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战 | 汇聚数智合力,方能行稳致远——浙江数字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2-11-29

数字化浪潮加剧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数字经济离不开数字金融的高效“供氧”。近年来,我国金融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互联网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等金融新业态萌生,智能“营销+风控”、“平台化+生态圈”对接等服务新模式涌现。当前,我国金融数字化转型已逐步进入深水区,有待行业整体协同,实现瓶颈突破。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浙江监管局一级巡视员  张有荣

当前数字金融的“散、慢、浅”

相较国外,我国金融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进入到数据驱动业务发展的新阶段。但从浙江的推进实践看,随着数字化的深入,转型过程中组织散、推进慢、程度浅的问题也在逐渐显现,亟需新指引,开辟新路径。银保监会于年初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可谓是及时雨,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重要遵循。


1.散:多自主探索,少行业统领,金融机构数字化推进步调不一。多种类、多层次金融主体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金融数字化转型路径更多地表现为各金融主体自发而为,不同金融机构对数字化的认知和推进程度差异明显。大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凭借数字化转型的前瞻意识和有力保障,大规模整合底层数据,积极推进分布式存储,借力大型科技公司引流,进而重构IT架构和业务架构。相反,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普遍仍停留在信息化阶段,集中在传统业务的线上化。


2.慢:多单点发力,少整体协同,数字化转型沉疴难以聚焦破除。数字金融具有外部经济、规模经济等多重效应,需要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构建统一、高效、便捷、稳定的金融服务网络。我国金融服务的地域限制、行业隔膜、部门壁垒还没能有效破除,数字化转型主要表现为金融主体间“点对点”零星合作,而非“一次对接、全面贯通”的“总对总”协同共建。尚未根本破除行业数据孤岛和系统割裂等瓶颈,未能实现数据大融合、流程全贯通。


3.浅:多重复建设,少改革创新,数“智”升级尚有差距。虽然我国金融主体竞相深化数据应用,变“经验依赖”为“数据依据”,变“限时集中封闭式服务”为“全时全域开放式服务”。但金融机构同质化经营思路没有根本扭转,为转型而转型,简单复制他人的数字化建设成果,未能有效结合自身市场定位和发展目标制定个性化的转型方案,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相较于国外,我国数字金融尚未在智能投顾、财富管理、交易预测、数字定价等国际数字金融前沿领域实现快速追赶和突破。


新发展需要兼具“快、准、稳”

实现聚焦破题需要凝聚行业合力。数字金融的核心要素是大数据和金融科技。浙江组织开展深入调研,集金融行业智慧,认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新阶段亟需构建可集全行业核心要素、最大化发挥协同效用的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向金融行业快速、精准、稳定地输出“数、智”动能。


1.快:构建行业数据中台和应用后台,支持金融机构便捷调用数据,快速对接服务。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外部数据获取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而市场监管、税务、法院、环保、公安等政府部门拥有行政处罚、纳税明细、用水用电、社保缴纳等“宝藏”公共数据。以这些数据为基础,构建金融行业数据中台,确保各金融主体便捷获取高价值数据,将数据“灵活、无感”嵌入业务流程。数据中心可以有效发挥集成效应,加速“政银企”三方数据融合,有力夯实金融数字化的数据底座。同时,积极构建行业性应用场景生态体系,深化协同建设,打通流程堵点,实现金融供需对接的集约化、线上化、智能化,有效降低对接成本,减轻科技基础较为薄弱的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对接压力。


2.准:构建联合建模平台和引擎系统,支持金融机构批量构建模型,开展全景画像。数字金融并不只局限于数据的线上查询和自动返写,更重要的是深化数据的智能化应用,实现“数智换人”。智能分析需要建立在大数据中台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联邦学习模型,利用大数据进行充分的模型训练,最终实现模型有效。这需要在行业数据中台上配置好公共建模平台、决策引擎系统和脱敏引擎系统,为各家金融机构提供建模的空间和工具。不仅需要支持金融机构以“数据不出域、可用不可见”的方式进行个性化自主建模,还需要支持各金融主体间开展联合建模,实现合作业务的线上化、智能化,提升行业整体模型分析水平和金融服务精准度。


