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登上“西江之舟”!南海这个小岛很“艺术”→

我们是 南海旅游 2023-02-24

小岛、光影、日落、艺术

这里是位于南海西樵的平沙岛

珠三角内最大的江心岛

从西樵镇平沙渡口登上渡轮

8分钟船程

就可以环岛骑行、摘鲜果

尝河鲜、吹江风

感受渔耕原生态的小岛生活

作为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八大艺术分区之一,平沙岛正在焕发新生,把乡野和艺术的碰撞拉到满级。

今天,一起登上“西江之舟”

吹江风,看日落

细品这个江心岛的文化魅力

▼▼▼


以“沙”为名
珠三角最大的江心岛

平沙岛,西江河口段流经南海区西樵镇的一个冲积岛屿,四面环水,西侧与高明荷城隔江相望,是珠三角内最大的江心岛,自然生态特色极为突出。

“沙”是大江大河三角洲入海口处冲积岛的例称,平沙岛旧称“太平沙”,从名字上与隔岸的太平墟有着古远的渊源,由于岛上地势平坦,且主要以沙质土壤为主,如今便称名为“平沙”。

平沙岛上的10公里环岛骑行公路。

一个拥有南海最美夕阳的浪漫江心小岛,依西江而生,相比起一般小岛的渔家风光,可以说是袅袅田园风。这里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过着惬意的小岛生活。

在珠三角,像这样一个不大不小,保持优渥自然状态的江心岛,已不多见。村民的出行方式只有坐渡船。

你可能会好奇南海的先人怎么会迁到这里扎根,对于如今的交通和生活便捷度来说,这里一切都显得原生态。

傍晚时分,辛苦工作一天后平沙人坐上返回岛上的渡船,准备与家人共聚吃晚饭。摄影:海洋

但只要回想曾经西江水运和商贸繁荣的时期,你就知道平沙岛在南海人奔赴山海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有多么重要。
岛上的种植、居住、出行等日常都与西江航运的发展息息相关,它承载着平沙人民在水与土的进退中,以农为业艰苦开拓的沧桑,以及南海发展的变迁缩影。它仿佛像南海在西江上放置的一叶小舟,南海先人由此打开世界,现在的南海人则由此汲取历史继续向前。
平沙岛上的农田。摄影:海洋



一脉相承
平沙与太平隔江相望
从太平渡口搭船到平沙岛,一上岸就是南社村。南社村是平沙渡口所在地,东与西樵太平隔西江相望,南面沙仔尾村,西与高明隔江相望。

李平竹公祠

南社村主要姓氏为李姓,这是太平李氏宗族的分支。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李氏族人从广东韶关南雄珠玑巷迁到西樵太平,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再分支迁到平沙岛。

南社村现有古圆李公祠、竹平李公祠、伯诒李公祠共3座,这些公祠的修建、扩大、再到如今的翻新,都见证了李氏族人在平沙岛扎根、发展。

宁静平沙
逃离城市的避风港
平沙岛上没有超过30米的建筑物,视野开阔。但走在岛上你很难不被那些长满根须的大榕树吸引。榕树对于广东南海来说,就像樱花之于武汉、柳树之于扬州,可以说他们承载了一个地方的底蕴。

村口蚕房外的大榕树。

在平沙,生长着大量的古榕树。在岛上游走,顺着路边成行的榕树,你可以一窥岛上江堤和岸线的变化,这些榕树也记载了岛屿的历史和土地的轮廓。

每到夏日,平沙岛的村民就会跑到大榕树底下乘凉,聊聊家常,以躲过广东毒辣的太阳。就这样,大榕树陪伴村民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炎热夏日。“天气热,来榕树头坐坐。”也成了平沙人挂在口边的问候语。

渡船是平沙岛村民出行的唯一方式。随着船只的更新迭代,渡船从最初的手摇船、到后来的十人八人的小型拖拉船、再到如今可以人车混载的滚装船,出岛变得越来越便捷。

摄影:张凯

现平沙岛有两个渡口,一个通往西樵太平、一个通往高明城区。图片来源:阿政
如果岛上的鱼塘主清晨要“出鱼”到市场,可以向渡口申请包船。渡船清晨的常客除了鱼塘主,还有菜农、打工人。早上平沙村民会拉着新鲜的蔬菜到对岸售卖,还有赶着上班高峰到对岸上班的“打工人”。可见,平沙人的一天是以渡船的鸣笛声而开启的。

