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杰: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小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3-01-2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小银行保险机构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答题”。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江苏监管局  徐杰


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1.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是党和国家政策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展纲要都对“数字经济”做出了专门部署,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银保监会2019年底印发了《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坚持科技赋能,转变发展方式,为银行保险机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又于今年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从战略规划、组织建设、业务转型、科技与数据支撑、风险防控几个方面为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2.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其应承担履行社会责任的示范作用。银行业保险业是支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防范化解业务过程中的风险,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人民群众金融服务获得感,是银行保险机构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既是党和国家对商业银行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树立自身形象、巩固自身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的必然要求。目前,不少银行保险机构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推进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优势,构建新生态、服务新领域、带动新增长,取得了一定成效,能够为广大群众和小微企业提供更充分、更优质、更高效的金融服务,进一步促使普惠金融真正落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也为脱贫攻坚和防疫抗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银行保险机构的传统经营理念和业务逻辑短板开始显现,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与客户消费或生活场景相关联,大量客户数据由提供此类场景的平台企业掌握,银行保险机构原有的信息优势被弱化。一方面过度依赖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的创新业务将导致自身失去话语权;另一方面利差收窄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银行保险机构只能通过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综合化经验能力形成新的利润点,而精细化管理和综合化经验均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撑,要寻找“第二发展曲线”,银行保险机构必须开展数字化转型。


中小银行保险机构面临的挑战

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银行保险机构在原有价值链上的生态定位不断受到挤压。


1.大型企业营造数字金融生态的主观意愿增强。当前,不少中小银行在银企直连的基础上,围绕大型企业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服务。而大型企业往往数字化能力强且具有营造以自身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乃至金融生态的强烈意愿。中小银行在合作过程中缺少议价能力,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将部分风险控制权重转移至大型企业,最终可能沦为单纯的资金提供方,风险控制能力削弱。


2.客户服务由以网点为中心向以场景为中心转变。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服务通过开放银行等方式无声无息地嵌入不同的消费场景中。“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偏偏不在银行”的趋势显现。客户对银行服务以及服务商的选择自由度大幅提高,比价能力增强,银行服务逐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中小银行的本地信息优势逐步降低,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


3.互联网时代“赢家通吃”态势在金融业出现。随着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转变。境外方面,摩根大通提出“移动优先,数字万物”,花旗银行明确“打造数字银行”的任务。境内方面,工商银行提出“数字工行”五维布局,建设银行提出“TOP+2.0”金融科技战略。大型金融机构借助自身实力及金融科技实现业务拓展及下沉,不断挤压中小金融机构生存空间的同时积累数据和建模经验,进一步推动自身智能化水平,持续增加“护城河”的深度。


数字化转型中的困难

相比国有大型、股份制银行和全国性保险机构,占比数量更大、但规模却相对较小的中小银行保险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各类挑战。在市场竞争与挑战面前,如何寻求发展机遇,甚至实现弯道超车,备受关注。


1.顶层设计需要转变。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大型银行保险机构往往全面发力,“一体化”推进境内外机构、综合化子公司数字化转型,主动构建金融服务生态,建立完善数字化运营服务体系,开展科技前瞻性研究和自主掌控能力建设。而中小银行保险机构不具备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势力。一方面害怕不及时有效地开展转型将失去对传统客户和客户关系的掌控,市场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又容易陷入盲目转型的陷阱,无法找准自身优势,无法通过数字化转型将自身优势最大化、实现差异化竞争,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同时,中小机构战略规划执行贯彻能力较弱,受政策影响较大,规划变动频繁,无法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效能。


2.市场定位有待明确。中小银行保险机构自身能力与大型银行保险机构相比存在欠缺,部分中小银行保险机构对自身优势没有足够认识,无法根据自身禀赋精确开展市场定位,盲目“照搬照抄”大型银行保险机构的“作业”。而在同样的偏好下大型银行保险机构凭借实力将进一步拉开与中小银行保险机构的差距,导致中小银行保险机构竞争力进一步丧失。


3.投入产出比仍需提升。科技研发投入成果产出后,进入复制推广阶段的边际成本将大幅降低。而中小银行保险机构受限于业务规模,新技术研发产出批量复制的效益与大型机构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中小银行保险机构由于投入较小,开展技术、数据合作时话语权较弱,往往进一步推高科技研发成本。


4.自主掌控能力有待加强。部分中小银行自身技术能力较弱,研发主要依赖科技外包服务商。表面上运营新技术的成本大幅降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自身不掌握新技术风险和漏洞,一旦出现故障或受到外部攻击,只能依赖外包商解决,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同时,随着互联网平台的不断壮大,部分中小银行借助平台开展业务,有的甚至将其作为重要渠道。而互联网业务在客户黏性、收益敏感度等方面较传统业务有较大差距,受制于平台企业,外部风险极易向银行体系内扩散。


数字化转型中的优势

中小银行保险机构虽然存在资源不足等多方面困难,但相较全国性机构,并非没有机会。甚至在部分层面具备一定独特的优势,如认清自身特点并用好这些优势,打“差异化”战争,仍可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找到一席之地。


1.后发先至的管理经验。当前,全国性银行保险机构的数字化转型经过长期探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摸索出了“死胡同”和“阳关道”。随着全国性银行保险机构面向中小机构管理、技术、风控等层面的输出,中小机构可以充分借鉴大型机构的探索经验,按图索骥,大幅降低试错成本,避免走“弯路”。


2.更短更高效的管理半径。中小银行保险机构的管理半径大多集中在省内或周边地区,且机构层级较少。相比于全国性银行保险机构,具有“管理半径短、工作落实效率高、机制更灵活”等特点。对市场更为敏感,对金融需求变化响应效率高;对决策贯彻力度更强,管理成本低,从高层到基层延迟短;对变化适应快,体制机制更加灵活,能够更好适应人才、经营需求等优势。


