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石湾杯《手艺-生活》——魏华谈“器”

石湾杯大赛组委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2022-06-17

作为“石湾杯”一直以来的主操刀人,从每年赛事的主题选择,一直到评选事宜的组织,都离不开魏华的介入。

所以,对于“石湾杯”举办过程中的大小事宜,魏华老师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了。

2020年“石湾杯”的子节目《手艺-生活》给大家带来对魏华老师的访谈。关于今年赛事的主题选择定“器物”的原因、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在今年特殊的大环境下,人与生活、与“器”之间的关系等等,魏华老师谈了许多自己的见解和期望。

接下来,就为大家带来访谈的全文:


石湾杯:

今年“石湾杯”赛事的主题聚焦到拥有“生活之美”的“生活器”上,您对这个命题的理解是怎样的呢?

魏华:


“器物”如果从类型上来谈,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可以拿来使用的、有功能性的东西;另一方面功能性的器物也可以是某一个空间里面的一些陈设品。空间中的陈设品也是一种宽泛意义的器物。一个器物在你把它当花器的时候,它是处在一个被“用”的状态下的,这个“用”是一个具有功能性前提的,但换个角度它也是纯粹审美功能的陈设作品。

所以这次“石湾杯”也包括没有实用功能的空间中的陈设作品。在我们日常生活空间里,比如一个书房、卧室、客厅,甚至卫生间等等都有非常多的陈设品,这种陈设品的创作是包含在我们这次“石湾杯”征稿范围里面的,并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像往届“石湾杯”器物主题的大赛,我们也有非常多的独立的抽象形态的陶塑作品、装置性的作品入选、获奖。其实它只要是陶瓷材料创作的“器物”我觉得都可以纳入参展的范畴。在室内及公共空间中以陶瓷器物作为环境装饰的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

马修·钱伯斯(Matthew Chambers)

所谓器物就是一个形态的东西,就是造型艺术。不管它是一个杯,一个碗,一个花器,或是一个具象或是抽象的雕塑,它都可以称之为器物。器物应该是个宽泛的概念,国内有些院校的雕塑系也有把器物研究作为一个专业方向的,这个“器”就更加宏观了,它不光是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器,也可以是纪念性的大器。国美、景德镇陶大在这个领域做的不错,对于器物在生活空间的运用都有很好的拓展,一些雕塑类的器物都会在一些酒店空间运用,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更加宽泛的去理解所谓的器物。

我们以“生活之美”为主题,以器物与生活场景的陈设品作为我们这次竞赛的重要的类型,很大因素是我觉得“器”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器物首先是能用,但器物本身也是有精神能量的,它是可以传递精神的,这个是第一。

第二、它又是生活场景里面的一种陈设品。它可以是能用的生活器物的,也可以是各种在空间环境里面作为一种审美的引导和点缀的形态的雕塑。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今天,我们所谓的“用”实际上是两个层面,一个是功能性,真的拿在手上在用。另一个是装饰性,在空间中陈设观赏观看。


石湾杯:

您刚才谈的主要是“生活器”的形式范畴,那对于“生活之美”这个主题,您理解的标准又是怎样的呢?

魏华:


谈到“生活之美”,我想先谈一谈关于“民艺”这个概念。

最近国美人文学院的院长杨振宇教授发了一篇文章,也是针对这个问题,他提议要搞一个中国的“民艺运动”。包括刘正、周武教授都发表了相关文章,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很好的阐述。我觉得这是一个手工艺术的风向标,中国在今天对艺术的认知又进到了一个新的节点。我们能联想到现代主义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就是一种标榜精英艺术的现代主义与一个声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在今天的这种艺术格局里“民艺”的意义在哪?

——

《不器—承》

杜沁芬

遗憾的是在今天所谓“当代艺术”的这个领域,我们还是强化艺术的精英化,其本质还是现代主义的做派,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精英”身份。现在由国美的“手艺人”提出需要一场“民艺运动”,在今天变得特别有意义,我觉得他们的口号应对的是:当我们的艺术精英在高谈当代艺术走入公众、介入社会时,我们的基础在哪里?我们的立足点在哪里?我们真正的文脉在哪个地方?我们的依托在哪里?

