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福建舰”航母下水,一文读懂海洋变局5000年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03-23

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下水命名仪式正式举行,被命名为“福建舰”,这是载入史册的一天,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很多军迷感慨中国有望进一步打破西方人数百年的海上霸权,感慨中国海军的崛起。回想中国海军近代化的历史,就是列强不断侵略的历史,一次次海战的失败,无数人的牺牲,带来的是我们近代不断陷入半殖民地的境遇。


当时我们甚至只能依靠西方的技术,大量购买西方的军舰,但如今,我们有能力自主研发,我们的科技也走在了时代前列。


受固有思维的影响,很多人难以真正意识到海军力量对国家地位的重要性,但是从地理大发现以来,海权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可以说,谁掌握了海权,谁才有能力捍卫国家利益。



小北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以清晰的线索,全面地介绍了全球5000年历史中海权演化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农业文明不缺乏利用海洋的技术和实力,甚至在历史早期远超过地中海地区的商业文明,但是只有后者有意识地发展海权,最终称霸全球。


我们也不能忽视,海权的历史就是一部血腥的战争史和殖民史,在现代,海权观念有了新的变化,中国如何发展新的海权,掌握国家命运,需要我们的思考。


写在前面的话


小北计划推出两个新栏目“读一本书”和“教授书单”。“读一本书”的初衷是这样的,因为以往头条图文限于篇幅,往往只能围绕某个要点展开,也展示大家观点,拓宽理论视野,也抨击社会偏见,给它们一些难堪,也聊点诗词歌赋,为生命留些余裕,但是一直没有对于一整本书的完整的解读。事实上小北有许多堪称经典又有一定阅读门槛的书籍,他们没准此刻就在你的书架上躺着,这一次我们打算通过这种形式,在五六千字的篇幅(结合音频、思维导图等等)里以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一些好书的核心观点和洞见告诉给你。


如果说“读一本书”解决“怎么读”的问题,那么“教授书单”则是针对“读什么”,小北会邀请博雅讲坛的讲者(各大著名高校的著名教授)针对他们的研究专长,围绕特定话题推荐若干图书,并且对于推荐图书加以介绍和评价,希望能作为你在书海遨游的凭借。


对于热爱读书的你我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有些快乐更加易得但也更加廉价,我们不作阅读的替代者,更不做知识的打包人,我们只想要分享探讨、共同思考,想要为你带来经典阅读的切入点,和你一同从高质量的浅阅读走进属于你的深阅读。


今天是“读一本书”栏目的第9期。




你好,这里是北大出版社,最近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号”的下水,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对海权的关注,今天要分享的书《海洋变局5000年》便与这个话题相关。这本书入围了2021年的“中国好书”,并且也是2021年“文津奖”的入围图书。


本书作者张炜曾为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主持过多项国家、军队和海军重大课题并获奖。这本海洋视角的全球史读物体现了作者宽广的全球视野、深沉的中国情怀。


我们知道,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面积的70.8%。海洋孕育了地球最初的生命,她有着无尽的物质资源和空间资源,但是即使是今天,我们很多人还是会低估或者忽略海洋的重要性,甚至很多中国地图的海洋领土仅仅被缩小后附带在右下角。



其实,人类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争夺海洋的历史可以上溯5000年,从木桨风帆到大舰巨炮,从水下潜艇到航空母舰,近代以来相伴而行的是一个个海洋大国的兴衰更替。那么,是什么力量在左右着海洋的变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答案,那就是“科学技术”和“海权”。

海洋从最开始便成为人类贸易通商的通路,对海洋的拓展,需要船舰技术、航海技术的支撑,古代中国、印度、埃及等国家都是这方面的翘楚。而城邦、王朝、国家等共同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商业和经济利益、占领海外市场,还要建立起了海上军事武装力量——海军。


海军通过军事力量获得控制海洋通道和海洋资源的权力,就叫做制海权。像古罗马这样的古代世界性帝国的崛起便与它战胜海上强国迦太基,控制了地中海地区的制海权有很大的关系。


罗马福尔图娜神庙的浮雕中描绘的罗马双层桨帆战船和海军(约前120,梵蒂冈博物馆藏)

 

随着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真正成为沟通全球几大洲的通道,天堑变成了通途。国与国之间世界范围内交流变多,几大强国开始大力发展海军,通过武力控制海洋,进一步通过海洋攫取巨大的经济利益。英、德、美、俄列强的崛起,便是始于海上。


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近代的历史,就是科技和海权发展的历史,谁以海权立国并拥有了海权优势,谁就拥有了国家崛起的条件。而清末的中国提供的则是惨痛的反例。


