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何去何从?听听北大学者们怎么说
因为疫情、贸易战等的持续影响,许多人都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表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样一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中国经济有得有失、何去何从,每个人的着眼点或许都不一样。
中国2022年将经济增速目标确定为5.5%左右意味着什么?实现这一目标的难点在哪里?去年经济增长的拖累点在什么地方?今年的发力点又该是什么?
全球地缘政治和军事冲突加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几何?
美国在超强的经济刺激之后,货币转入收水阶段,中国在稳增长的大局下货币政策大概率要保持适度宽松,中美货币政策罕见的反向而行意味着什么?
中国经济2022年开局再受疫情袭扰,消费还能不能提振?又究竟该怎么提振?中小微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该怎么支持才更好?
在3月15日北大国发院主办的第60期“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上,林毅夫、许宪春、姚洋、卢锋、黄益平等五位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前景曾经有过一些研判,围绕经济增速、创新发展、共同富裕等问题提出颇多洞见。
而后在5月18日,北大国发院、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与中信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承泽论坛上,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南南学院院长林毅夫又就中国经济的重大新挑战与应对提出了新的看法。
01
怎么看中国经济的新目标
林毅夫教授刚刚作为政协委员参加完两会,他重点解读了5.5%的经济增速、创新发展、共同富裕三方面内容。
关于GDP增速目标,林毅夫教授表示,两会提出5.5%的增速目标是实事求是的,结合了潜在增速,也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变量影响。如果再努力一点,达到6%也有可能。长期来看,中国最迟2025年将跨入高收入门槛,我们都将有机会见证这一历史。
关于创新发展,他强调,中国仍然是追赶型的发展中国家,80%以上的制造业仍属于传统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的方式取得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空间依然很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中国经济多年来快速增长的法宝,决不能轻易舍弃。这个法宝与应对“卡脖子”带来的必要的自主创新并不矛盾。
关于共同富裕,林毅夫教授特别指出,共同富裕千万不能变成劫富济贫,只有保护和激励企业家精神才能持续实现创新发展和快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关键是在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时,遵循比较优势发展。这样就可以在初次分配时就兼顾效率和公平,也可以给政府更大的空间进行二次分配。如果能建立更好的税收制度等方式,对于促进三次分配也有好处。关键一定是先共同把蛋糕做大,然后才是如何把蛋糕分得越来越好。
02
经济增长目标的挑战与发力点是什么?
许宪春研究员重点解读制定5.5%经济增速目标的意义、实现难度、发力点。
他首先认为,这一目标的设定与“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增速、近两年疫情冲击下的年均经济增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相衔接,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之下,实现这一目标充满了挑战性,但是从消费、生产、外贸端进行努力,目标有望实现。
对此,许宪春研究员总结指出中国经济的三个发力点:
1. 在促进消费方面,应注重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缩小收入差距;短期应从保就业入手,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
2. 在促进投资和生产方面,应注重保市场主体,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3. 在保障进出口需求稳定方面,可以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包括加强出口信贷支持和出口退税进度,以及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03
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要如何转变思路?
姚洋教授首先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些新提法值得关注:比如显著体现出稳增长是今年的主要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的力度够大;比如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应切实可行,避免“运动式”减碳;再比如房地产方面在保证“房住不炒”的基础上要因城施策,不再一刀切。
他重点分析了5.5%的经济增长目标和发力重点。姚洋教授认为,过去将政策着力点放在供给侧的思路有必要调整,应把重点更多放在提升国内消费方面。他强调,给老百姓发放有限期的电子货币,能够带动很大规模的消费,是直接有效地提振消费的方式,要转变思路,敢于尝试。
他同时还建议,在目前这波疫情压下去之后,应实行更精准的防疫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商业和人员的流动,激发国内消费。
04
中美经济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卢锋教授曾在15年前就指出中美对外经济收支不平衡存在反差镜像(大意为涨跌同步性较高,呈镜像关系,但幅度有反差)。基于持续追踪研究,卢锋教授再次发现,中美经济受疫情影响,在经济增速涨落、通胀升降、消费伸缩等多方面呈现明显的反差镜像。例如中美经济2020年同时收缩,2021年同时反弹,只是在幅度上有反差。根源在于两国疫情防控方式、宏观经济政策明显不同。美国大部分刺激资源通过失业救济、疫情津贴等方式直达个人消费主体,更倾向刺激需求的特点。中国更倾向于保供给,保市场主体,而且以贷款和减税的方式为主。
但新的情况是,2022年,美国货币政策开始收水,进入加息周期,而中国还需要继续稳增长。这种货币政策上的反向而行在两国经济几十年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不仅对中美两国,对整个G20而言都是新的挑战,但未来也可能使反差收敛。
同时,他还指出,俄乌战争、疫情反弹等外部因素,也会给经济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这已经超过经济学家研究的范畴。
05
如何应对中小企业的新困境?