3.稳:构建安全管理机制和配套应用,支持金融机构稳步有序转型,持续改革突破。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大数据应用,更离不开数据安全和行业稳定。数字金融的安全不仅在于有效防治敏感数据的泄露和数据的违规使用,也包括数据生产中断带来的业务中断、数据使用不当带来的业务风险。金融业的大数据融合必须同步构建一整套完善的安全管理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系统应用。一方面严格对照当前制度要求,对金融机构的数据获取方式和范围进行分级管理。另一方面,对金融机构的数据使用情况、基础设施的稳定性情况以及金融业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可疑行为和异常情况,精准锁定问题,有效跟进治理。



浙江建成共富路上的金融强担当

浙江始终坚持和重视发展数字技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建设的“数字浙江”为基础,持续推进数字信息在各领域的应用。2021年全面开启数字化改革,将全省数字化建设推向更高层次。在金融领域,由浙江银保监局牵头引领行业数字变革,以“1+4+N”为架构(“1”是指“金融大脑”,作为平台的数据底座;“4”是指聚焦数字化转型痛点、难点,构建的数据融通、流程再造、银企对接、风险智治四大基础组件,为各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标准化组件支持;“N”是指平台支撑下金融业构建的子场景应用生态体系),在全国率先建成体系化可复制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建立与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提供关键基础支撑。


1.重塑要素配置路径,引导金融资源均衡配置。“共富路”需要金融要素的均衡配置。浙江通过平台构建,治理形成含55个部门数据和一整套智能用数体系的“金融大脑”,同时建成金融资源配置的全新渠道——浙里掌上贷。不仅大大丰富了大型银行等主流金融机构的外部数据和渠道,而且更是有力惠及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的中小金融机构,补足其短板,助力其发挥普惠金融主体作用。三方面提升“共富”路上的金融要素配置能力:一是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配置。平台山区26县“飞地”专属金融服务等功能模块,助力金融机构“一县一策”制定金融政策,强化26县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支持。二是深化对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的配置。平台产业链金融、科创金融、数字外贸、银项通等功能模块,助力金融机构全面提升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平台上线两年来,已累计支持交易4.01万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下小微客户占95.5%,制造业客户占34.6%,17.2%为首贷户,26.4%为纯信用贷款。三是深化对富农惠农的配置。平台农户家庭资产池建档增信等功能模块,助力金融机构深入开展“整村授信”,在全国首创“农户家庭负债表融资模式”,破解农户融资难题;健全涉农金融产品,拓宽抵押贷款渠道,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品提质。2021年,全省涉农贷款余额5.5万亿元、居全国第一。


2.重塑主体对话模式,助力金融供需精准对接。“共富路”需要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目前,平台的金融大脑、公共建模、决策引擎系统、脱敏引擎系统等功能模块,确保各金融机构都能大规模开展联合建模和模型训练,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覆盖面大幅提高,人工操作环节进一步缩减,正催生金融服务模式从“被动等待上门”向“主动精准服务”转变。2021年,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建模135个,筛选对接36万户目标无贷户,其中有融资需求的7.2万户得到了263亿元贷款,金融服务总体效率提升30%以上。


3.重塑区域金融生态,推进金融行业整体智治。“共富路”需要持续健康的金融生态。有了平台的监测预警、区块链治理、股权质押监测、智慧诉讼等功能模块的支撑,金融治理实现了从“风险事后感知”向“全流程动态感知”的重要转变。事前,平台支持从宏观到微观对金融风险的多层级穿透监测。事中,平台完善授信联合管理和会商帮扶机制,既防范过度授信,又避免因盲目抽贷加剧风险而引发的“合成谬误”。事后,平台建立线上司法处置标准流程规范,实现不同风险“对号入座”快速进入出清流程,大幅提升出清效率。


(栏目编辑:郑岩)





往期精选: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实战 |  数据中心流量整合及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 实战 | 锦州银行建设新一代数据中心,引领城商行业务创新

● 实战 | 新一代云原生应用开发平台建设成果

● 实战 | “策略中台”为网络安全赋能——网络访问控制策略运维平台实践与探索

● 实战 | 区块链“无感”理赔新体验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