产品装配的重要环节。有几个在容许误差内的金属件,焊接起来总是不能严丝合缝。这就到了见证焊工大展拳脚的时刻——他们像裁缝,利用航天型材高温变软的特性,切削堆砌母料,焊接缝合成与设计图纸完全一致的产品。
陈师傅也曾遇到过装配方面的难题。型号产品是梯形桶内插进气道的结构,装配要求长方体六个面从外侧同时焊接合拢。六个活动面板之间没有受力点,使焊接变得异常困难。陈师傅只能先用木板模拟结构分析,再做出金属试验件反复试焊。几经观察思考,他决定利用箱体一侧一个6*10cm 的小窗,往里面放进自制小铁块顶住六个箱体,两两对立面相互承受焊枪冲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紧急任务。
任务交付,陈师傅再次核实装配顺序,认为可以由内向外焊接解决受力问题。他上报厂内工艺小组,及时与三部设计人员联系,专业评审会上,设计人员一致接纳陈师傅的意见,更改装配方案,使得装配时间大幅缩短,节约成本30%。
面对新技术新难题,陈师傅总能另辟蹊径创新方法,这源于他对材料学、力学、热处理、机械加工、金属探伤等各方面知识的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也源于他对“干好焊接要有全局观”的理解。他总说,焊接不是一道工序,它是总体装配的一个有机组成。
某型号油箱焊接结构复杂,陈师傅通过大量工艺试验,确定合理的工艺焊接参数,首次实现了该型号油箱的厂内自制。后期他持续优化生产流程,提出更加合理的工装改进方案,有效解决了油箱焊接合格率低、生产周期长的问题,效率提高近3倍,为厂内节省外协资金超过800万元。
停不下来的焊枪
了解焊接的人都知道,焊接不同于其他工种——钳工切削金属一般留下余地,一点点接近精准尺寸;然而焊工一旦开始,随着温度升高,金属内部性能活跃起来,一个小时内必须完成所有操作,不容犹疑。
陈师傅左手持待焊工件,右手稳稳端住焊枪,经常一干就是一小时,碰上复杂结构的焊接关系,三四个小时连续作业也是常事。一次,陈师傅焊接油箱,高温金属蒸汽将露出的衣角瞬间烫焦脆化,他都浑然不觉。
跟着这样的带头人,焊接班组成员也浑身充满干劲。两三米的产品焊接一般需要7~8个人同时作业,表面清洗、机械打磨、酸洗杂质,大家既分工明确又随时相互协调。这个班组的每位成员都熟悉技术指标,一人多岗、一职多能高度配合。
陈师傅至今还记得四岁的时候,工厂的叔叔为他焊溜冰鞋的场景,当铁架子、铁片在他面前变成冰鞋,快乐、兴奋,以及如魔法般的“焊接”技术在他童年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今,陈师傅自己也变成当年的“叔叔”,不过他焊接的是保家卫国的国之重器。国庆阅兵的战斗机掠过镜头,电视机前陈师傅的儿子激动地跳了起来;陈师傅则默默坐在一旁的小凳上,嘴角上扬,“焊接产品上天的成就感,没有什么可以替代”。
来源 ✎ 中国航天科工
制图 ✎ 张彤
编辑 ✎ 彤彤
校对 ✎ 簪子
监制 ✎ 郑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