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数字化转型浪潮下金融服务生态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2-11-29

文 /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智慧监管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位居全球前列,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行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增强核心竞争力。金融业作为数据密集型和科技驱动型行业,天然具备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条件,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了我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进程,非接触式金融、场景金融等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深刻改变金融服务生态的同时,也衍生出新类型的金融风险。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维护金融服务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金融服务有效供给,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数字经济时代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


数字化转型为金融服务生态建设带来新机遇

1.金融服务生态覆盖将更广。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金融机构由技术驱动业务转变为数据驱动业务,通过数据赋能,持续丰富线上金融产品和渠道,不断扩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视频银行的服务范围,在提高金融服务便捷性的同时,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从而吸引更多客户,使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不断提升。金融机构吸收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成功经验,逐步从客户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从服务客户的金融需求向服务客户的综合需求发展,运用数字技术为客户的各类型需求提供一揽子、一站式金融服务,将金融服务生态拓展至客户社会生活的“神经末梢”。


2.金融服务生态内涵将更丰富。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技术,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融入金融服务中,为金融服务生态增加新变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从以业务为中心逐步转向为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灵活整合金融产品与客户需求,重构金融服务供给场景,优化金融服务结构和资源配置,加快金融服务更新频率,丰富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场景化综合金融服务,将能够快速响应千人千面的用户需求,实现跨区域的批量获客、普惠化的人人金融、全方位的用户洞察、个性化的精准营销、差异化的风险定价和智能化的客户体验。


3.金融服务生态韧性将更强。通过数字化转型,金融机构将获取更广泛和多维度的数据资源,可以实现对客户风险偏好和履约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加深对客户的了解,助力客户关系管理精细化,增加风险管控手段,增强风险监测预警有效性,提高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同时,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风险偏好,借助数字化技术优化升级营销体系、服务流程和业务产品,既能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又能使金融服务符合金融机构的发展战略,实现金融机构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数字化转型给金融服务生态建设带来新问题

1.数据垄断和数据孤岛并存,加剧金融服务发展不平衡。数字化转型存在“马太效应”。头部金融机构和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庞大的客户规模,并通过外部数据合作获得了大量数据资源,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迅速完成线上渠道扩张,加速跨行业、跨地域数据的融合,实现了数据的高度集中,在局部领域事实上形成数据垄断。多个数据垄断机构之间形成数据壁垒,数据垄断机构内部也存在数据壁垒,数据共享难度加大,数据孤岛问题更加严重。在数字经济时代,谁拥有更多的数据,谁就占据了发展的主动权。数据垄断机构通过数据挖掘和应用,对特定市场产生强大影响力,最终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获取超额收益。其他金融机构在无法获取替代数据的情况下,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将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客户不断流失,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2.金融服务创新发展带来科技伦理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困境。数字化金融服务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快速发展,数字鸿沟、数据绑架、算法歧视、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等金融科技伦理问题逐渐显现,严重影响金融服务生态健康发展。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将金融消费者的敏感信息过多暴露在网络空间,使其容易成为网络诈骗和攻击的目标;金融服务的定制化,容易过度收集和滥用客户隐私数据,产生风险事件和不良影响;金融服务的虚拟化,导致金融消费者在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往往投诉无门,且难以取证。当前,科技伦理的建设远远滞后于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速度,不法金融活动的违法成本过低,叠加金融业的趋利性,在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数字化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没有解决问题的动力,使得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


3.新型金融服务产生的风险复杂多样,监管部门面临新的挑战。随着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金融服务向多元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金融产品结构日趋复杂,交叉性和关联性不断增强,不同业务之间相互关联渗透,跨行业、跨市场、跨地区的新态势逐渐形成。新型金融服务资金流向透明度降低,风险传导链路变长,风险传染性、外溢性和隐蔽性较强,一旦爆发,风险传播呈指数级扩散,引发资金、声誉、舆情风险甚至社会问题。当前,监管部门也处于数字化转型期,由于对金融业的监管采取分业监管模式,不同监管部门监管科技的发展水平不一致,一些创新业务的业务流程涉及多个金融领域,难以划定所属业务范围,甚至游离于监管之外。对新型金融服务的微观监管往往涉及多个部门,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难度显著提升,对监管部门的统筹协作能力、数字化监管能力、监管人员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服务生态建设的思考

金融业走过电子化时代,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并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发展,金融服务生态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监管部门在金融服务生态建设中,既是金融服务规范的制定者,也是金融服务规范的维护者,还是金融服务创新的引路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守监管姓监,用强监管不断净化金融服务生态环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建立长效治理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同时,监管部门要引导金融机构,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整合聚集各行业力量,扩大金融服务生态建设参与主体范围,吸引更多的产业和企业共同参与,推动各参与主体数据互联互通,提升金融服务生态数据治理和数据应用水平。


1.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监管引领,确保金融服务生态建设的正确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金融发展实践证明,金融工作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道路,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对金融服务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新形势下,监管部门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加快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新市民服务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场景建设力度,消除新场景应用导致的“数字鸿沟”,着力解决金融服务结构不合理、场景不丰富、效率不够高、成本不够低、成效不显著等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


2.坚持金融服务守正创新,激活数据要素,实现金融服务生态建设合作共赢。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服务生态建设必须要坚持稳中求进。一方面,面对一些打着金融科技旗号的伪创新,监管部门要予以严厉打击,提高金融违法犯罪成本。加强对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的探索和研究,加快金融科技伦理要求向强制性监管要求转化,保障金融服务生态向上向善。另一方面,数据要素已成为推动金融业打造第二条发展曲线的新动能,监管部门在确保金融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对金融服务生态各参与主体的监管和协调,以强化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为基础,以大数据、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为手段,以数据创造价值为目标,整合各参与主体的数据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推动数据要素在金融服务生态有序、合规流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各参与主体其他生产要素的倍增作用,实现合作共赢。


3.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遏制脱实向虚,夯实金融服务生态建设根本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金融服务生态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石。监管部门要鼓励有能力的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输出科技建设能力、数据治理能力、数据应用能力,在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深入一线了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痛点、难点,掌握更多的数据信息,找准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落脚点,优化金融服务产品结构,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同时,要将金融科技手段积极运用到风险预警、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等风险监测领域,扩大风险监测范围,对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向和最终用途进行穿透监管,加强资金流向跟踪,打击监管套利、资金空转套利等投机行为,规范金融服务创新,将金融服务的发力点始终聚焦在实体经济上,保障金融服务生态稳健发展。


(执笔人:胡小驹 董文博)


(栏目编辑:郑岩)




往期精选: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观点 | 构建智慧安防体系,服务金融高效发展——中国农业银行打造企业级智慧安全管理平台

● 观点 | 打造智能反欺诈体系,护航风控数字化转型

● 观点 | 数字化时代数据安全防护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 观点 | 基层银行安全保卫工作管理初探

● 观点 | 银行印章管理风险点和防范对策思考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