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又有新发现,刘贺竟然是这样的“实习皇帝”
单独看这一张图片,你会认为它是什么?地砖?门板?壁画砖?
其实,这是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孔子衣镜的正面。在2015年被挖掘出来的时候,它的主体四分五裂,隐约能够辨认出上面有着迄今发现的最早孔子像,而且从它的结构中可以看出屏风的影子。于是它最初被命名为“孔子屏风”。
但近日,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历史专家王楚宁揭开了孔子屏风的真实面目:它不仅是一面屏风隔断,而是集屏风、衣镜为一体的“孔子镜屏”。
孔子镜屏复原图(图片来源: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镜屏的含义十分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陪葬品,更多是墓室主人日常生活的用品。在这一镜屏上,不仅绘制了西王母、东王公、青龙白虎等当时流行的元素,更主要的是绘制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画像,并伴随着每位儒生的传记。
而考古发现,当时几乎所有关于孔子的艺术形象都是“孔子礼见老子”的图画或者雕塑。海昏侯每天都面对着儒家圣贤的形象与文字,他的墓中又发掘出大量关于儒家的简牍,这些或多或少地表明了他对儒家的服膺。
然而,考古发现的证据却和历史记载有很大的冲突。提起海昏侯刘贺,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位荒淫无道的皇帝,在位仅仅27天就犯下了一千多件罪行……
海昏侯刘贺一生经历了第二代昌邑王、西汉第九位皇帝、昌邑“故王”、第一代海昏侯4个身份。他在后元二年即位为第二代昌邑王,时年五岁。元平元年,因昭帝死无继嗣,他被大将军霍光拥立为帝,却在27日后被霍光用“行淫乱”为罪名废黜。
汉废帝刘贺影视形象,图片来自《乌龙闯情关》
在之后的十一年里,刘贺被囚禁于昌邑王故宫中,在严密的监视下苦熬岁月。直到元康三年,汉宣帝终于发了善心,将刘贺封为海昏侯,让他到荒僻的彭蠡湖畔做一个贬谪贵族。几年后,刘贺又被人举报获罪,被“销户三千”,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千户小侯。刘贺后来便在抑郁中死去。
这样一位被骂了两千多年的废帝,在史书记载中满是负面评价,但是他的墓园中却保存了大量的竹简,包括了《论语》、《易经》、《礼记》、《医书》、《五色食胜》、《悼亡赋》等多部珍贵的典籍,甚至还有他亲自抄写的儒家经典。
这些不禁让我们思考,刘贺被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本人的真实形象是否被史书扭曲了?孔子镜屏的发现似乎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跟随着考古学家,走进这件珍贵的文物,与刘贺的内心世界。
01
特殊的孔子镜屏
孔子镜屏在海昏侯墓中位于主椁室西室中部靠近西壁的位置,被发现时倒伏在地,断裂为数块,装金饼的漆箱就压于衣镜的下部。
通过整理拼合又对上面的文字进行复原后,发现整面衣镜记载的是与孔子生平相关的内容,有的文字还反映了孔子所处时代的背景。
孔子衣镜由三部分构成即镜掩(盖)、青铜镜和镜框。镜掩的正反两面都有彩绘和墨书文字,正面的墨书部分被考古学家命名为“衣镜赋”,对镜屏的功能和图案都进行了描绘,旁边绘有仙鹤(朱雀)等;反面为孔子与其弟子图像和传记。
镜屏复原示意图
镜屏上的孔子画像较为特殊,其他人都是线描身体轮廓,而孔子画像是满绘,身上服饰用粉彩。他头戴小冠,由于水渍面目不清,但是可以看到有长须,身材消瘦;身穿深衣长袍,腰间有束带,脚上穿翘头履。
他的弟子形象也各有特点:颜回面目清秀无须,面向孔子躬身行礼;子贡短须短髯;子路孔武有力,露出小腿;子夏专心阅读竹简;子羽似乎也在看子夏手中竹简。
镜掩背面(图片来源: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镜掩上的文字内容无疑是重要资料。正面的衣镜赋从内容上看,前面是说衣镜的功能;中间描述镜框上所绘的图案,有猛兽鸷虫、蜚豦等傀伟奇物除不祥,有白虎苍龙玄鹤凤凰以及西王母和东王公淳恩臧,还有圣人孔子和圣人之徒顔回卜商等可以临观其意;最后为祝词,希望气和平、顺阴阳、乐未央、皆蒙庆等。
衣镜赋文字摘录
而背面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生平事迹与言行的传记,与《史记》和《论语》的记载基本一致,只有少部分有出入。