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天在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点。我们现在的所谓当代艺术是举当代艺术之名,行现代精英艺术之实,还是一个小圈子的艺术,当它跟人的生活脱离关系的时候,它所谓的精英性,它的作用,它的真正的艺术的价值,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依托,其实质是违背当代艺术的精神的。

——

《风生水起系列》

张婧婧

我们回头再说民艺概念的倡导者柳宗悦,从某种意义来讲,我认为他建构了东方美学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以民间艺术、以“用”作为艺术最核心的价值,以“用”作为一种审美的重要标准。国美提出要开展一场新的“民艺运动”有一个标杆性,在这个时机来提出这个口号意义重大。今年我们把“石湾杯”,主题锁定在“生活之美”的主题上,我们所要倡导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把一种审美的东西融合在我们生活之中,融合在我们“用”的范畴与领域。这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目的。特别是今年的疫情,强化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更具即时的现实意义。

刚才谈到“民艺”,有一点我想补充一点,也是需要我们警戒的。有部分人在谈到“民艺”的时候,会把柳宗悦的学说作为一种所谓的民族艺术、民族文化复兴。我担心的就是这一点,其实它不应该是这个意义,我们不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民族艺术的复兴的概念来理解。民艺不是民族艺术,这样去理解就狭隘了。我们提倡民艺,它不仅仅是东方的、中国的概念,我觉得它应该是面对今天世界我们怎么看待我们艺术的世界性的问题。“民艺运动”不是一个民族艺术的运动,它应该是建构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础上的认知与认识。认识到手工艺术在未来人类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今天数码时代怎么去强化我们手工艺的意义与价值。

——

《布藤布仰》

吴昊

当然在柳宗悦的时代,因为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到日本文化,让日本文化感觉到一种被边缘化的危机。它有一种反抗的意味,但他建构起来的民艺学,不仅仅是一个反抗的概念。他建构的是一种审美的新方法。他的方法就是以“用”为美。他以“以用为美”建立了一种审美的新标准。

所以他提出了很多问题、提出了很多担心。现在社会分工细化,每个人只是一个碎片,只能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点做的非常优秀。美术与工艺分裂,每一个专业变得更加细化。我们的时代难以再出现像达芬奇那样全才的艺术家。我们更应该回到手工艺的原点,树立新的审美趣味,我觉得“以用为美”是一个很好的点。


石湾杯:

刚才您也提到今年的特殊情况,这场疫情确实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不得已地多了许多独处的时间,每个人都不得不直面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今年“石湾杯”选取与生活相关的主题,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呢?

魏华:


对,原来我们传统的观念是说玩物丧志。今天我们面对疫情的时候,会面对很多不一样的生活状态,不一样的生活场景。我们在今年这种大背景下,从物理上来理解,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室内的空间跟我们的器物发生关系。更多的时间关照内心,和更多器物有更多的接触。但换个角度也给予了器物更多意义。今年疫情,“生活之美”选题也有它即时的意义。

我觉得选取器物的类别也是基于一个大赛的整体考虑,强调对陶瓷器物类别的特别关照,强调陶瓷与生活的关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单纯的做人物创作是一个方面,但是与生活关联的陶瓷器物也是我们今年非常想关心与关照的部分。因为刚才已经谈过了器物跟人有很多的交集的关系,也是人的精神表达的重要载体。器物是比较实用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许多的关联。也与泛家居产业有很大的关联。

——

TAC系列

沃尔特.格卢皮乌斯(Walter Gropius)

最核心的一点是,器物与我们越来越细腻的生活方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我很想知道在今天的时代下,年轻人跟器物的关联。我想去窥探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与品位。当然获得到一些引领行业的价值与意义。


石湾杯:

很多学陶瓷专业的同学们,毕业后都会选择自己创立做器物的陶瓷工作室,您作为老师对他们的看法是怎样的呢?这些年轻人们,有着怎样的特殊气质吗?

魏华:


现在的年轻人理解“器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像早年陶艺的前辈做的一些茶器和一些生活类别的器物,在今天90后这些孩子已经不接受了。他们当下的这种审美的趣味和对美感的细腻程度是当年前辈们无法理解的。对于原来那种“粗糙的”器物现在看来已不入90后的法眼了,90后新一代手工艺术家的审美趣味更加细腻丰富。在技术性及器型的精准度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文化有了很浓厚的兴趣,也有了自己的解读和理解。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比如宋代的美学、绘画、瓷器,包括日本的茶道、花道等等的理解程度,对漆艺、对茶道、古琴的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深入的认知和实践,这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所不能企及的。所以他们现在做的茶器,有了更多传统文化的基因,这些细腻的手工器物的层次感、细腻的变化、审美情趣的雅致都是我们陶艺的前辈的作品中难以体会到的。他们比老一辈更接近传统。只能说在今天传统与当代文化生活有了更多交集。在我理解他们对传统研究比我们这代人深入。

