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捐赠人故事|雷惟茜:能够施以援手,就意味着不再无助[捐赠人招募倒计时3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ABC美好社会公益创投 ,作者ABC公益创投

2024夏季捐赠圈●捐赠人招募

倒计时3天

截止日期:2024年6月10日

扫码加入我们/欢迎转发给更多伙伴



诚邀您加入捐赠圈,聚焦公益议题,

引领改变,创投未来!


2023年9月份,「ABC捐赠圈」项目正式启航。在困境儿童这个公益议题上,我们有16位捐赠人通过4个月的学习、研讨、走访和投票,最终达成共识,选择了向桂阳县苦志育才学校和武定县正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两大致力于困境儿童育养的公益机构共捐赠20余万元。


24夏季捐赠人招募临近截止,我们邀请到首季捐赠圈的捐赠人——雷惟茜Sissi来为我们讲述她的故事和感悟。


以下让我们从Sissi的视角来感受她走过的路。



雷惟茜

儿童医健基金会项目顾问


1

公益旅程:从校园公益组织到全职公益人



成为全职公益人,于我而言,其实是一个自我发掘又水到渠成的过程。


在学生时代亲历过5.12大地震之后,我对于能够向他人“施以援手”的机会充满感激和尊敬。我从高中起开始接触到公益活动,在大学期间也以学生身份组织教育类的公益项目。求学时代在草根平台做公益接触到的资源相当有限,会有很多力所不能及之事。大学毕业前夕,我对于前途选择保持开放性的心态,先进入金融行业,寻找更广阔的平台增长自身的见识。在高盛的那几年,我接触到很多组织员工公益项目职场成长活动的机会,比如帮当地公益组织开展项目,或是职场女性发展联盟等。


员工公益:参与感随个人价值感而提升

前者主要是对外的社会福利活动,比如去海边捡垃圾或是在福利机构做一天义工。高盛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员工公益,但是在大部分活动中,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往往难以在短暂的公益日施展;同时,由于参与形式和活动持续时间有限,公益日结束之后志愿者不一定能对该慈善项目保持长期关注。从和组织员工公益的团队沟通中,我了解到公司希望能将员工技能专长运用到公益活动里,以此来提升员工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的参与感和成就感。由此而来,以技能为导向的公益活动诞生了。


我在2016年转到香港办公室后,作为志愿者参与策划的第一个活动正是这样的项目。这次活动是场为期一天的咨询会,需要高盛的员工为一家公益机构设计筹款方案。恰好,金融从业人员平时接触到的客户与公益机构接触的捐赠人这两大群体较为重合,而公益机构的董事会成员也大多有金融服务业背景。活动当天,高盛的志愿者和公益机构的代表沟通非常顺畅,有效提升了头脑风暴的质量。同时,员工志愿者设计的筹款方案为企业CSR找到了长期参与公益活动的方式。在随后的几年,高盛员工都在持续参与这家公益机构的活动。一次员工志愿日变为周期性的长期项目,让参与方、受益方的互动和收获都更加持久有效。


我常参与的另一类企业CSR项目主要是围绕女性职场人展开的成长培训,我们希望处境相似而经历与看法不同的职场女性可以分享经验、互勉互助。例如,“如何更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如何平衡好对工作与家庭的付出?”......这些都是女性在目前的社会语境下无法回避的选择。举办与此主题相关的公益活动,主要是为了鼓励职场女性直面难题,改善自身的处境,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自由,同时提高员工对工作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除此之外,我在离职前还见证了公司一群有志的投资人专门成立项目对女性创业团队进行投资,希望通过此类平台,让更多女性创业者的优质项目在男女话语权尚不够平等的商业环境里被看见、赏识,并得到更多资源支持。


虽然身份转变,但无论是作为参与者还是组织者,个人价值感都是伴随公益活动给予的参与感共同增长的。


转行的契机

在金融行业六年半的工作经验带给了我很多眼界和能力上的成长。但与此同时,我常在独处的时候叩问自己:现在的工作是否是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优选择?