不过,镜屏上的孔子画像或许是最为珍贵的史料。目前为止,考古学家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图像都是在汉代,除了海昏侯墓的这一画像之外,主要都是墓葬壁画和画像石,而它们的题材基本上都是“孔子礼老子”。
“孔子礼(见)老子”的题材,在汉代极为普遍,出土的文物中画面布局、人物细节等都十分接近。对于这一题材的流行,学界有很多解释:比如表达了孔子的好学精神、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交流、体现了汉代的道教墓葬仪式等等。
安丘汉墓画像石中”孔子见老子“图局部
但是,刘贺墓中的孔子形象却早于这些画像石。根据文献记载,在战国和西汉早期的孔子形象,都是孔子与弟子图,到了汉元帝之后的孔子形象却变成了“孔子礼老子”,这背后反映了儒家学说在汉代地位与内涵的变化。
其实,汉初皇家一致依赖“黄老之学”作为治国理念,直到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将儒家学说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型态。然而,统治阶级并不真正信任儒家学说,只是借助它加强思想统治。
汉宣帝曾经批评时为太子的汉元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见他对儒家学说明褒暗贬。
但宣帝元帝时期,儒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地位还是逐渐上升,并且逐渐与阴阳五行等神学宇宙论相融合,儒学也几乎变成了儒教。这也解释了为何元帝之后汉代的孔子形象都是以“孔子礼老子”这种道教含义的仪式化图像出现。
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
而刘贺墓中的孔子画像,儒雅、内敛、谦恭,以布衣形象示人,传记记载孔子因“王道坏、礼乐废、盛德衰,上无天子、下无方伯”,而“作春秋、成六艺”,是历来为人所知的圣人形象。
孔子弟子形象则极具个性,刻画真实而生动,不像“孔子礼老子”题材普遍固定而刻板。人物的呈现以肖像画的形式表现,线条简练,人物写实,比较同时期的绘画,如各种墓葬壁画或马王堆汉墓所出帛画,风格大不一样,而且技艺也十分高超,显然不是一般的匠人所绘。
而且镜屏作为刘贺生前的实用器,刘贺几乎要天天面对这些圣贤,与那些墓葬画像石大相径庭,其表达的内涵肯定也不一样。我们可以推想,孔子镜屏是刘贺生前的生活行为的表现,而不是死后希望达到的效果。
圣人与弟子出现在镜掩上的作用,衣镜赋已作了很好的解答:“临观其意兮不亦康,▢气和平兮顺阴阳”。也许,刘贺在废除帝位之后,通过阅读儒家典籍,时常瞻仰衣镜上的孔子像,学习其偶像孔子在逆境中的修为,以此得到内心的平静。
02
海昏侯对儒学的服膺
刘贺在史书上留下了荒诞无道的记载,但关于其个人素质的记载极少。从海昏侯墓的孔子镜屏等文物,我们或许可以对刘贺有一些新的认识。
刘贺从小生活在其封国昌邑,昌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鲁地,儒学传统浓厚。刘贺的老师王式是精通儒学的西汉大儒;刘贺父亲刘髆的太傅夏侯始昌和其族子夏侯胜也都是通《尚书》的大儒,而且都在昌邑国任职,昌邑中尉王吉和昌邑郎中令龚遂都以明经为官。
据此来看,刘贺身边的人都是通经大儒,而且在儒学传统深厚的鲁地生活很久,刘贺本人不可能不受儒学的熏陶和影响。
《汉书·霍光传》记载了在刘贺被废之时的一个细节,尚书令读完霍光等人废刘贺的奏章后,皇太后下诏批准。
霍光让刘贺起拜受诏,刘贺说:“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这句话原文出自《孝经•谏诤章第十五》,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刘贺在废立之时说出这种话妄图挽回局势只能说明他的幼稚,他以为在标榜“独尊儒术”的朝堂上的权臣们也会按照儒家礼仪来行事,但是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刘贺对儒家经典的熟悉,说明他对儒家学说的信任。
刘贺墓出土了大量的竹简,目前对已清理的竹简的初步释读,这些竹简记载的内容,除了日书、医书、部分祭祀礼仪等场合所用歌赋等内容, 所出典籍有《论语》《礼记》《孝经》等,几乎全部为儒家学说经典,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刘贺的儒家背景。
作为日常用品的镜屏所绘的孔子及其弟子画像,更是体现了刘贺生前的生活行为。虽然当时社会上的确有着“独尊儒术”的风气,但对儒学的服膺更多是刘贺个人倾向的选择。
03
被史书歪曲的刘贺
