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佛山大城工匠 | 他坚守27年只做一件事,不忍心这门珍贵的手艺失传
只需要隔着工作室的玻璃看一眼就知道米种换了、煮饭的温度和水量要看天气来调节、同样的50公斤米可以多酿2~3斤斋酒……
石湾酒厂集团煮饭班班长
吴建星
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酒厂工作
27年只做了一件事
就是酿酒的第一道工序:煮饭
升米、煮饭、打酒饼、泵饭投料,看起来似乎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吴建星却从每天烂熟于心的工序中找到影响斋酒出酒率以及酒的质量的多种因素,和同事一起提出改造公司设备,最终使得每天的斋酒出酒量增加1000公斤。
煮饭里面也有很大的学问
1990年,19岁的吴建星初中毕业就来到石湾酒厂集团工作。“当时酒厂规模没有现在这么大,进厂很难,我来了之后非常珍惜工作。”吴建星说。
进厂后,吴建星先后在酿酒车间从事检定、蒸馏等工序工作,为他成为煮饭班班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刚开始,他由一位师傅带着,天天学习如何煮饭。
“一开始我觉得,煮饭有什么难?在家里也煮过饭。后来发现其实不然,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吴建星告诉记者,煮饭是酿酒的第一道工序,饭煮得是否好,直接影响接下来的发酵、蒸馏等工序,从而影响斋酒出酒量以及酒的质量。
“细分大米的种类近百种,每一种米种煮熟之后的含水量都不同,所以我必须根据不同的米种来调节白酒发酵所需要的温度、含水量。”
吴建星总结出不同米种对水的吸收不同,从而调节含水量以达到最佳的酿酒效果,“水放少了会干,甚至煮不熟,放多了又会太黏,把控不好就影响后面的酿酒。”
吴建星非常善于从工作中总结规律,煮饭久了他就发现,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也会对白酒发酵有影响,比如冬季散热快,煮熟的米饭投料到发酵池时的温度就要比夏天提高一点,才能保证酿酒的质量和效果。
不断探索用心煮好每一粒米
在石湾酒厂集团生产车间,记者看到3个高达六层楼高、直径约10米的圆柱形巨型储米罐下面,2台煮饭机不停地在工作。据悉,3个米罐每个能够容纳1200吨大米,2个煮饭机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煮掉100多吨大米。
“采购的大米批次不一样,米种也会有变化。”吴建星告诉记者,如今他隔着玻璃窗看一眼,就知道米种是否变了。
“这台煮饭机已经是第三代了。”吴建星说,他刚入厂时,煮饭用机器,但将熟米投放到发酵池则完全依靠人力,“当年一天最多煮30吨大米,还需要三班倒。”
如今,随着机械化生产,吴建星的工作劳动强度虽然减轻了,但他的专业技术依然无可取代。
此外,吴建星还提出发酵罐消毒方法等建议,改善生产设备,提高斋酒的出酒率和质量。经过控制出饭温度等措施,50公斤大米出酒量提高2~3斤,在普通人看似微量,但实则非常不易,按照石湾酒厂集团一天100吨米的用量,斋酒出酒量增加了整整1000公斤,这是非常可观的一个数字。
升米、煮饭、打酒饼、泵饭投料……27年重复的工作往往会让人觉得枯燥,吴建星告诉记者,同期进厂的同事虽然陆续走了,他也曾动摇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守。
“干一行爱一行,传授酿酒工艺的师傅已经退休多年,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太愿意干这个工作,不忍心这门珍贵的手艺失传。”
吴建星说,他对工匠的理解很简单,就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追求极致,用心煮好每一粒米。
来源|佛山日报
编辑|森森
佛山日报全媒体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