甲午海战前“致远号”部分官兵合影,第二排左起第四人为邓世昌


鉴于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对不同时代的技术和海权发展进行了论述,我今天也会分为五个部分,介绍每个时代的技术发展和海权演变,二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第一部分:木桨风帆时代与海权之初;第二部分:风帆火炮时代与海权争斗;第三部分:蒸汽铁甲时代与海权理论;第四部分:机械化时代与海权对抗;第五部分:导弹核时代与现代海权。




01

木桨风帆时代与海权之初


第一部分我将介绍四大文明为代表的大河文明对海洋的利用,以及地中海文明形成的海洋文化,对海洋的不同态度使得后者形成了最初的海权意识。两种文明受各自自然条件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有农业为本和商业为本的区别,也使得它们对海洋的态度截然不同。

 

在亚非大陆出现的四大文明,都很早发展了海洋文明和水上技术,只是它们的陆地文明太过辉煌,压制了海洋文明的发展。

 

旧石器时代,中国就产生了葫芦和木筏这两种渡水工具。2002年浙江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的独木舟,它的成熟工艺意味着中国造船技术的悠久。考古还发现,中国沿海的龙山文化和百越文化,在几千年前就传播到了海外,在日本、东南亚等岛屿都有它们的遗存。


距今8000年前的萧山跨湖桥独木舟(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藏)

 

到了夏代,产生了技术更高的木板船,而商代甲骨文里有很多和“舟”相关的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沿海的吴越等国就设置了造船工场,商船和战船也分开了。这一时期,木桨作为主要动力,但是也开始出现了风帆。

 

天文学此时蓬勃发展,导航和气象等知识也应用到了航海上,战国时期的著作已经揭示了季风变化的基本规律。这些技术的成熟使得中国那时已经可以利用季风航行到朝鲜与日本列岛。

 

在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还有印度河文明中,造船技术和气象等知识的发展同样很早,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农业文明在人类文明中可以说是先驱者,但是从农业文明到海洋文明并没有天然的鸿沟。


古埃及壁画上的方帆船

 

务农需要知道时节,历法天文随之发展起来;农耕需要工具,带动了冶金技术的发展;陶器在航行中可以储存食物与水,而纺织生产的绳索、风帆等也可以用到造船上。农业所产生的种种知识和技术,都直接或间接地可以帮助航海业的发展。

 

在两河流域,约五千年前腓尼基人就成为了大河文明中独特的海上民族和商业民族,他们有着高超的技术和广泛的贸易与文明交流。然而,由于腓尼基人缺乏海权意识,缺乏建立统一国家、加强海防的政治意识,最终他们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被亚述帝国所吞并。


腓尼基石棺正面的海船浮雕(约2世纪)

 

我们可以看到,亚非大陆有适合农耕文明的自然条件。在长期的发展中,农耕文明的辉煌也助长了海洋文明,但是陆地自然条件的优越,使得大河文明的人们本能地依恋土地。他们不断有着惊人的科学发展,却没能产生进军海洋的真正热情。

 

相比而言,地中海地区是连接欧亚非三个大陆的海上枢纽,它融进了三大洲的河流,也融进了三大洲的文化,最终,欧洲人成为地中海文明的主人,这个文明的基调是蓝色的。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中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最早的海洋文明发祥地,在五千年前,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海上贸易中心。与大河文明不同,克里特文明对海洋和海上贸易有绝对的依赖性,传说克里特国王米诺斯是第一个组织海军的人。


米诺斯文化遗址的壁画,画面上有海船和陆上的定居点(约前1800)


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希腊各城邦兴起,开始大规模地移民和殖民,为了保护海外贸易,希腊人在战船技术上进行了革新。雅典人建造的船,把海军带入了木桨风帆战舰的时代。这种船型和冷兵器的时代,使得海上战斗也形成了撞击和跳帮等基本战术,沿用了两千年。

而罗马的兴盛也离不开对海军的发展。罗马发祥于意大利半岛,在早期扩张时遭遇了当时的海上强国迦太基。但是罗马人勇于学习,他们从一个农耕文明努力向海洋文明转型,不断改进自己的海上力量,最终在与迦太基的三次布匿战争中大获全胜,从此建立了长达5个世纪的海上霸权。


庞贝城伊希斯神庙门廊壁板描绘的古罗马海战的场景(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在地中海克里特文明之后的几千年,各国兴衰的背后离不开海权的作用。海权产生的根源是海上贸易导致的国家经济利益冲突。各国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希望控制海上通道和市场,阻止他国的控制和占领,便运用海军等力量控制海洋,这就是海权。

