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杨立华:赶上时代剧变,年轻人怎么办?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条 Author 搜索下载一条
文章已获“一条”(ID:yitiaotv)授权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一路从事哲学研究至今。
以及为什么,我们应该珍惜还有内卷机会的时代?
杨立华讲课不用ppt,也不用教材书本,只在讲台上放一张薄薄的讲义,黑板上寥寥几个字,写上核心词,但无论是讲中国哲学史,还是“四书”精读,总是满堂坐满。
他极瘦,多年保持体重稳定。两片饼干一杯牛奶,能讲一上午的课。出现在讲台上,他最经典的造型,是一身夹克,西装次之。
虽然研究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但是杨立华的生活方式很现代。他喜欢王家卫、侯孝贤、周星驰、戈达尔的电影,年轻时听摇滚乐,最喜欢崔健。儿子八岁那年,杨立华曾带他去听崔健演唱会,到了现场,他们把一块红布围在脑袋上,跟着崔健“嚎”了整晚。
返家的路上,杨立华一直在沉思。儿子问他,“你在干嘛呢?”杨立华说,“我在想,如果孔子活着,他会不会喜欢崔健呢?至少不会讨厌吧。”
1988年,我考进浙江大学能源系,读热能工程专业。不过,我对实验室完全提不起兴趣,对锅炉感到十分绝望,无法想象自己站在工厂里,也就感到很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杨立华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期
我是在大学二年级,人生最困顿的时候,读到了《庄子》,彻底被迷住了,觉得人生忽然有了可以努力的方向。后来,也就考了哲学系的研究生,一路做哲学研究。
1997年初冬的某个下午,我第一次讲授中国哲学史。至今,我仍然记得课程结束时的情景:在略嫌昏暗的教室里,窗外是冬日黄昏的暮色,眼前生动的一张张脸孔上,某种被点亮的东西,也永久地点亮了我。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嘴上说着“躺平”,背地里其实很努力。累了,说两句丧气话,找个地方哭一场,跟几个朋友喝个烂醉,第二天醒来继续出发,人活着的本质也还是奋斗。
今天我们特别喜欢讲“内卷”,其实竞争从来如此。我上学的时候也很卷,当年考大学,本科(包括大专在内)录取率只有21%,那时候就在讲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今天更严重。
仅就高等教育来说,至少高考、考研,都还是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向着可能的社会流动所倾斜。这意味着,普通人家的孩子,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这条路如果阻断了,也许名校里到处只剩权贵子弟。所以从另一层面来讲,我们应该珍惜还有内卷机会的时代。
但在今天,大部分人是被选择的。即便能选择,也有足够的能力与之匹配,仍然不见得会走向理想的道路。没有哪种生活是真正理想的,生活处处有不得已,这个不得已非常坚硬。
所以我说,年轻时,鼓舞我们的常常是浪漫主义的想象,这个想象很好,但最终还是要落地。
人生意义感的缺失,似乎是现在年轻人普遍遇到的问题。人生有什么意义?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想就陷入到虚无当中,越想越虚无。
人怎么获得具体的意义?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年。一个方面你要让自己的有限生命,从属于一个更持久的事业或者传统,你本人就获得了非常具体的意义,要看到前面无数代人,前面的世纪。
另外一个更直接的回答,人生意义不是想出来的,人生意义是活出来的。天天在那儿想着人生意义问题的人,普遍无意义感都非常强。
我做哲学,也常和学生们说,哲学思考代替不了生活。要朴朴实实地深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把生活理解为,一个铁匠把炉火生得通红,不停地锤打,才能为人生意义赋予形状。
哲学失落了吗?我想没有,哲学还在努力。
西方人喜欢谈终结、末日,根植于宗教的世界观,对我们来说,这其实是个陌生的传统。
我讲庄子哲学,首先强调庄子是最伟大的中国哲学家之一,他太重要了。在中国哲学传统里,庄子非常独特,他一点儿也不关心政治治理,是一个千秋独绝的心灵。