除了孔子镜屏,在刘贺墓中也出土了上百板的木牍,其中有一板木牍是抄写的《论语》。虽然墓中也出土了其他抄写了儒家经典的竹简,但是那些竹简抄写得都十分规整拘束,应该是专门的抄手所写。
而这一板木赎的书写则十分率性随意,文字接近章草,与其他竹简和木牍文字完全不同,
专家猜测这应该是刘贺本人所书写,是他读书时随手做的笔记。刘贺被监视起居,无以自娱,只能读写儒家经典打发时间。这也从一个侧面可以作为刘贺的个人注解。
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已有相当多的文章对刘贺墓、刘贺本人及刘贺墓所出孔子形象进行了研究,对史书上记载的刘贺形象是否正确有很大争议,有学者认为不能轻易否定史书上关于刘贺的记载,也有学者认为,史书上的记载有很大夸张的成分。
专家分析,当年霍光推举刘贺为帝很有可能是因为他容易控制,但当他发现刘贺并非自己想象中那样无能后,便产生了危机感,于是斩杀了刘贺的近臣200多人,并让太后废掉了刘贺,所以史书上关于刘贺做的坏事的记载很有可能是霍光所捏造。
对刘贺墓中出土的孔子形象也有各种解读,有学者认为是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统治思想意识的文物标志,也有人认为是刘贺自保的手段,还有人认为是刘贺“图史自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仁湘教授分析说,“从漆文来看,刘贺关注的可能不是孔子儒家道理,而是他生平的境遇。漆书文字提到孔子30与63岁,这可是圣人两大人生节点。”
三十岁的孔子弃官从教,开始教书课徒,六十三岁这年,孔子离陈往蔡,途中“绝粮”,几遇隐士。遇见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他将孔子比作“衰德”之凤,还告诫孔子说:“今之从政者殆而!”
“30 岁、63 岁,这两个年龄节点对孔子而言,是思考人生的关口。先是年少壮怀,后是老成深虑,各不相同。刘贺可能会觉得,孔子的话像是对他说的,所以,就有了这衣镜,海昏侯想从孔子处获得慰藉。”
通过这扇孔子镜屏与墓中其他简牍,我们可以看到刘贺这位皇帝并非文献记录的那样浅薄,墓葬更多地体现了他饱读诗文的一面。
《汉书·武五子列传》记载刘贺被封为海昏侯后,“曾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交通,并交流废立之时政策失误及可能王豫章等事”,结果被“削户三千”;《水经注·赣水》条也记载:“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昏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之慨口。”
从刘贺的这些行事作风看,并不像一个被软禁监视居住应该小心谨慎的废帝,可见刘贺所为都是出于其本心和个人的性格修为,刘贺墓及其随葬物是其真实生活状态的体现。
利用考古材料来判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需要谨慎,需要详加论证。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虽然还没有发现可以直接与帝位废立相关的材料,但通过研究它们可以更真实地还原刘贺本人。
##20220530
本期活动
你对海昏侯墓的哪些发现感兴趣?你觉得对刘贺的历史记载在多大程度上准确?欢迎在留言区聊一聊,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赠出本期主题图书《海昏简牍初论》。
本书对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对进行了全面释读与研究,对于了解儒家学说及其经典的流布、西汉昭宣时期的思想学术图景、西汉列侯制度等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尊重经典,沟通现代,重新阐释孔子。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编辑:孙嘉婧、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海昏简牍初论》,朱凤瀚 主编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
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往期推荐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走近海昏侯刘贺不为人知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