此外,就职于金融行业伴随着极大的工作压力,心理亚健康现象非常普遍。在脱离了看似光鲜的办公区之外,我多次听到同事和朋友对于心理压力的诉苦和求助。而于我自己,即使工作高压,在投身每一次小小的员工公益活动时,我仍然充满热情,内驱力带来的认可感让我相信,参与公益于我就是一场疗愈与解压的旅途。从17岁萌生的公益初心,和亲历其中得到的积极反馈,让我逐渐在心里萌生出投身公益的愿望。


在“最大化商业价值”之外,参与公益让我切实地感觉到自己在解决一些可能非常细微但真实存在的问题。这些活动过程中的资源分享与相互支持,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愉悦和感动,我相信这就是自己愿意长期坚持公益最珍贵的源动力


我是在2019年底辞去工作的,转而投入全职公益事业。这不是一个轻飘飘的选择,但好像一切也顺理成章。除了我本身在等待一个转变的契机以及跳出给许多人带来心理亚健康的环境,我还很幸运地接到来自我参与过活动的公益组织伸出的橄榄枝。 


结识ABC:作为捐赠人的全新体验

在全职公益的初期,根据个人目标的转变以及对于自身发展的考量,我选择了前往哈佛肯尼迪学院修读硕士学位。求学期间,我不仅关注慈善机构的规模化发展,对影响力投资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开始思考学习如何引导更多人参与科学公益。从几次和肯院校友聊天中,我得知了ABC,也读到了ABC在哈佛课堂上的案例。之后我成功联系上了创始人钱洋,有了几次非常愉快的交流。我是从这里开始了解到ABC捐赠圈、再一步一步参与更多项目的。


去年深秋,在经历过为期近3个月对于“困境儿童”议题学习、项目筛选后,我同第一届捐赠圈的伙伴们前往云南武定县拜访公益组织正心。在正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起参观村镇中的活动点、为偏远地区高中生创办的“女生之家”,并走访了两位山区受助女生的家庭。


虽然在大学期间组织过大山里的乡镇支教,也在此行前观看过关于正心的记录片,但直到自己走上乡间公路、看到女生之家墙上写的寄语、听到家访期间公益工作者和受助学生家人唠的家常……项目介绍上“困境儿童”四个字背后的一系列挑战才逐渐具象清晰。


文字介绍里的“女生之家”是个学生宿舍式空间。而在和正心工作人员面对面沟通后,我们才得知当地高中公共浴室热水不够,偏远地区女学生面临无处洗澡洗衣、周末“无家可回”等等基本生活挑战。同时,缺乏家人指引和支持的学生中,也不乏有难以抵抗压力和诱惑、过早辍学进入社会的案例。“女生之家”于细微处入手,以一种平和温柔的方式分担着困境学生的生活压力,保护着青春期少女的自尊心;同时,正心和爱心人士悉心安排的周末活动也为女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不同技能、拓宽眼界的窗口。


和大部分线上捐赠体验不同,捐赠圈除了把项目带到我们面前,还把我们带去了项目一线。和公益团队面对面交流学习,身临其境感受项目地,捐赠人之间切磋讨论等等互动体验,让我们的认知和感受都更生动深刻。


捐赠人在“女生之家”的参访合影


结语:

公益是一场移步换景的旅程,

但不变的是期望A Better Community的初心

从求学时参与学生组织策划的公益活动,到工作后参与策划公司的员工公益,再成为全职公益人以及小小捐赠者,虽然职责与职能不一样,参与的程度和角度也有变化但恒定不变的是对“亲自参与”的坚持。在公司或者公益机构组织慈善活动,自己的工作重点更多是策划和执行,并向负责人汇报成果;而作为捐赠人,更多时候需要学习并决策,提出对于在孵化项目的想法与建议。不同的角色带来不同的视角,在不同的体验中,对于公益、政策甚至商业,我都有了更多思考。


开始全心投入公益时间不长,还担当不起“公益人”这3个有份量的字。但对于我自己,无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参与的方式如何,有过怎样的收获,我都十分感恩自己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在亲历公益事业前,我会焦虑自己的人生、质疑自我的选择,而开始参与公益之后,那些困惑和怀疑都被真实的社会痛点所击破。离开中环写字间的高光和冷气,熙熙攘攘的社会里那些可以眼见、亲身参与的每一件小事都给了我更踏实的感觉。做公益并不比做商业轻松,它时常伴随更多的妥协和忍耐,但无论是以学生身份做暑期项目、基金会员工做策划和筹款,还是捐赠人身份参与项目选择,我的投入都为我打开了一扇更敞亮的窗户,去认知我不曾接触的世界、内观并且塑造自我。


