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岳:携手银企,共融未来——天津推动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实践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3-01-22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具有深远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4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8%。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数字金融这一“催化剂”。今年年初,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以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宗旨,加强数字金融与业务场景聚合,推动金融创新。作为地方政府,需要从政策引导、市场培育、平台设施、数据资源等方面为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环境与助力,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飞跃,提升资金配置效率,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活水,让数字金融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天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武岳


数字金融是天津开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重要保障

天津承担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任务,拥有改革开放先行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先行先试的优越条件,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金融数字化转型对天津“十四五”时期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1.聚焦城市发展根本。进入新时代,天津高扬“制造业立市”的大旗,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培育壮大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城市新发展格局。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正是深化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手段,让金融行业聚焦和服务城市发展根本,持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增强金融服务制造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内国际贸易的能力,通过数字化手段把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为城市经济发展“输血供氧”。


2.加速金融服务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赋予了天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职责定位。“十四五”期间,天津将全力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借金融数字化转型之势,大力推动金融机构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化金融科技手段,聚力创新,形成一套具有属地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数字化转型模式和经验,为“金创区”建设提供“加速度”。


3.支撑城市数字发展。天津正在加快推进全方位数字化发展,构建“城市大脑”,聚焦数字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数字化深度融合产业,以场景牵引和数字赋能为主线,协同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发展。通过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金融科技手段融合应用等数字化转型手段,为城市加快数字化发展提供坚强金融保障。


当前天津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任务的提出,诸多行业产业都面临信息化向数字化的转变压力。作为“血脉”的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是一项有既定目标和明确路径的“落实任务”,而是一项以经济和市场客观环境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工作”。从服务数字化、场景数字化、生态数字化等转型角度来看,地方政府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存在市场需求、资源供给、多方协同等方面互不匹配的问题。


1.市场主体对于全天候、数字化、便捷化的融资服务需求与当前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之间不匹配。在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很多服务性行业纷纷强化了自身的数字化、移动化属性,以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服务黏性。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以网点作为终端的服务模式在全天候、便捷性等方面暴露出了一些弊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融资需求随之高涨,但以网点为主的线下金融服务模式效率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较大,需求与服务效率不匹配的问题开始显现。对于市场主体而言,他们期望金融机构能够提供全天无休、足不出户、简易便捷的融资服务体验,但由于银企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仍需要通过线下尽调、证明材料等方式控制风险,制约了服务效率的持续提升。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从行业自身数字化转型角度看,金融机构已经具备了提供数字化、移动化金融服务的能力,但服务的覆盖范围比较有限,如果没有第三方介入“填平”这一数字鸿沟,市场主体与金融机构间对于服务需求与效率不匹配的问题将很难得到有效改善。


2.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于公共平台设施、公共数据、创新环境等资源要素的需求与地方政府供给之间不匹配。《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明确了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路径,金融机构利用数字化手段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时,迫切需要政府在平台渠道、数据资源、创新环境等要素方面提供支持。一是需要由政府主导建立一个连接市场主体与金融机构的“数字通渠”,保障双方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无缝对接”;二是期望政府提供金融机构不掌握的多种公共数据资源,进一步为市场主体增信,完善市场主体画像,弥补线上展业的天然风险缺口,一定程度填补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鸿沟;三是希望政府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用于数字化金融业务创新的“沙盒”实验环境,能够在“开发且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提供的各类资源(如数据、政策等),开展研究分析、研发创新工作。从供给侧来看,目前地方政府在上述资源的供给上仍然存在较大缺口,从公共平台设施的功能完备性和用户流量、公共数据资源的量质效、创新环境的覆盖面和宽容度等方面看,尚不满足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全部需要。


3.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和地方政府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协同不匹配。从协同关系上看,两者关系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地方政府的有力推动可以加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进程、提高转型成效;金融机构的数字化程度越高,数字化金融的“活水”也能够更好地滋养地方经济繁荣发展。受金融机构的体量、科技实力等因素影响,机构间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不一,逐步分化为两个“团体”。头部机构转型起步早、经验相对丰富、试错能力较强,更需要条件宽松的创新实验环境;长尾机构仍处于信息化向数字化迈步的初级阶段,急需低成本的数字化转型整体解决方案。地方政府作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也存在不完全了解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谋划和对外需求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缺少顺畅的沟通和调研渠道,不掌握“第一手”消息,当金融机构主动提出诉求时,政府的推动工作由主动变被动,推动效果必然会打折扣;另一方面是现阶段部分金融机构自身仍无法明确转型的具体路径,政府作为推动工作的一方,自然不知道“从何下手”。在上述多种因素叠加下,两者的金融数字化转型协同自然不够同频高效。