我常常会跟我的学生们讲,当你感到穷极无聊、懈怠、迷茫,可以去读一读《庄子》,也能有很多启示。庄子的达观,现代的人很缺乏。人生的那些大关节的问题,在庄子看来,是非常自然的,生老病死苦,这种不得已,都是人生的必然性。
我们今天太焦虑。害怕衰老,害怕死亡,各种整容手术,甚至想长生不死。这个世界上哪怕最有权力、最有财富的人,也不可能想做什么就能做,他们也会老、也得死。
流俗的说法,常把庄子理解为消极的、虚无的、相对主义的,其实是不对的。
庄子其实非常有力量,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虚无的力量,透见虚无,然后由虚无反过来的力量。有点像鲁迅,其实鲁迅身上有很多庄子的影子。
庄子同时代的思想家们,都游于稷下学宫,有点学问的人都去了。司马迁讲庄子的学问,是“其学无所不窥”,在荣华富贵遍天下的时代,一个有那么高才学的人,能固守在自己贫困的生活里,一点儿不为所动,这是非常强悍的精神。
庄子关心真知问题。大家都熟知“庄周梦为蝴蝶”的故事,在西方哲学史上,大概也只有笛卡尔,曾经有过相似的追问:“我思故我在”。
对庄子而言,走向真知的第一步,是逍遥。有人读《逍遥游》,觉得庄子简直是现代的“躺平学鼻祖”,如果庄子真是所谓的躺平,反而为躺平注入了更积极的含义。
但我想引申的一点是,人有机会体验被彻底放在边缘的状态,对人生其实极有意义。如果一直顺风顺水,被人瞩目,很难建立起真正的内在。
当然,有的时候实在努力累了,躺平一下也没什么问题,不能每天跟打了鸡血似的。但我还是觉得,人活着不能图省力,正确的道路,一定是需要用力的方向。
活得太轻松,要么是方向不对,要么是努力程度不够。如果不够努力,实际上是把上天给我们的天赋浪费掉了,庄子没有浪费掉他的天赋。
疫情以来,我也一直在保持北大教学的工作。线上教学的问题,是我无法面对面看到学生,无法根据一张张面孔上的表情,来判断哪一段是讲深了,还是讲浅了。
但疫情已经是一个客观的处境,我们都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在北大校园
常有人说,新冠疫情爆发前是正常状态,新冠疫情爆发以后是非正常状态,但其实从来没有人跟我们许诺过,什么样的状态才是正常状态,变化其实都是季节性的。
我的比喻是,过去30年,春夏的季节已经结束了,要准备过秋冬了。
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想象,都会有根本性的改变。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有足够的精神强度与之相匹配?我们看到太多精神绵软的表现,暴风雨要来了,海燕在哪里?
普通人能做的,需要从更根本的价值方面,给自己强有力的自我肯定。孟子有个讲法叫“良贵”,每个人都有内在固有的高贵。你没做什么亏心的事情,每一天认认真真工作,承担起对身边所有人的责任,你有什么可不高贵的呢?当然,生活当中的困顿,对人点点滴滴的磨损,有的时候不可避免。
很多年轻人会问我,在这样的时代,如何保持自己的判断力?今天浩如烟海的信息,你确实会不知道该从中选取什么。其实很多人读的东西,连信息的碎片都不是,因为那甚至都不是真实的信息。
我的建议,还是要有阅读经典的习惯。年轻人不缺乏阅读,但缺乏专深的经典阅读,我们现在的阅读有点太愉快了,是一种简单的自我重复,不仅大数据给你推送重复的信息,你自己的趣味也会让你陷入到不断的循环中。
不用读很多,一两部就可以。经典是一切时代的同时代者,蕴含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普遍道理,放在今天仍旧适用。因为难读、艰深,所以经典阅读的一个突出意义,是凝聚精神。生活在现代社会,分散我们精神的东西太多了,稍有不慎,就活得很涣散。
读经典,可以从根源上让我们建立起判断的标准,否则我们会被各种各样的鸡汤、碎片的道理,各种各样的理论牵引着走,被洗脑。
部分图片提供:活字文化
点击观看横版全屏视频
##20220525
本期活动
你觉得阅读庄子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有什么启发?欢迎在留言区聊一聊,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送出本期主题图书《庄子哲学研究》以及B站课程一份!
庄子文章、思理超逸绝伦,若不循常轨者,然沉潜深致,无滑稽炫智语。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文章转载自:一条
编辑:陈沁 责编:陈子文
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往期推荐
▼点击名片可以关注▼
正当其时读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