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技术创新赋能绿色金融长远发展
文 /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 贾超
兴业数字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研发中心 李智
“双碳”目标下,科技赋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对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战略、加快推动绿色银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兴业银行在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方面开展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绿色金融数字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
贾超
兴业数字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研发中心 李智
绿色金融数字化历程
兴业银行自2006年开始探索绿色金融业务,着力于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的同时,较早开展了绿色金融业务领域的科技支持工作。绿色金融数字化过程,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绿色业务打标(2010—2016年)。人工识别绿色业务后,在授信系统中为对应业务添加标识,以便及时获得业务明细和统计数据。这一阶段为初级阶段,着眼点是以科技手段标记绿色业务并获取数据。
第二阶段,流程化、初步整合(2017—2019年)。绿色业务识别流程、环境与社会风险审查流程全面实现线上化,与授信系统相辅相成、高度融合。这一阶段,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系统初步成形。
第三阶段,流程重塑、强化赋能(2020年至今)。在绿色金融监管制度陆续出台、行内流程银行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对绿色金融业务系统进行全面升级重建,落实监管要求,服务集团绿色发展,并引入人工智能提升绿色业务识别效率,强化业务赋能。
绿色金融数字化场景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应用场景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绿色业务识别。包括对人民银行口径绿色贷款,银保监会口径绿色融资、绿色金融债资金使用等监管口径业务的逐笔认定管理,以及对兴业银行各条线、各子公司绿色业务的识别管理。引入人工智能手段协助识别绿色业务,提升工作效率。系统上线以来,累计完成绿色业务识别流程2万余笔,涉及绿色融资3万亿元以上。截至2021年12月末,识别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超4500亿元。
2.环境效益测算。系统以可配置化模式,上线了银保监会绿色融资统计制度中明确的34套环境效益测算模型,包括清洁能源发电、节能技改、污水处理等典型节能减排项目类型,提供了简便易用的节能减排量测算工具,有效降低了环境效益测算的操作门槛,提高了测算效率。
3.环境与社会风险审查(赤道原则)。系统提供了适用性认定与分类管理、尽职调查管理、存续期环境与社会风险监测等模块,对赤道原则适用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与统一授信系统高度融合,为深入践行赤道原则提供科技赋能。
4.数据管理。系统提供了绿色融资、绿色客户、环境效益、资产质量等多个维度的绿色金融报表,可自动生成监管口径报表,在提升数据及时性与准确性、为基层减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设计数字化大屏、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数据呈现方式,提升用户体验。
5.其他功能。系统还开发了重点客户与业务沙盘管理、重大环境与社会风险客户管理、资料园地等功能,赋能绿色业务营销。
存在的问题
在绿色金融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导致识别难度大、环境与社会风险数据获取困难等客观问题,也缺乏权威、统一的客户绿色评级模型、气候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模型等。
1.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目前,商业银行需要执行多套绿色业务识别标准,包括人民银行绿色贷款专项统计标准、银保监会绿色信贷统计标准、银保监会绿色融资统计标准、人民银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以及未来可能出台的气候变化投融资项目标准等。标准不统一,不利于绿色标识的准确勾选,也给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和部署运用增加了难度。
2.环境与社会风险信息获取困难。商业银行需要及时获取环保、安全、落后产能、职业病防控、社会风险等信息,用于开展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工作。公开信息大都分布在不同层级政府部门、协会、法院、媒体、企业官网、信息平台等的网站,信息来源、展示方式、发布频次、更新逻辑等均不相同。如何及时整理出完整的、结构化的、便于使用的信息,成为目前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障碍。当前,湖州市政府通过统一平台共享企业各类数据的做法值得关注,对当地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深层次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
3.缺乏统一、成熟的各类绿色评估模型。在绿色金融推动过程中,需要对客户和业务开展多种角度的评估和分析。例如,对客户进行ESG评级、将客户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测算投融资碳足迹、开展气候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等,均需要权威的绿色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金融科技可以在数据分析、模型运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缺乏权威、成熟的模型,各银行均处于探索阶段,不利于绿色金融科技发挥其在资产结构调整、风险管理和资产定价方面的作用。
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展望
在“双碳”目标下,监管要求、市场环境、绿色产业业态和客户服务模式日新月异,绿色金融需充分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三大功能”,科技赋能绿色金融迫在眉睫。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数字绿色金融”。未来,金融科技将在多领域充分赋能,助力商业银行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应用场景也将越来越丰富。
1.绿色业务智能识别及环境效益测算。2021年6月,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评价方案》,对金融机构绿色投融资绩效提出明确要求,绿色业务的精准识别成为商业银行的重点基础工作之一。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复杂且涉及诸多技术文件,环境效益测算也需要较强的工科功底,对于金融从业人员难度较大。未来,商业银行可借助AI技术,通过绿色关键词检索、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方法协助识别绿色业务,初步归类业务,人工二次确认,从而提高绿色业务识别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同时,可在系统部署典型节能减排项目的环境效益测算模型,辅助人工测算。
2.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是绿色金融的重要内涵之一。客户ESG评级、大数据风险预警、项目环境与社会风险审查、气候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等工作,将在金融科技的支持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金融科技可协助构建各类风险管理模型,量化环境效益和转型风险,使得商业银行能够预判风险、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资产定价体系,推动资产结构绿色转型。
3.绿色运营与“双碳”监控。商业银行将陆续开发部署绿色运营管理平台,对自身绿色运营及ESG表现、投融资碳足迹等进行全方位监控和管理,不断提升碳足迹的计量、核算与披露水平,按计划、按步骤推动落实“双碳”目标。此外,人民银行已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商业银行可在此基础上开发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平台,将散落在各个系统、各个机构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进行精准抓取和计算,提高披露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核实性。
4.技术创新。当前,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已有较多使用。例如人工智能识别绿色业务,大数据支持下的环境与社会风险预警、客户ESG评价,也有少量的云计算技术应用。但是,在区块链、物联网领域尚无具体应用。未来,在绿色供应链领域、绿色资产溯源方面,区块链技术可以发挥其信息可靠、可追溯等优点,为反洗绿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在“两高”资产管理领域,可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控,实现能源效率和“碳中和”的线上管理。
(栏目编辑:郑 岩)
往期精选: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观点 | 《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之 IT 基础架构转型需求分析
● 观点 | “大安全”理念下基层人民银行安保工作转型升级路径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