2

公益理解:政策支持与理性公益的重要性


公益影响力的延伸需要政府支持

既然已经决定开启公益事业的道路,为了更加完善自己对于公益和政策的理解,我决定回到学校修读公共政策相关的课程。


选择公共政策作为升学方向,是因为我从金融行业的本职工作和不同慈善经历中逐渐意识到,任何系统性的改变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目前,如果希望能扩大一件事的影响力和参与度,政府的带动和支持极为重要,政策是引导社会资源导向的最关键因素


在肯院求学的日子里,我感觉到自己对于政策和公益的理解更加务实。和政策制定人和执行人一同讨论,我能更好理解政府的运行逻辑以及政策制定的缘由。公益事业的背后,往往离不开非赢利机构、商业机构以及政府的参与和影响。我以往的工作经验使得自己能对商业环境和非赢利机构的运作有了了解,而修读公共政策学位完善了自己对于政府和政策这必要板块的认知。


科学公益的重要性需要被看见

现今的公益议题往往以触动人心的公益故事打动人心,以至于大多数人对于公益项目的理解会偏感性。但我认为,理性思考对于做公益、宣传公益议题也同等重要。一个参与者或者支持者,需要同时具备两种角度的理解才能更完整地觉察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需求是什么,而且也更有可能找到我们力所能及的最有效解决方法。


诚然,感性宣传是公益工作中抹不掉的一部分,能让旁观者、参与者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公益对象产生最初的情感联结。而与此同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但资源是有限的;理性思考和规划,能让我们在有限条件下,尽可能用好这些资源来改变现实问题。理性视角对公益事业的有效性起到了关键影响。


同时,我从理性角度看待公益议题的习惯,也受到金融领域职业影响以及本科期间所学的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训练。人在感性的驱使下,自身的行为与初衷可能有偏差。因此,摒弃冲动并理性决策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我的认知也来自于周围人的影响——我所供职的公益组织儿童医健基金会也教会我更多发掘公益事业中的理性视角。这家基金会主要针对医疗资源欠发达地区的新生儿医疗质量开展医护技能培训项目。通过和高校研究团队合作,我们调查分析情况与需求,在项目过程中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比较来评估干预方式是否有效


在一段公益项目的参与经历中,过程与成果有同等重要的影响力。好的过程对参与者来说体验是正向的,直接关系到参与者的公益积极性和后续参与度。但同时我们需要意识到,公益的目的是为接收方带去真正有效的改变。我们做公益的最大动力并不该是为了自己的“无私心”——让公益对象的境况产生正向改变才是我们应当恪守的初衷和方向。


3

收获与寄语


公益朋友圈是灵魂共鸣时产生的涟漪

伴随着自己的成长,我也在公益活动中收获了许多友谊。企业公益活动时结识的伙伴、女性职场联盟的同事,以及捐赠圈的朋友们,不仅給我带来了珍贵的共同记忆,还通过交流共鸣潜移默化地指引我的成长。这样的共鸣可能是日常的职业共事中很难体验到的纯粹链接。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并不容易,参与公益帮助我找到了更多自己认可的人。相同的初心打破了成年人之间常有的隔阂,增加了对彼此的信任。


寄语

一万元用于不同的地方会带来不同的收益:消费带来的满足感可能一瞬即逝(相信许多人有此共鸣),但在我看到的世界里,将这一万元投入一场自己亲身参与的公益项目所带来的收获和慰藉是可持续的富足感、成就感和认同感


成为公益捐赠者听上去需要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好像有很高的门槛。但亲身参与后,我才知道这样的付出并不陡峭,且有远超预期的收获。我们很多人需要的,只是迈出尝试的那一步,便能有更全情的感受。希望大家都能参与进来,解锁人生新体验!




成为捐赠人






转眼「ABC捐赠圈」已经来到第二季了,在2024 ABC春季捐赠圈项目中我们首次尝试双圈并行的模式,聚焦当今社会上备受关注的两大议题——「困境儿童育养」以及「儿童心理健康」,希望能够延续第一季捐赠圈的感动和成功,用科学公益的力量为更多有需要的小朋友带来生活和心灵上的守护,也希望能够继续撬动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加入到这场深度的公益之旅,实现更多的感动。


夏季捐赠圈已经正式启动捐赠人招募了,如果你听了Sissi的故事后也对这场特别的公益之旅感兴趣,欢迎点击以下链接了解详情并报名。

点击查看捐赠人招募详情



受访者 | 雷惟茜

编辑&排版 | ABC公益创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BC美好社会咨询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