黄益平教授援引1907年现金流引发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历史案例,简要分析美联储加息并且步伐很快,可能引发流动性趋紧、货币贬值、利率上升、资产价格下降等现实问题。
这种全球金融市场变动的影响,具体到中国,他更担心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和金融风险。黄益平教授认为,虽然中央对中小微企业非常关注,大力支持,但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有三:
1. 历史遗留的压力:此前金融去杠杆主要发生在民营企业,并对其造成巨大冲击,民企的还本付息压力依然很高;
2. 金融市场的现实:从贷款利率水平看,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更高;
3. 疫情以来的新压力:疫情期间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账期被明显延长,主要是大企业给小企业的账期从平均30天延长到了90天,增加了中小微企业的金融困难。
综合中小微企业的金融现实压力,黄益平教授建议采用增加货币流动性等货币政策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他呼吁将拖欠应收账款纳入企业征信评估,尤其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订单的大企业要多发挥企业社会责任,主动压缩账期。同时,政府也要考虑直接给困难小企业发放补助等新的帮扶方式,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06
林毅夫:中国经济的重大新挑战与应对
1
当前经济面临国内国外双重新挑战
对于新挑战,我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讲。
先说国外,美国总统拜登2021年上台以后,相比特朗普时的对华政策而言,换汤不换药,延续了贸易战、科技战,而且变本加厉积极推动组建所谓的民主同盟,以政治体制、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划界,试图以此在政治上孤立中国,进而在经济上让这些国家和中国脱钩。
最新的行动则包括美、日、印、澳组成一个联盟,想打造亚洲版的北约,美国主导的北约则邀请了日本、韩国这些西太平洋的国家去参加他们的峰会。就在上周,拜登还在华盛顿举行东盟国家特别峰会,推动美国与东盟国家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试图说服这些国家把供应链搬离中国。
除了美国对中国发动的遏制和孤立行动之外,俄乌战争从今年2月底爆发到现在已经80多天,短期之内的影响很明显,造成全球的石油天然气价格、粮食价格急剧上涨。美国、欧洲本来已经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俄乌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通货膨胀。
对中国而言,我国不仅是石油的主要进口国,粮食也在相当程度上依靠进口。除了油价、粮价之外,还有一些进口的矿产资源价格也在上涨。因此,俄乌战争对我国进口成本会增加,影响经济增长,这在短期是不可避免的。
从中长期来讲,经过这次俄乌战争,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不信任和安全局势的紧张一时间注定难以消除。有些势力试图浑水摸鱼,把中国和俄罗斯绑在一起,挑拨中国和欧洲的政治关系,以安全为由,推动欧洲与我国在经济、贸易上脱钩。
5月20日,乌克兰武装人员乘车离开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新华社/塔斯社
以上是国际环境中出现的重大新挑战。
再说国内。从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出现比较大的下滑,这一下滑趋势源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天,还处于这样一个下滑周期当中。
进入到今年3月份以后,国内经济可谓雪上加霜,因为奥密克戎病毒的传染率非常高,一些地方,像深圳、广州、上海相继出现比较严重的爆发。为了从严防控病毒,实行动态清零,保护人民健康,上海从3月份以来基本上一直处于封控状态,同时,封控的城市还在增加,比如北京目前的防疫局势也呈现胶着。
疫情防控的举措必然影响到生产、投资、消费各个方面,使经济全面放缓,要实现今年5.5%的增长目标将更加困难。
我们该怎么应对国内国外的这些新挑战?