——

《线纹花器系列》

张清渊

今天这个时代,建构起来的更多是受西方外来文化影响的新审美系统。当“极简”的审美的趣味,跟传统的宋明“极简”进行融合的时候,就产生了他们新一代的对器物简洁与细腻的审美趣味。这是一些微妙的感受性的东西,虽然我还没找到一个最好词汇去描述它,但我感觉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关键90后东西文化是融合在骨子里的。

所以我一直跟同学们强调一个概念,假如你们从事手工艺陶瓷的这类别的创作工作,挣钱养活自己是一个部分,但另一个部分也很重要,就是认同创作与生活相融合的“手艺人”的生活方式。你自己要先沉入到这种生活的语境里面,它就像禅宗一样,在这种生活的情境里面,你会去发现与感悟它。到了另外一个阶段你有了很多粉丝,有很多购买你的器物的人,他们被你的精神、被你的生活状态所引领,他们得到了一些自己的生命感悟,有了很多超越器物本身的新体会。

在这种交融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交流。从深层面来讲,这种交易不仅仅是买一个东西,而是一种精神的交流。我们强调“生活之美”概念的时候,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器物的媒介入延展自己的一种审美的体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我强调一个手工艺术家的生活方式比创作一件器物更重要。


石湾杯:

那这种特殊的“审美体验”,或者说对“生活之美”的感受能力,您在学校的教学系统中,是如何安排和把握的呢?

魏华:


我们还是结合“器”这个概念来谈,它一定是空间作为载体。

首先、它背后的东西一定是审美支撑的,就是所谓的审美系统与框架。所以在对课程或教学系统进行建构时,一定要建构一个审美的框架。我们要很客观的承认现代西方艺术教育系统,严格意义上我们还是沿用着包豪斯的教学框架。三大构成之类。。。我们也强调手工艺的特性、趣味、感悟。从手工艺的学习和练习里面得到一些精神的能量,建立起一个具有现代精神、传统趣味的新的审美系统。

第二、我们的课程的设置非常强调空间,因为空间对我们所谓的器物,我们的设计,对我们的创作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所以对室内外空间的认知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设置内容。这是我们作品设计重要运用的载体。

——

《本空·符号系列之一》

戴雨享

第三、我们一些教学手段,还是强调要具备手工艺能力。即是说你必须得有很好的手艺。你在做一个东西的时候,甚至要比匠人的手艺更好。手工艺是以手工能力为前提的一种创作设计,需要非常好的手艺能力的训练,反过来说,也要有非常好的设计能力、设计思维。设计思维与手艺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东西。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一个手段与审美系统应该很好的融合。

东西方审美的训练都很重要。当然这样一讲就很虚了,实际上是我们真正的系统还是在西方现代教育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我们现在所谓的民间的这种手工艺的训练,它的基础还是以几大构成的框架作为基础,这仍是现在中国一个比较普遍的教育方式。我们还是强调建立在西方设计教育系统之上的手工艺能力的训练。

在这种框架前提下培养东方的审美趣味。我们现在的现状:穿着别人的T恤、西装就是不承认别人的文化系统。我们总觉得现行的教育系统与框架是石头缝里面炸出来的。未来我们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系统,但在今天你不得不承认这是在西方现代教育框架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个中国式的教育系统。


石湾杯:

最后一个问题,您觉得今年的“石湾杯”有什么与往年不同的特点吗?

魏华:


一方面,我们刚才聊了很多与今年选择“生活之美”的“器物”这个主题相关的话题和原因,这也是我觉得和往年有所区别的地方。另一方面,“石湾杯”办了10年,今年在组织方式上发生了一个很大的改变,主办单位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这将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全国性的展览赛事。以“生活之美”作为一个主题,全面展示全国陶瓷器物创作的成果。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作为主办方,实际上也强化了这次赛事作为一个行业的标杆作用。对有学院背景的年轻人,产区新一代的手工艺人、设计师都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它在全国的陶瓷器物艺术的范畴里会有很大的引领作用。这将是全国的陶瓷器物类别的最高水平的一次竞赛。也期待它成为中国艺术院校或者产区陶瓷器物领域的创作和设计的最高水平呈现,是对陶瓷生活器物陈设展览的一个专项的总的检阅。全国其他的陶艺展很多,但是以器物陈设品作为一个专项的全国性竞赛展览还是独有的。 

文本编辑|吴辰博、方枫矩

排版|吴辰博

采访|吴辰博、蔡向红

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

图片来源|网络




2020年

END

石湾杯


微信号:swtcbwg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点击图片,更多精彩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