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程峰:数智驱动至臻客户体验

“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现代商业银行在客户服务方面的普遍共识。那么围绕客户服务过程,什么样的服务才是客户想要的?要诠释这一问题,还要从银行做客户服务的本质目的探究。


布莱特·金在《BANK 4.0》提出“回归第一性原理”。想要做好客户服务,我们首先要思考客户服务的“第一性”是什么?银行客户服务的本质就是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它的第一性就是“价值”,银行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客户接受产品,满足其需求,为其创造期望价值,助其发现新的价值,同时银行在客户服务的全流程中获得价值回报,实现自身价值。


现代金融业中,客户服务是一项持续性的商业行为,需求方是客户,供给方是银行,供需双方依靠这种商业模式形成共生共赢关系。结合微观经济学均衡理论,我们通过建立客户和银行价值实现均衡模型,分析客户价值和银行价值的实现规律(详见图 1)。

图1 客户和银行价值实现均衡模型


假设客户服务价格是影响客户价值和银行价值实现的唯一因素,图中曲线P1 是现有的客户服务价格曲线。当价格处于 S1 点位时,银行提供的客户服务可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为 CV1,同时银行通过客户服务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目标,获得的价值回报为 BV1,即达到供需双方的最优均衡点。作为银行方,为了获得更高的自身价值,会不断提高边际客户服务价值回报率,不断洞察和挖掘客户需求,将创造的客户价值转化为银行价值BV2。而作为客户,为了获得更好的服务满足需求,愿意给银行服务更高的银行价格,银行会加大数字化、智能化投入,提高客户服务价格,将投入的银行价值转化为客户价值 CV2。所以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银行能够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扩大客户群体,并获得更高的客户服务价格,使客户价值和银行价值达到新的最优均衡点 S4。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要实现最优客户服务,就需要银行提高边际价值,而在金融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体系化构建是达成客户服务最优均衡点的关键。


武汉众邦银行行长  程峰


顶层设计  擎画蓝图

伴随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商业银行作业流程被重构,客户服务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在线服务的感知度不高、服务响应不及时、服务触达程度不深、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等。如何借助金融科技解决客户服务的痛点,是每一家谋求转型的金融机构需要解答的命题。


基于对金融行业客户服务痛点的深入分析和深刻领悟,结合众邦银行“打造众联数智生态”的战略目标,我们以关注用户旅程、贯通账户体系、构建活户生态三个维度,作为客户服务体系的设计视角和出发点。


众邦银行在客户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上确立了极致体验(Best experience) 、至微触达(Meticulously interact)、暖心服务(Warm service)三大核心价值理念,并围绕核心价值理念擎画出众邦银行BMW 客户服务体系蓝图 ( 如图 2 示 )。在具体实践上,众邦银行关注客户服务的识别、响应、反馈全生命周期,将 BMW 客户服务体系划分为三条主线,分条线推动客户服务体系化构建。

图2 众邦银行BMW客户服务体系


服务识别条线,通过开发精准营销系统、应用客户画像、用户业务旅程分析和推行创新实验室创新机制等举措,精准洞察客户需求,追求极致产品设计体验;服务响应条线,通过提升微信银行在线服务功能,制定和推行服务标准化 SOP,搭建“邦互通”企业账户服务平台,开展业务痛点专项治理等举措,使业务更加智能化触达客户,提升全行业务精益运营水平 ;服务反馈条线,通过搭建智慧客服系统、优化智能催收系统、Z-BANK 投诉分类管理系统功能等举措,着眼“治未病”,及时有效获取客户服务反馈信息,保障客户金融消费权益。


分层实施  点面结合

为深化客户服务体系化,众邦银行将 BMW 客户服务体系分为目标层、策略层、实施层和应用层四个层面进行分级推进,全面覆盖、提升客户服务各类工作。


目标层确定极致体验、至微触达、暖心服务三大目标,以三大目标为导向,作为衡量客户服务满意工程质量的标准。


策略层确定三项策略方法:先以问题为导向解决痛点,再以功能开发为手段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依托数智化技术,提升客户服务智能化水平;客户服务各环节建立 KYC 客户评价体系长效机制。


实施层确定客户需求洞察、产品体验设计、智能服务升级、服务精益运营、高效服务反馈五大着力点,贯穿整个用户旅程,不漏死角,全面提升。


应用层确定科技技术应用、工作机制应用、综合资源应用三大应用。科技技术应用方面,以“数智化”为目标,广泛采用“大数据 +Fintech”的方式,在工程各子项目建设中综合利用各项技术(比如:数字化、开放平台、区块链、AI 人工智能、RPA 自动化、生物识别、OCR 识别、5G、VR、RCS 富信等);工作机制应用方面,推行创新机制、敏捷机制、客户HOT 分析、客户服务流程 FaaS(Flowas-a-Service)标准化、KY 评价机制等;综合资源应用方面,包括人员和资金持续投入,智能网点、网红网点建设、部门服务转型等。


