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哲锐:“低代码”是数字化转型的助推器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2-11-29

低代码并非新事物。优秀程序员“以可配置为荣、以硬编码为耻”,会在编码的过程中追求功能抽象、组件复用及参数可配置。因此,低代码的出现,可以说是软件行业众多降本增效技术路线中的一条,在当前阶段发展成熟并得到了大规模推广。近年来,国内云计算高速发展、SAAS软件模式快速普及、企业数字化的需求增长等方面促进了低代码平台开发与应用的高速发展,使之成为继RPA之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明星工具。如果说RPA将线上流程自动化,那么低代码解决了更基础的问题,用极低的成本将线下的工作规范化、流程化、线上化。


经过恰当的数据模型设计和流程设计,线上的数据以更高的频率被采集,更快的速度流通,更细的粒度描绘业务,这就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以更高的分辨率感知和应对业务的变化。低代码与套装软件、源码自研均可达到类似效果,但在实现成本上却存在巨大差异。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中心总裁  吴哲锐


数字化转型的痛点

1.市场竞争加剧,数字化转型需求不断涌现,但资源缺口导致长尾需求无法满足。后疫情时代,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线下台账、纸质审批单跑签等传统处理模式逐渐跟不上业务快速发展的步伐,也有越来越多的部门提出线上收集数据、实时数据分析支持、管理驾驶舱等数字化转型需求。但在传统开发模式下,仅仅针对核心系统的建设、运维等重要且紧急的需求,信息技术部门就已疲于应对,对于企业经营活动中散落在各条线的大量且零碎的长尾需求更是有心无力。


2.转型业务模式多变、收益不确定,软件成本高导致全面数字化推动力不足。为快速响应市场、客户需求的变化,数字化转型需要不断优化、调整业务模式。在需求明确、资源足够的情况下,按照传统开发模式,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落地可能需要3~12个月不等的时间。而在创新业务模式探索的过程中,需求可能会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变化而变化,导致开发周期变长,投入成本及收益都难以预计。


3.传统系统架构复杂,可扩展性及集成度不高。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核心系统,仍然沿用多年前技术架构,集成成本高,历经升级后数据结构复杂,且不具备较好的可拓展性和灵活性,对新业务支持改造大、周期长,逐渐成为数字化转型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难题。若想完成数据互联互通或新增、重构某一功能模块,不仅工作量和成本巨大,而且伤筋动骨,后患难测。


低代码技术带来新思路

1.“拖拉拽”的可视化开发,低成本快速响应需求。由于低代码平台可以将功能标准化、组件化,并且支持可视化的应用开发,开发者能更高效、便捷地开发应用,减少代码编写量,有效减少了编码可能引入的缺陷,使得排查及修复缺陷的效率提高。对于没有开发技能的业务人员也能在低代码平台上大显身手,自行拖拽表单、报表、配置审批流等。当技术部门搭建好低代码平台,并做好必要的集成和安全加固后,具有一定软件意识、流程意识,即使完全不会编写程序代码的员工,也可以快速实现管理类需求,实现IT资源和能力的快速释放。


使用低代码平台后,应用实现周期缩短到1~2周。业务部门长期未被满足、大量、零散的数字化需求,得到及时解决。同时,让业务人员参与低代码开发工作,化解数字化变革与传统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关系,主动投入,近距离感受变革后的成果,这会使组织内部的群体更协作高效,打造出来的产品将更具有生命力及灵活应变能力。


2.业务探索和快速试错,减少需求变更带来的损失。对于一些新业务场景的探索,前期需求规划可能不清晰、不明确,需要小步快走,逐步打磨,对应用的灵活度及调整响应度要求较高。低代码平台可以包容此类场景,根据实际业务反馈,及时、快速、灵活地基于现有组件进行组合,以适应变化多端的业务,及时验证新业务场景是否可靠。低代码开发模式因需求变化造成的损失相较于传统开发模式减少很多,尤其适用于创新业务探索及需求挖掘。


当创新业务规模化后,对系统性能、交互提出更高要求时,前期支撑的低代码应用功能可以迁移到自研系统或商业软件。迭代过程中,已经澄清、沉淀好的业务规则、运营职责、第三方交互也都可以继续沿用,减少业务、第三方与厂商或者新研发团队的沟通成本,缩短新系统的落地周期、减少新系统构建成本。