从平沙渡口一上岛,就能看到村民在行道树下贩卖自家种的蔬菜。
平沙岛全岛无工业生产,以种植和饲养为主。改革开放前,平沙以种植甘蔗、蚕桑、水稻为主,兼养蚕、养猪、养鱼。

 一船生丝一船银 

平沙岛清代桑蚕发达,村民世代以农为业,它还是西樵的重要桑蚕基地,平沙蚕茧主要供应南海丝厂。现在上社村中还保存有蚕姑庙一座,这座庙成为了平沙岛蚕桑文化的一种重要记忆。

阳光透过玻璃瓦照进蚕房里,形成了斑斑点点的光影。摄影:周晴雨

 甘蔗供应地 

从平沙流出的除了蚕茧,还有甘蔗。以前,平沙是西樵主要甘蔗生产区,平沙的甘蔗供应南海糖厂。每年到了甘蔗收成的季节,村民把收割好的甘蔗运到渡口,由渡船运到太平的南海糖厂,等待入厂榨成糖。
但后来产业变迁,环境变化,桑蚕生产大幅下滑,至1995年桑蚕生产消失。同样1993年南海糖厂制糖转制后,平沙岛就没有大量种植桑蚕和甘蔗了。

广东南海人常把“掂过碌蔗”这句粤语挂在口边,寓意比甘蔗还要直,表示事情的进展非常顺利。
现在平沙以生态农业为主,种植各种经济作物的农场和苗圃遍布全岛,每年都吸引不少游客上岛摘果游玩。比如备受青睐的香蕉、笋竹、大头菜、火龙果、无花果等。平沙肥沃的土地和充沛的水源,非常适合果蔬的生长。就像平沙竹笋,因平沙属于沙质土适合种竹笋,所产竹笋肉白且嫩,爽口无渣,味道清甜。

平沙岛上种植了大片的火龙果和芭蕉林。


食在平沙
开启舌尖寻味之旅

南海人对在地食材的充分利用,一点都不含糊。随着从种植桑蚕、甘蔗为主到以各式果蔬为主,平沙岛村民的烹饪食材也跟着变了。

停靠在西江岸边的渔船。摄影:海洋

平沙人把蕉林里自由放养的走地鸡和现挤的水牛奶完美融合,其鲜嫩的味道让人难以忘记。假如换成新鲜采摘的无花果搭配走地鸡,这煲鸡肉也一样美味。

如果西江开渔,在平沙岛还可以吃到新鲜的西江河鲜。把渔民当日捕捞上来的河鲜烹饪成各种美味,比如炒上一盘紫苏炒黄沙蚬、清蒸和顺鱼、香煎西江黄鱼,再来碗米饭,在江风轻拂下细品西江边的风景与美味。

不用跑去海边,也不用长途跋涉,就能享有小岛生活式的周末。自从南海开始构建“一山两江四岛三片区”宜居宜游宜业新都市,作为“四岛”之一的平沙岛开始旅游项目开发。于是乎,南海人的周末就多了“坐渡船去平沙岛享江风”这个选项。

渡轮在西江上航行,速度不是很快,这样给登岛的人带来了体会江面航行、欣赏风光的好机会。渡船翻卷起来的白色浪花久久不散,仿佛渡轮在耕海。傍晚时分的日落,更是美得惊艳。


艺术节即将开幕
感受别样的平沙岛

南海大地艺术节将于11月18日开幕,作为8个艺术分区之一的平沙岛,将呈现由中外艺术家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种桑蚕时代保留下来的蚕房、平沙人日夜耕耘的农田、平沙岛的招牌菜等元素都将成为创作的灵感。

大量闲置的老蚕房、旧民居也将以新的用途呈现新生,一个个艺术的种子播下,未来将生长为平沙艺术岛,而与之相关的“社区营造、乡村美化、自然科普、老年关爱、儿童教育”等一系列创生行动,将以艺术来引领全岛的发展。

摄影:海洋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将以展示“艺术岛为主要线索,向大家展开艺术是怎么在这个江心岛上落地生花的,又是怎么和当地的村民、种植文化、江边的餐厅等发生碰撞的

此后,这艘渡轮承载的将不仅仅是平沙村民和周边度假客,还有从各地远道而来探访地域型艺术节的人们,在西江两岸的繁忙往来之间,这里将迎来更多元的热闹景象。

摄影:海洋

西樵山下

两江岸边
桑园围里

龙狮声中


  让我们重回  

  最初的湾区  


来源:佛山新闻网、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西樵文学协会

插画:Aify

图片:宋兹檀、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编辑:李颖薇

审校:温爱霞、杨洁怡、赖嘉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