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现佛山 | 佛山这座80多岁的“鬼楼庄”,背后居然有这么多故事

2017-09-17 佛山日报社全媒体 佛山日报


身处珠江三角洲的腹地,佛山得风气之先,早有漂洋过海到外地谋生的先民,他们在外生活多年,飞黄腾达后,回家乡建祖业。因此,存留到现在的旧时私宅中,有很多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与当时岭南的镬耳墙式建筑大相径庭,这些建筑由于带有浓郁的欧美风情,被老佛山人称为“鬼楼庄”,如大沥点头村的邝泗益堂,九江的岑局楼等。


在罗村社区的罗南村

也有一栋这样的

“鬼楼庄”


▲历经岁月的沉淀,鬼楼庄仍显华丽。


该楼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楼高4层,顶层中央还有一个标志性的凉亭,坐在亭内可以环顾全村。据称,这幢华丽的建筑是有名的牛皮经营商“中国皮王”杨履初于1929年建成的。


“鬼楼庄”不仅见证了当年“皮王”事业的辉煌,也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民族商业的兴起。如今,它在罗村无人不晓,不仅是其“鹤立鸡群”的建筑特色,更是因为其主人发迹后,修路行善、造福桑梓的善举,为罗村人所津津乐道。




探访:

“鬼楼”气派今犹在



在罗村社区罗南村,“鬼楼庄”至今仍是“鹤立鸡群”,探寻“鬼楼庄”,并不是一件难事。


从桂丹路进入罗村,车行至城南路,在高高矮矮的现代民居的包围中,一栋楼顶上建有圆形凉亭的老建筑赫然映入眼帘。这就是“鬼楼庄”,一座中西合璧的老房子,每层都有圆形的罗马柱;拱形、三角形的窗户错落有致;青砖与红砖间隔铺砌的外墙上,还雕刻着具有欧陆风格的雕塑和花纹,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虽然历经岁月的沉淀,老宅已经失去往日的光鲜靓丽,但其独特的造型和欧陆风格的装饰,仍昭显着当年的奢华气派。


▲鬼楼庄每层的装饰都不尽相同。


除了华丽的主楼,侧面还有一幢三层高的副楼,主、副楼用铁花栏杆连接。与主楼相比,雕梁画栋的副楼明显要残旧许多,墙体已经斑驳脱落,玻璃窗也遗失不少。


在65岁村民杨豫新的带领下,我们推开主楼的雕花木门,进入老宅。精美的木雕,昏黄的老灯,意大利式花阶地砖,让你仿佛梦回民国时代,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然而,仔细打量,房屋的格局似乎已经改变,其中一个房间的门已被封上,另一个房间改为带卫生间的厨房。几件成年男女的衣服挂在大厅里面,让我们惊喜地以为,可以碰到宅子的主人。没想到,迎接我们的是租户唐先生。他说老宅的后人都在外地,房子由亲戚代为管理。三楼住着的是房主的亲戚,每天早出晚归,白天几乎不见人。


▲地面铺砌着意大利式的花阶砖。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们移步上楼,逼仄的楼道只允许一个人进入,楼道通往两边房间的门已被封住,红木的楼梯扶手上满是灰尘,却遮不住其雕刻的精美图案。很失望,在红木楼梯的尽头,我们看到紧锁的门,知道老人并不在家。透过门上的窗户,仍能看到里面彩色的天花板,那是属于民国的印记。


▲雕刻精美的红木扶梯。


走出老宅,我们在主楼的花岗岩墙基上看到,一块2012年10月由南海区立的石碑,上面写着“罗东鬼楼庄”的字样,标明其“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的身份。其实,鬼楼庄是罗南村的。因它地处罗东和罗南交界处,因此,当年立碑的时候,人们错把罗南写成了罗东。但这并不影响鬼楼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讲述:

当年“皮王”的“还我小筑”



这栋中西合璧的建筑不仅为罗南村平添了旧韵风采,更是见证了罗南人的奋斗史。提到“鬼楼庄”,人们就会想到它的主人,罗南牛皮富商杨履初。


关于罗村鬼楼庄的主人杨履初的生平,目前知道的情况不多。记者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到,杨履初是罗村本地人,生于清末。民国初年,罗村皮革业迅速崛起,在市场与产业的互动下,罗村皮革行业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张。杨履初的皮革生意规模很大,业务遍及上海、天津、汉口等地,厂房分布至东南亚各地,杨履初甚至被称为当时的“中国皮王”。但记者查找资料,没有发现杨履初“中国皮王”的尊称出自何时,外地媒体也没有这种说法。有观点认为,杨履初的“中国皮王”称号很可能是罗村当地人封的,并非威震全国。


楼顶有圆形的凉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罗东村人说,当年他父亲曾与杨履初同在香港做生意。从他父亲口中得知,杨履初兄弟中,生意做得最大的就是杨晋初了。杨履初则负责在家乡罗南村打理家族产业。这位村民说,鬼楼庄为杨晋初出资、杨履初负责兴建的。但这种说法并未得到证实。