3.更灵活更弹性的系统压力。中小银行保险机构客户往往集中于省内或周边地区,客户交易量与交易峰值较全国性机构而言较小,系统承载压力相对较轻,出现故障影响范围也相对有限,弹性空间相对更大。中小银行保险机构开展数字化转型时具有“试错成本低、系统改造难度低、社会影响层面低”三点优势,可相对灵活地在自身优势领域提前开展探索式转型。


监管部门推动转型的措施

1.加大战略指导力度。当前中小银行保险机构主要待解决的是“是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是什么”可以通过加强数字化转型政策解读、加强行业交流解决。“做什么”则因人而异,总体原则是要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线下网点多、贴近客户、熟悉地情等优势,立足本地、回归金融服务本源,切实以客户为中心,发挥线下灵活度,加强线上线下业务协同,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开发适合本地产业场景、生活场景的差异化、特色化金融产品和服务。


2.促进行业资源共享。在推动银行保险机构特别是中小机构开展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打破行业资源壁垒是一针有效的“推进剂”。当前,不少省级监管部门联动地方政府开展了各类数据合作,从发挥作用角度可分为三种类型:搭建“数据资源型平台”,主要为促进数据资源的价值使用,为金融机构拓展高质量数据来源,打破政府跨部门之间的数据烟囱;搭建“成果交流型平台”,主要为促进优秀案例的行业共享和孵化,例如对金融机构面临的数字化转型难点问题开展交流研讨,集中行业智慧探索可行方案等;搭建“行业响应型平台”,主要为促进社会热点痛点、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等问题,例如跨部门之间的社会热点协调机制,打击网络诈骗、发布行业安全预警信息等。以上三类均有不少案例,也取得了不少实在效果。


3.提升风险研判能力。在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必须牢记防范风险的初心。监管部门职责重大,既要指导机构防范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潜藏的战略风险、合规风险、外包风险、人才流失风险、网络安全风险、数据安全风险、模型及算法风险,也要督促机构防范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传统风险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体现的新特征,二者缺一不可。


4.推进监管匹配转型。随着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逐步嵌入金融业务流程,金融业务与信息科技的融合度不断提升,交易的多样性和流程的复杂度同步提升。依靠原有的人工经验判断和线性思维,将很难准确分析整体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只有通过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立系统思维,借助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穿透分析、精准追踪,挖掘各金融主体间潜在的关联关系,不断提升多维分析能力,才能有效掌握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数字化转型的“江苏经验”

1.打造智库形成行业合力。成立江苏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科技专家委员会,聘请科技管理专家、技术研发专家、网络金融专家、安全专家及数据治理专家共62人,首次实现跨行业、跨属性、跨类型的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高端智力整合,提高了银行保险机构应对外界科技风险冲击的能力,更提升了全行业金融科技工作质效和社会影响力。编发《苏慧智融》内部刊物,对当前中小银行保险机构面临的数字化转型、网络安全、供应链安全等难点问题开展交流研讨,打造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交流平台。


2.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发挥自身数据优势。江苏银保监局指导辖内银行汇集多方数据资源,形成对企业客户的全方位信息画像,辅助信贷决策和风控管理,将内部数据(包括核心系统、信贷系统、财富管理系统、国际资金清算系统等数据)与外部数据(包括工商信息、企业舆情、司法诉讼、征信报告、经营资质等数据)有效整合,充分发挥自身数据优势,降低信息壁垒,消除传统模式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风险溢价,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和精准服务能力。


3.积极联动地方政府深化数据资源合作。江苏银保监局加大政银合作力度,通过提供数据服务接口、深化信用信息归集等方式,积极配合政策落地,优化业务办理流程。在多方努力下,全省100余家银行机构加入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项下“小微贷”产品合作单位,2021年发放相关贷款9600余户、金额125亿元。在“银税互动”方面,江苏已有57家银行机构推出69款银税合作贷款产品,惠及15.3万户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170亿元。


4.聚焦科技驱动,提升客户体验。江苏银保监局指导辖内机构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业务支撑能力。探索智能网点、智能厅堂、虚拟人等技术,推动体验位置前移。搭建企业级集中作业平台,采用智慧授权、智能排班等技术,支持了跨条线、跨部门的业务运营,增强了运营效率,有效减少了客户等待时间。优化线上保险计划书、投保服务,建成面向客户自助投保的保险平台,提高客户服务效率。


5.传递监管导向,压实社会责任。发力普惠金融,江苏银保监局出台《江苏银行业保险业服务新市民实施方案》。形成聚焦创业就业、助力“共同富裕”,聚焦住房保障、助力“住有所居”,聚焦教育培训、助力“能力提升”,聚焦医疗保障、助力“健康江苏”,聚焦老有所养、助力“苏适养老”,聚焦基础服务、助力“权益保障”的六大方面共60项具体措施。解决新市民流动性大、历史信用数据缺失、抵质押资产不足、金融知识匮乏等问题。参与社会治理,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主动担当,协助地方政府建设疫情防控系统;建立涉疫事件快速处理流程,加急处理疫情贷款事件。出台优惠政策,建立绿色通道,确保理赔报案渠道24小时畅通。


(栏目编辑:郑岩)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精彩内容回顾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实战 | 借数字化之力,构建乡村振兴信贷风控新体系

■ 报道 | 中国金电与中国电子进行座谈交流

■ 基层央行丨SD-WAN 技术在人民银行市县网络中的应用实践

■ 访谈 | 科技赋能金融,匠心成就宽拓

■ 观点 | 探索银行“碳账户”具有多重意义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