BMW 客户服务体系不仅通过四个层面的长期规划加强客户服务“基建”、系统性解决客户服务功能性问题的“眼界”,而且还具备围绕核心产品进行体验提升,打通前中后台部门壁垒,从产品需求分析、产品设计、产品运营、业务处理、客诉处理、客服咨询等多个维度,解决客户服务实际痛点问题的“脚力”。


首先,着眼于客户服务痛点开展专项治理,遵循“发现痛点问题、痛点问题分析、提出解决方案、长效机制建立”的工作流程,对业务痛点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提出切实解决方案,立即实施,逐项解决。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客户服务满意度。


另外,业务痛点专项治理解决客户服务问题的“点”,构建 BMW 客户服务体系完善客户服务的“面”,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问题点的梳理可以发现功能上的不足,功能上的建设可以促进问题点的解决。两方面工作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如图 3示)

图3 众邦银行客户服务“点面结合”


数智驱动  优化体验

作为一家互联网交易银行,众邦银行提出 :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驱动,助力客户服务体系化的构建进程。


首先是设立创新实验室,探索创新工作机制。众邦银行在团队建设方面秉承传统银行背景、金融科技背景、互联网背景人员各占 1/3 的“三个 1/3”人才理念,创新实验室为全体员工提供一个创新交流平台,激发各种创新产品、业务模式、技术应用方面的优化方案,通过创新实验室项目,激发创新企业文化,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


第二是利用精准营销系统,精准洞察客户需求。在技术应用上充分发挥“大数据 +Fintech”模式的驱动力,基于大数据应用进行客户画像可视化分析,研究用户行为,实现用户洞察。结合用户生命周期、营销平台工具,针对客户进行分析、精准化营销,促进用户活跃、提高用户转化、提升用户贡献值。


第三是优化线上服务渠道,提升在线综合服务能力。通过优化直销银行、微信银行等渠道在线服务功能,开发线上用户统一视图综合业务平台。不仅一站式满足客户 7×24 小时多维业务需求,而且实现了客户服务整体降本增效。


第四是利用“邦户通”企业账户服务平台,强化账户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账户管理极速化、极简化、极致化的目标,为企业账户开户、变更、销户的全流程服务。利用大数据 + 生物识别 \RPA\OCR的技术手段,集成了自助预约、智能开户、批量年检、账户监测、银企对账等账户服务功能,提高了企业账户服务效率,降低了账户管理风险。


第五是通过灵犀智慧客服系统,增强在线客服智能化。此系统采用“电话平台+ 多媒体应用”双平台,不但保留了话务平台的呼入、呼出等基本功能,还将在线客服智能化、多媒体化、流平台化,实现了智慧客服的多渠道及时响应,多媒体实时应答,客服任务流高效处理。此外,“双平台”还兼具松耦合、易扩展、安全性高等特点,后期可随业务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功能。


敏捷协同  执行合力

BMW 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业务维度广、难度大、周期长、人员专业能力要求高等特点,需要着力于客户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因此,需整合多方资源,聚各方优势能力,打破部门边界,组建敏捷的工作机制,实现组织协作边际效率最大化。


在总体组织架构上,BMW 客户服务体系强调“两个前置”,即科技技术后台前置到中台,贴近业务,扩大数智化应用广度;运营中台前置到前台,深入业务提升运营服务精度。


同时,BMW 客户服务体系还强化了工程条线管理,按服务识别、服务响应、服务反馈三个条线,推行条线管理机制,管控线下项目集。相关项目推行“三挂钩”,即绩效与人员挂钩,人员与部门挂钩,部门与考评挂钩。总的来说,就是在组织协作方面通过“强调面、强化线、强控点”,形成对客户服务满意工程推进的执行“合力”。


综合来看,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价值实现是银行客户服务的本质,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是银行客户服务工作的原动力,客户服务满意度是衡量客户服务效果的标准,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的主要手段,是客户服务体系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未来,众邦银行将更多地利用数智化技术,将创新产品和业务模式应用于银行客户服务,提高客户服务的价值转化,打造至臻客户服务体验。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文件]


精彩内容回顾


■ 实战丨科技创新 + 公益赋能——细述中国人寿财险利用区块链技术精准扶贫

■ 发布 | 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召开2020年度分布式数据库专委会中期会议

■ 实战丨扶贫小贷普惠贫困户,金融助力产业扶贫

■ 一图读懂 |《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通用规范》(JR/T 0068-2020)

■ 案例丨BMC Control-M V20版评测:支持上百万作业量自动调度与编排



关于仿冒我刊收费的声明





我刊自创刊以来,从未向投稿人收取过任何费用。任何以刊发文章为名向投稿人收取费用的行为,均属于对投稿人的欺诈行为。


我刊官网地址为 www.fcmag.com.cn。

我刊投稿邮箱为 fcmag@fcmag.com.cn。


对于仿冒我刊网站、网页的违法行为,我社将追究其侵权责任,以维护我社和投稿人的合法权益。仿冒网站、网页举报电话:010-88232443




金融电子化》新媒体部:主任 / 邝源  编辑 / 潘婧 傅甜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