2
保持增长和开放应对国际挑战
对来自国外的挑战而言,美国冀图各国跟中国脱钩,让中国重回封闭经济,如果得逞,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慢下来,中国的人均GDP达到美国的50%就不是2049、2050年,可能要延后很久,我们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就难以如期实现。而且,夜长梦多,会滋生更多新的挑战,这正是美国的如意算盘。
不过,面对美国的这种图谋,我们也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也已经是世界第一经济体,拥有世界第一大市场。贸易是双赢的,而且贸易当中的小经济体从中受益超过大经济体。美国也许为了维持其霸权地位,宁可为了政治利益牺牲经济利益,但是欧盟、东盟和其他经济体如果跟随美国和中国脱钩,需要牺牲掉自身的经济利益,在政治上他们只不过为美国维持霸权做嫁衣裳,得不偿失。
自2008年以来,中国每年为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在25%-30%之间,如果能保持这一贡献率,美国以外那些国家为了自身的就业、社会稳定和发展,不能没有中国市场,就不会轻易掉进美国的圈套,美国要其他国家和中国脱钩的图谋就难于实现,我国就会有更大的机会争取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
对于俄乌战争,我们也要继续坚持清晰坚定的国家立场,即我们希望和平,主张用外交解决争端,不愿意看到战争;我们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尊重每个国家领土的完整。当然,我们也必须尊重各个国家的安全需求。我们和欧洲国家没有地缘政治的矛盾,要避免落入美国和海外有些势力的圈套,影响到我国和欧洲国家的经贸合作。
总之,除了美国为了维持政治霸权宁可牺牲经济利益之外,对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的增长、中国的开放、中国的发展正是他们的发展机遇。所以,保持快速增长、扩大开放、倡导全球化既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需要,也是破解美国图谋和外部挑战的最好办法。
3
重树信心,守住重心,化解国内经济的挑战
从国内的经济挑战来讲,我们从去年以来面临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我个人觉得最关键的是预期转弱,因为预期转弱以后,大家投资就没有信心,供给就会减少,供应链受到冲击,也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动力,进一步传导就会带来就业下降,收入不增长,最终需求也会收缩。
所以,三重压力中最关键的是预期转弱。
预期怎么转弱的呢?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政策执行层面出了问题,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了一些政策执行中的合成谬误。比如平台治理、双碳目标、房地产行业整治、共同富裕,每一项都是很重要和必要的改革、调控政策和发展方向,但在执行上,一些中长期的、全局性的政策被短期化、地方化、碎片化执行,形成了合成谬误,打击了大家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尤其是企业家和投资者的信心,而我们都知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比如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但是这个目标提出来以后要做好配套的解释工作,不要产生劫富济贫的误读,影响企业家投资和长期发展的信心。共同富裕的政策需要先把蛋糕做大,由先富带动后富,并设计合理的税收政策鼓励一些富豪的慈善捐赠。结果这项属于长期目标的政策,解释工作做得不及时,不充分。
在平台治理、房地产行业整治时提出,同样出现了组合谬误,影响了企业家的信心。
和重树信心一样重要,是坚定经济发展这一重心。去年的经济工作会上再次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一定要把这项认识落实到位,在发展中解决国内国外的问题,否则只会使问题更多。
4
新冠疫情的防控是当前最紧急的挑战
以上是中长期都会存在的挑战。就当前来讲,最紧急的挑战是新冠疫情的防控。
在疫情防控上,动态清零的总方针是对的,但在落实上要做到科学、有效,不能在落实当中滥用权力,层层加码。我们在媒体上看到有些地方打着疫情防控需要静态管理的旗号,不让农民下地。农民在农田开放的空间工作,远离人群,奥密克戎传播不了。农业与工业不同,农时一误就是一年,这会影响到粮食安全,威胁社会稳定。所以,在落实防疫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科学的原则,开动脑筋,因地制宜,而不是层层加码。层层加码本质上是一种懒政的表现。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图片来源:新闻联播
各地在争取动态清零以后,要速度恢复生产生活。由于疫情已经两年多,在一些封控城市,很多中小微企业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在这种状况下,一定要出台有效的政策来共度难关,像减税、免税、减租金、贷款延期等等一系列措施,都是有必要的。企业要是倒闭,失业会增加,再要恢复起来就会困难重重。
同时,我们的救助也要关注个人和家庭,这两年受疫情冲击,有些家庭的积蓄已经用得差不多了,不管在线上或线下消费最近都出现崩塌式下跌。
针对这种情形,我和国发院的其他三位老师最近专门写了一个报告,建议在这些受封控的地方给每个家庭发1000块钱人民币,以支持他们的消费。这1000块钱人民币中可以有500块钱是消费券,针对所在地的中小微企业以某些行业为主,消费券就支持家庭在那些行业的消费;另外500块可以采用人民币现金,尤其是数字人民币,这样也有利于我们推广数字人民币。
在上述救急措施之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也要发力,包括支持新基建,为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条件。
我相信如果能这样多方努力,假定疫情能够在5月底全国实现动态清零,今年保持5.5%左右的增长还是有可能的。
我们在增长速度上不能低于美国,这是我国经济工作应该有的一条底线。我们必须努力保持增长,这样可以加强信心,其他国家也会对我们有信心,这是对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外驾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好办法。
##20220528
本期活动
你如何看待专家们的建议?在留言区里说说你的观点吧。小北将从留言中选出两位幸运读者,赠出今天的主题图书《解读中国经济》。
解读中国经济权威著作再推新版,深刻剖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中美贸易战等关键时期、关键领域的关键问题。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文章转载自:北京大学、北大国发院
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往期推荐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愿中国经济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