“当时杨家的牛皮生意遍及全国,上世纪30年代,我父亲就是跟着杨家在东北做牛皮生意,专门负责送货。”杨豫新说。从母亲口中,他得知父亲跟杨家在东北干了17年,直到1947年才回到家乡。

不仅是杨豫新父亲,罗南村不少人曾经都跟着杨家从事牛皮行业。据史料记载,杨家自父辈杨大贯、杨大丽开始,放下镰刀,拿起皮刀,在罗村小学南的河涌边,挖池搭棚,创办皮厂,经营牛皮生意。至杨晋初、杨易初、杨履初等堂兄弟时,他们接过父业,把牛皮业做到遍及海内外,在广州、上海、天津、山东、青岛、烟台,以及香港和东南亚一带都有生意。杨氏兄弟也因此被称为“皮王”。


1929年~1936年,罗村皮革业达到鼎盛,当时大部分罗村人加入牛皮行业,“有仔要学开牛皮”成了风潮。最盛时,罗村牛皮从业人员达千人之多。“罗村一张皮”誉满天下,发迹后的罗村人修建了多座欧陆风格的住宅。其中包括杨家“晋、易、履、又”四初合建的别墅群罗南大厅、杨履初建造的“适安”别墅和“鬼楼庄”。可惜的是,罗南大厅和“适安”别墅如今已不复存在。


罗南村村委委员杨泽明至今还记得“适安”别墅的样子。“它就在鬼楼庄前约50多米,是杨履初建的私家花园式四层别墅,前后庭宽敞,清溪门前绕过,小桥连接前院,桥旁边对岸建造‘适安埗头’,处处充满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杨泽明说,听老人讲,杨履初当时想建造一条飞桥,把“适安”与鬼楼庄连接,后因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而作罢。

而鬼楼庄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杨履初当初把它取名为“还我小筑”。当地人因为其建筑风格,把它叫做“鬼佬庄”。新中国成立前夕,杨履初的家人纷纷迁往香港等地,鬼楼庄人去楼空,后来被收归国有,先后作为公社党委办公地址、幼儿园和广播站。


▲红字标语仿佛在证明着它往日作为广播站的辉煌。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华侨政策落实后,鬼楼庄重新回到杨氏后人之手,90年代还开过茶楼。杨泽明说:“鬼楼庄当时是罗村最高的楼,直到上世纪90年代,它才被高楼陆续包围起来。上世纪70年代,站在楼顶,不光整个罗村尽收眼底,就连广州当时的最高楼东方宾馆也能看到。”




见证:

发迹富商的桑梓情



如今,“鬼楼庄”不仅被罗南人所津津乐道,连罗东人也对它的故事略知一二。


罗东村80岁的杨剑老先生曾和杨履初的儿子杨国定是同学。他告诉我们,杨履初的儿子杨国安现年70多岁,曾经是张槎医院的跌打医生。他说,租客唐先生口中的房主亲戚,其实就是杨国安,目前仍住在鬼楼庄。

在杨泽明的带领下,我们三天内再次踏进鬼楼庄,期待遇见杨履初后人。然而,不凑巧,杨老先生仍然不在家。有关其父亲杨履初及鬼楼庄的故事,我们只能从史志中得知。

据罗村志记载,鬼楼庄于1927年动工,1929年建成。杨履初后人(儿子)称用款(白银)70多万元。



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当年杨履初建鬼楼庄时,希望以几倍的价格收购旁边一户人家的老房子,以将“还我小筑”建得更大一点。然而,那户人家并没有同意,杨履初只好作罢。杨泽明说,从这一小事可以看出,发迹后的杨履初并没有仗势欺压百姓。


不仅如此,杨家几位兄弟发迹后还捐赠白银,在家乡修路疏河,造福桑梓。杨泽明说,从杨氏大宗祠到鬼楼庄,前面原本有四个大鱼塘,鱼塘边的整条路用麻石铺就,铺路所用的花岗岩石,就是当年杨氏兄弟从外地运回的。据悉,从罗村到寨边,从新窦到埇头圩,均用花岗岩石铺砌成双边石路,总长超过10公里。

1915年乙卯水灾时,杨氏兄弟还请人在宗祠内熬粥赈济饥民,直至洪水退却才停止。

他们还以父辈的名义,成立慈善机构,在罗村新窦设立“贯丽医院”,赠医施药,请叶沃平医生长期坐诊而不收诊金。

此外,几位皮王还集结乡民出钱在沙口闸口旁务庄潘家基脚置地放租,用其所得建立“长生会”,专门为时疫、穷困而死的人出资入殓。

所有这些,都被罗村人所铭记,关于他们慈善之举,罗村人口口相传至今,温暖了一代代罗村人。


今日精选


① 赶紧看!公务员、警察、医生、教师…佛山最新招聘上千人!

② 国庆走起!9月28日起,佛山市民可一站式直达香港机场!

③ 没吃过这些早点的都不叫佛山人!正宗佛山味就是…|一分钟看佛山第30集



采写 | 佛山日报记者黎红玲

编辑 | 夏潇潇

佛山日报社全媒体整理发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