 

海权本质上是暴力的,是国家之间的势力较量,与海军发展相伴的是海上战争。比如人们津津乐道的特洛伊战争,它不仅仅是为了争夺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而是为了争夺经济繁荣的特洛伊,控制达达尼尔海峡进而控制黑海贸易。


古罗马塔布拉伊利亚卡(Tabula Iliaca)的浅浮雕,描绘了特洛伊战争的场景,可看到海上的舰队(左下)和陆地上的攻城战(约前1世纪,罗马匹皮托尼亚博物馆藏)

 

在战争中,地中海各国逐渐形成了朦胧的海权意识,各国发展海军,争当海上强国的斗争愈演愈烈。很多海上战争的结果,都改变了地中海地区未来几百年的主宰和历史进程。1571年,威尼斯联合舰队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了一场勒班陀海战,它成为最后一次以桨帆为动力的战舰和冷兵器占主导地位的海上战争,海军的木桨风帆时代从此结束。

 

但是,四大文明古国的航海技术和海上贸易,却没有使得它们发展成为真正的海权国家。我们国家在西汉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达到了造船史上的高峰期,当时我们的船橹、舱壁、船舵、船轮、指南针、火药都领先世界,宋代更是有出使海外、载重550吨的万石船。但大河文明都没有发展出海权和海权意识。


宋元时期,中国出现了单龙骨的尖底船,《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所记“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的船型多为福船(清 陈梦雷 《古今图书集成》)

 

原因何在?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四大文明的自然资源太富饶了,而地中海文明却没有这种优势,这使得它被迫转而利用海洋资源。大河文明古国的社会结构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也就没有控制海上贸易、建立强大海军的渴望。它们使得可以轻易到手的海权流逝。

 

大河文明以农业为本,受自然经济规律的支配,地中海文明则以商业为本,受商品经济规律的支配,它们只能循着自己既定的轨迹,南辕北辙。


02

风帆火炮时代与海权争斗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西欧经济中心逐步转移,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等国家先后繁荣兴盛起来。地理大发现使西方人的视野迅速扩大到全球,开始了疯狂的海外殖民扩张。

 

地理大发现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它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也建立了强权和暴力的逻辑,这意味着谁掌握了海权,谁就将成为历史的主人。在争夺财富和殖民地的历史中,必然会导致海军发展的竞争和战争,海权也不断发展。

 

在15到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成为海权国家,也率先有了瓜分地球的想法。1492年,哥伦布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最终到达了美洲,并且掠夺了大量的黄金,为西班牙带来了巨大利益。


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John Vanderlyn,1847)

 

这使得当时更早进行海外殖民的葡萄牙产生不满,在罗马教皇的调解下,两国在1547年签订条约,用一条子午线划定了两国在大西洋的势力范围。这是两个世界性强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瓜分了包括海洋的地球。

 

两国的竞争直到西班牙建立了强大的“无敌舰队”,通过海军力量保护海上航线,帮助军队开拓殖民地。西班牙拥有了无敌舰队,也就拥有了海权,可以靠军事力量吞并了葡萄牙及其殖民地。

 

然而,海权的发展不进则退。英国在16世纪全球化的影响下,也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亨利八世建立了海军局,此后英国大力发展海军,并与西班牙抢夺地盘。当西班牙1588年决定打击英国时,英国先进的火炮技术和新战术使得无敌舰队惨败。


格拉沃利讷海战的场景(Philip James de Loutherbourg,1796)

 

从此,西班牙彻底失去了海上控制权,它的海上霸权也成为历史。

 

在17到19世纪,海权的频繁实践也带来了海权意识的发展。大西洋成为世界海洋贸易的重要航道,各个海上强国为此不断发动海上战争,海军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耀眼明星。

 

荷兰的一些城市在16世纪就已经是大西洋沿岸的商业贸易中心,它也通过八十年战争从西班牙独立出来,并且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洋进行殖民剥削。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和造船技术,在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了海上霸主。


荷兰商船离港(Gerrit Pompe,1680,格林尼治皇家博物馆藏)

 

对此,英国人不甘落后,不断发展海权理论和实践,进行海军的改革。在这个火炮开始盛行的时代,海战方式和军舰的功能都有新的变化,英国率先适应了这种变化,并建立了一支装备精良的专业化海军。

 

有强大的海军作为后盾,英国才敢于挑战荷兰的海上霸权,并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最终使得荷兰放弃了几乎所有的殖民地。正是通过工业化发展出更强大的海军,英国才进而有了海权,也拥有了大国的地位。

