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铿:重塑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为数字化转型注入澎湃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和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当下,面对内外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技术升级和架构转型重塑企业级系统能力、构建安全可控的金融科技新基建,既是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大势所趋,更是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必行之举。
中国银行软件中心总经理 王铿
银行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挑战
1.数字化经营驱动银行架构转型。数字经济时代,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秒杀”成为常态化,传统的集中式架构难以有效应对高并发、大数据量等业务浪涌情景。随着分布式等技术快速应用,银行业克服架构及运维复杂度挑战,建立起强大的技术平台,发挥分布式高可用、高扩展性优势,助力交付效率和客户体验提升。
2.安全形势提速技术自主可控进程。金融安全是新时代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面对信息安全挑战,银行业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产业合作,从技术、架构、人才等多维度,加速建立自主可控“内循环”。
新一代自主可控新基建建设思路
1.坚持规划先行,做好战略级顶层设计。《中国银行“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强化IT基础能力建设,构建以业务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以技术为基础、以安全为底线,集团共享复用的企业级IT架构。同时承接国家发展战略,分布式架构和自主可控落地双线并进,推进新一代基础设施技术架构转型。
2.坚持技术驱动,构筑数字化转型架构底座。以单元化高可用性、高可扩展性为目标,建立领域驱动设计的高伸缩性、高性能微服务化架构,破除存储与算力瓶颈。“标准化、服务化、组件化”建立统一、可复用的企业级底层技术平台,提升应用架构、技术架构、数据架构、安全架构标准化程度,打造强大的技术支撑能力,为敏捷交付、安全生产运营提供保障。
3.坚持安全为纲,实现自主可控能力升级。以100%自主可控及开源技术替换为目标,自主研发新一代数字化基础设施,实现深度科技自主可控,筑牢金融安全堤坝。建设过程中,深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稳步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提升领域话语权,助力落实金融科技强国战略。
新一代自主可控新基建具体实践
2018年,中国银行全面开启海外分布式核心银行系统研究,以核心系统自主可控为突破口,基于微服务设计理念,采用分布式架构,在全球大型银行中率先完成核心全业务领域下移,荣获2020年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一等奖”。
2020年9月,中国银行企业级架构建设——“绿洲工程”正式启动。经过近2年的持续攻坚,综合基础设施体系“横纵结合”新格局逐步成型。横向上,通过分布式、移动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平台及公共组件,提供统一的底层技术支撑。纵向上,通过DevOps、智能运维组成的企业级工具链,为软件研发全流程提供敏捷交付和质量保证能力。
1.聚焦关键技术“多点突破”,建成覆盖金融交易全流程的基础技术平台体系。通过自主研发“瀚海”移动端、“鸿鹄”分布式、“星汉”大数据三大基础技术平台,实现了对金融交易“移动端客户服务-服务端交易处理-服务端数据分析”全流程的技术能力和平台化支撑。
“瀚海”企业级移动端开发框架以“泛终端、低代码、智能化”为设计理念,赋能APP、公众号、小程序等移动应用的设计、开发、测试、运营、运维全生命周期,为全行移动应用建设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解决了以往移动应用开发成本高、运营配套少、响应市场慢、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助力中行在移动互联趋势中快速实现前端数字化转型升级。