3.“乐高式”应用搭建,功能可复用性、可扩展性强。低代码平台不仅支持开发一些简单的表单、报表展示、流程应用等,相对复杂的移动端应用、管理类软件等,也同样适用。技术部门将低代码平台与其他平台、业务系统做好对接后,全流程数字化的落地变得较为简单,可助力企业快速实现数字化。例如,当低代码平台与移动工作终端高度集成时,开发人员可以一键将PC端应用发布到移动端而不需要额外的开发投入。


同时,随着工具开箱组件的增加,以及云原生、微服务等技术的发展,通过平台架构设计和编排引擎的使用,场景开发能力、经验得到最大范围应用,不仅为开发人员减少了开发中重复造轮子的境况,同时,拼搭式构建场景,也大大提高了开发者的成就感,形成更为广泛的低代码开发参与度。


4.多应用共生于同一平台,快速实现新场景孵化和业务协同。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部门间的业务往来、上下游操作往往割裂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如果能让这些部门的部分操作应用在一个平台里搭建,上下游操作间彼此可以产生联系,从而打破信息系统孤岛。在低代码平台中,应用间相互独立但不割裂,在严格的数据及功能权限控制下,新场景孵化、业务协同的快速实现成为可能。


民生证券的实践经验与展望

1.组建自有CoE团队,逐渐形成业务、技术、管理超融合的自治交付生态。阻碍数字化发展的难题之一是缺乏大量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有意识地通过组织内竞聘、低代码用户编程系列培训等方式,招募并培养出一批与业务深度融合的CoE(Center of Excellence)卓越中心成员。刚开始,CoE主要由分支机构的技术人员组成,他们熟悉公司内部业务、基础设施、安全制度及人事关系。最近,随着管理数字化转型辐射领域的扩展,这支大军里又陆续增加了财务、运营等部门人员。通过规范研发过程管理机制,实现低成本与风险控制的平衡。


2.因地制宜地对低代码工具进行赋能,拓展场景开发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数字化意识唤醒培训及数字化应用实践,逐步唤醒从一线员工到管理者、从总部到分支机构、从前台到中后台的数字化需求。这些需求既包括建设公司级机构CRM这样的大项目,又包括一些因为不明确实现方式等原因导致业务部门原本不敢提的部门内长尾需求。总体来说,除了追求高性能、高并发、高可用的“三高”需求以及市场上已有成熟软件满足的标准业务需求,大多数的信息管理(增删改查)、统计报表、跨部门协同流程应用甚至对应的移动端应用,低代码均可满足。


例如,基于低代码搭建的公司级机构CRM-共赢平台就实现了从初期数据收集到后期数据反哺、展业依赖的跨越。前期用户提供客户数据、登记拜访记录;通过二次开发实现较为复杂的业务协同项目的四级数据决算、定时待办推送;后期整合并可视化客户咨询以及在公司发生的所有业务数据,支持客户专属服务团队展业;打通低代码平台与OA、IM的连接,将所有审批待办集中到OA、IM提醒,提高内部协作效率。


3.未来展望:搭乘超自动化的快车道,拓展低代码能力象限。低代码开发技术百花齐放,工具原厂能力在企业的发挥往往有一定的局限。一方面,工具提供的模块化组件与企业级管理应用的构建需求有一定差距,总有一些环节是低代码工具无法开箱支持的;另一方面,企业内存在尚未打通的系统间调用、协同,仅用低代码工具无法形成交付端到端闭环应用的能力。


超自动化以业务交付为核心,协同使用不同技术,整合多种工具以及公司内平台、业务系统乃至自研服务的能力。有了超自动化平台的底座,更多组件和能力将被补充到低代码工具之上,如数据分析组件、AI能力等。CoE研发人员也就有了更丰富的场景开发能力,低代码工具构建的应用才得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真正“动”起来。这个“动”,既包含了数据联通,也包含了流程联动。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开发模式的交付短板将被低代码快速补充,两者互补形成与业务发展、管理机制调整相匹配的交付效率。低代码平台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助推器”已逐步被市场证明其价值。未来,在超自动化平台的搭载下,低代码能力边界会逐渐模糊,能力象限将不断得以拓展、延伸,助力更广泛、更深刻、更敏捷的数字化转型。


(栏目编辑:韩维蜜)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精彩内容回顾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观点 | 业务未动,科技先行——科技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

■ 发布 | 蓄力云科通明湖,破局金融行业应用交付难题

■ 实战 | 低代码探索与创新 :金融数字化转型新支点

■ 观点 | 发行库安防系统智能化运维的思考

■ 知书 | 全球通胀与衰退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