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天津实践

1.步调一致,走出转型“加速度”。为了满足在津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外部资源需求,保持政府推动金融机构转型的步调一致,天津市金融局于2021年初面向金融机构、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先行省市金融服务平台运营单位开展调研。从平台设施、获客渠道、业务拓展及创新、数据资源、转型诉求等方面了解金融机构对政府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公共数据背后的规律和价值,梳理运用大数据提升金融服务效能、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的具体需求;了解头部金融科技公司技术发展现状,探寻科技赋能金融服务的途径;了解先行省市金融服务平台的服务思路,借鉴政府利用大数据帮助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成功经验。通过调研了解金融机构的真实需求,更好地指导工作,调整脚步实现转型步调一致,走出天津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度”。


2.数字桥梁,连通转型“高速路”。天津市金融局在2020年主导建设了“对接融资共克时艰”平台,起初旨在疫情期间为小微企业提供一个线上化的融资服务渠道,随着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逐步深入,持续拓展平台服务功能,搭建数字化银企对接“桥梁”,提高融资供需两端的匹配效率。2021年5月,“津心融”平台上线运行。平台围绕服务企业,运用大数据思维,深入挖掘企业税务、社保、医保、政府采购等数据价值,缓解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整合各类型金融产品,搭建线上金融服务“超市”,将企业“上门申贷”转变为“在线选贷”,为缓解金融供需矛盾开辟了新路径。支持小微企业线上发布个性化融资需求,入驻平台的金融机构可即时“抢单”,为保障融资需求响应和服务效率,平台对入驻金融机构提出“1、3、9”服务响应机制,即企业选择意向金融机构后,1个工作日内联系企业、3个工作日完成初审、9个工作日给出授信结果。除发布融资需求外,平台还汇聚了银行、保险、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股权投资等类型金融机构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开设了乡村振兴、产业金融、科创金融、首贷中心等特色金融服务专区,满足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需求小微企业的融资需要,打造“数字金融服务大厅”。此外,平台开设了金融课堂、案例培训等企业成长培育模块,帮助企业足不出户学融资、会融资、能融资,构建全周期全场景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22年6月底,“津心融”平台已入驻金融机构共7类76家,发布金融产品313项,成功服务企业1.47万家,累计授信金额达228.01亿元。


3.汇聚数据,打造转型“武器库”。为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数字鸿沟”,天津市金融局积极梳理金融机构公共数据需求,专题研究数据开放渠道、应用模式和共享机制,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单位推动公共数据共享应用,在此基础上汇聚了20多个政府部门单位、150余类公共数据资源,进一步满足金融机构在贷前审查、客户评价、风险控制、贷后管理等阶段的外部数据资源需求,实现了依托政府部门公共数据为市场主体提质增信的目的。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公共数据信用价值,综合构建市场主体信用画像,打造大数据风控体系,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4.创新研发,提供转型“源动力”。依托“津心融”平台汇聚的公共数据资源,以市场主体融资需求为导向,与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场景深度融合,持续推出数字化特色金融产品,有效满足不同行业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秉承“开放一类数据、打造N项产品、服务一行企业”的创新理念,一年来“津心融”平台联合金融机构依托市场主体纳税信息、政府采购成交信息、医保两定机构统筹支付信息、烟草购销信息等数据资源,成功创新研发了一批“银税贷”“医保贷”“政采贷”“商超综合贷”等纯线上数字化金融产品,帮助市场主体实现以“数”定“贷”。此外“津心融”平台还凭借公共数据资源优势积极拓展直接融资领域业务,2022年3月,全国首单京津冀科技创新资产支持票据(高成长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发行总金额1.61亿元,该资产证券化产品借助“津心融”平台提供的大数据辅助风控能力,有效提高了项目审批效率。


5.跟踪服务,带来转型“烟火气”。数字化手段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但是对于部分线上难以解决或者存在较大困难的市场主体,依然非常需要线下金融服务带来温暖的“烟火气”。平台针对市场主体在各个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开展线下融资对接、专题培训、针对性辅导、路演对接等综合服务,形成了“线上产品+线下对接”“成长培育+跟踪服务”的全链条全周期服务体系。定期开展的线下融资服务对接会、培训会,专门邀请融资困难的市场主体参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做产品介绍并结合市场主体经营现状、存在问题等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会后“津心融”平台服务人员也会持续做好跟踪回访服务,形成全流程的服务闭环。


与银企携手共融数字未来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金融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天津市金融局将持续深化“津心融”平台“政务+金融服务”模式,以“大幅提升市场主体应用平台的便捷度、提高满意度、增加平台知名度”为核心目标,持续发挥“津心融”平台服务效能,提升在津市场主体的金融“获得感”,以金融创新助力科技创新,形成“线上+线下”协同服务、“用户+场景”智慧服务、“研发+实验”创新服务的立体化金融服务体系,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为稳定天津市经济大盘推动金融服务经济增长工作、推进天津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提供超前探索和创新实践。


(栏目编辑:郑岩)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精彩内容回顾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访谈 | 科技赋能金融,匠心成就宽拓

■ 观点 | 探索银行“碳账户”具有多重意义

■ 地方金融丨金融科技赋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实战 | 拥抱数字化变革,打造资产管理核心竞争力——博时基金新一代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 案例丨“碳汇保险+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