“鸿鹄”大型分布式基础技术平台突破了单元化、高可用架构设计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对单元化与微服务双重高可用架构的支持,整体系统可用性达99.999%,具备同城双活、异地实时切换能力,支撑集团10亿级别客户规模下的海量联机访问和批量调度,业务处理能力达十万级TPS(笔/秒),确保全局事务一致性和高可靠消息传输,为分布式应用开发运维和系统运行提供了全领域解决方案。
“星汉”大数据开发框架,囊括企业级数据采、存、算、用、管五大能力体系,为大数据应用提供标准化开发平台、可复用数据处理组件。平台解决了湖仓一体化等多个技术难题,通过标准化数据服务接口,支持应用产品快速交付数据价值,实现了大数据统一架构、统一开发和运维,具备PB级金融数据决策分析能力。
2.聚焦端到端交付“补链强链”,重塑覆盖银行系统研发全流程的敏捷工具链。在整合技术平台能力基础上,力求应用交付敏捷高效,同步构建“鸿鹏”DevOps流水线和“九天”企业级运维平台,为新一代应用系统从设计研发到部署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敏捷、高效的工具支撑。
“鸿鹏”DevOps流水线以支持端到端敏捷交付为目标,通过开发测试投产运维一体化实施,有效支撑异构产品的持续集成和自动部署。2021年以来,流水线累计运行超20万次,构建时间平均缩短50%,持续集成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九天”智能运维平台在生产运维环节形成了各类系统监控和治理的统一控制面。横向覆盖传统集中式、新线分布式应用的企业级运维“驾驶舱”,纵向贯穿金融交易“前中后”台。通过统揽全局的运维视图及各类综合管理手段,支持金融交易端到端全栈、全链路“可直观观测、可关联分析、可智能预警”的运维目标,实现“分钟级”关键场景问题定位、“秒级”日志排查检索的高效响应。
3.聚焦技术体系“集群效应”,构筑通用业务处理、数据处理、安全管理、新技术赋能的公共组件生态。针对关键专项领域,建立健全丰富的公共组件,有效打破系统间竖井,为上层应用“减负”。同时,不断向区块链、物联网、5G消息、虚拟现实、隐私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延伸,通过建设开发平台、运行时中间件等,积极探索金融场景中新兴技术的应用,结合业务新增长点的挖掘,累积经验与成功案例,已形成了场景丰富、能力完备的公共组件生态,与各类技术平台及工具链相辅相成,进一步夯实了数字化新基建。
新一代自主可控新基建应用成效
中国银行企业级技术平台于2021年底投产,初步构建起集团“平台化、服务化、标准化”的新一代自主可控金融新基建。一方面,通过各类技术平台和公共组件,实现了技术底座稳态发展与业务系统敏态发展的分离,提供低代码、可视化的快速开发模式,构建起包含数据模型管理、接口管理、版本管理、开发框架等在内的一站式DevOps工艺,整体研发效率提升超50%。另一方面,通过业务模型、数据模型等企业级模型的全行统一,实现了单元管理、容灾切换、全链路跟踪监控、端到端灰度发布等场景的动态治理能力,为集团科技治理水平提升带来质的飞跃。
2022年,随着“绿洲工程”首批顺利投产,企业级技术平台及公共组件实现了在生产环境的运行,支撑客户信息、机构、员工、权限等22个全局性、基础性应用组件,近5亿客户信息一次性下移分布式平台。新一代自主可控金融新基建承载核心业务流量及数十项组织能力,助力实现“绿洲工程”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技术平台和公共组件还承载了海外核心银行、国内手机银行、中银易商等多个关键应用系统。
伴随技术平台、公共组件的建设,中国银行科技“硬实力”不断提升。一系列软件研发的技术规范得到重检、优化、补充,工程工艺标准化程度和规范约束能力升级至前所未有的水平。新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已累计申请专利超2000项。通过人民银行、中国信通院等权威机构测评,在分布式事务一致性、高可靠消息传输、配置管理等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同时,通过开发测试一体化,建立技术平台研发专职队伍,业务研发和技术研发进一步分离,进入专业化发展新阶段。
随着新一代数字化新基建向集团“一体两翼”的不断延伸和持续赋能,中国银行构建高效、统一的新生代技术底座的脚步将迈得更大、更远。通过向全面云化、分布式、单元化、开放化、智能化的新技术体系演进,中国银行将打造更为卓越的全球一体化综合客户服务能力,以“硬核技术”为高质量数字化转型注入磅礴澎湃的不竭动力,谱写建设全球一流现代银行集团的时代新篇章。
(栏目编辑:郑岩)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精彩内容回顾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培训丨“国家注册数据安全治理专业人员(CISP-DSG)认证培训班”开班了!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