 

与此同时,法国奉行大陆思想,成为了欧洲大陆的霸主,不断对英国发起挑战。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与法国的争霸将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卷了进去,甚至波及到美洲和亚洲一些地区。


特拉法加海战(William Clarkson Stanfield,1836)

 

在此期间,18世纪英国诞生了一个著名的“皮特计划”,它的战略是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与法国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海外贸易,围魏救赵,保护英国本土。英国也成为了第一个比较完整地运用海权进行世界性战争的国家。

 

皮特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帮助英国大大扩充了海外贸易,甚至刺激了英国本土的工业革命,海军成为了英国兴盛不必可少的支柱。在19世纪初,英国彻底崛起了,它的巨大海外殖民地使得英国足以自称为“日不落帝国”。


皮特和“海上主权号”:画作强调了英国的海军实力和建立世界性殖民帝国的雄心

英国的崛起之路证明了,在资本主义时代,以海权立国的国家相比于大陆思想的国家更容易富强,更适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同样是从15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却渐渐与海洋文明、与海权失之交臂,最终败在了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从文明的顶峰上迅速跌落下来。

 

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早在唐宋时期就发展到了崭新的高度。而元朝与世界的交往达到了历史的高潮,当时直接或间接与中国发生关系的亚非国家已达百余个。


1980 年代在爪哇海被发现的南宋沉船复原图。船上装有约10万件陶瓷器和200吨铁,以及少量的象牙、香料和锡锭(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藏)

 

到了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当时绘制使用的《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其中罗盘定向等技术,开了天文导航的先河。郑和的远航早于哥伦布启航87年,而且郑和船队的规模、船的性能、航行里程和持续时间都远远高于西方同时期的航海家。

 

郑和的背后是那个时代强大的明朝。在元末明初,中国沿海不断遭受倭寇的袭击骚扰,明朝开国后便积极建设水师和海防。16世纪中叶,戚继光和俞大猷等将领指挥水军剿平了倭寇;16世纪末,明朝水军应朝鲜国王求助,歼灭了500多艘战船组成的日军舰队;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舰队渡海东征,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了台湾。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达·伽马地理大发现的航行比较


然而,此后中国的海洋历史却走向了世界潮流的反面,在400年里,中国长期坚持禁海政策。禁海最初是为了防止内地的民间商人出海勾结倭寇,但它同时也禁止了民间的海外贸易。

 

中国的海防从一开始就不是海权意识的产物,而是闭关自守国策的产物。从根本上来说,是重农轻商、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的产物。即使是明成祖让郑和下西洋,也不是为了商业贸易,而是要进行军事威慑和朝贡贸易。


“万国来朝”是中国古代通过朝贡制度实现“天下”体系的理想图景(清 佚名《万国来朝图》,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明中期之后,中国的禁海达到了极端的地步,但与此同时,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陆续殖民中国沿海。明朝和清朝的统治者却都坚持将海洋当作屏障,企图割断一切同外国的联系。

 

到了19世纪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军都开始近代化,战船、武器、战术战略等也发生革命性变化,但中国依旧坚持重农抑商。长期的禁海政策,不仅限制了明代以来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导致了海防废弛,战船越来越小,船炮也数百年没有大的革新。

 

正是400年的禁海,导致了中国的衰弱和落伍。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凭借绝对的装备优势,以极少的兵力远涉重洋,却令清朝数十万官兵节节败退,中国被迫开始睁眼看世界。


1841年5月,英国军舰进攻广州(Edward H. Cree,19世纪)


一向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道义原则的中国,成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陈腐代表;而怀着赤裸裸的贪婪之心,通过损人利己获得贱买贵卖权力的西方资本主义,却成为现代社会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先进一定要战胜陈腐,资本主义一定要战胜封建主义,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这就是中西方蓝色文明落差的原因所在。


03

蒸汽铁甲时代与海权理论


进入19世纪,工业革命将舰船的建造推进到了蒸汽铁甲时代。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俄国、美国、日本、中国等许多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追赶海洋大潮。但是各国的国情不同,对海权的认识程度不同,因此结局和国家命运也不同。

 

这一时期,终于诞生了海权理论,并在全球迅速走红,它揭示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也促进了各国进一步发展海权。

沙皇俄国就是一个正确认识海权地位,并且依靠海军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例子。俄国起初是一个内陆国家,缺乏出海口。

 

1682年,彼得大帝即位,正是他对世界形势和海权重要性的判断,促使俄国振兴崛起。他认识到俄国当时依旧缺乏能进行贸易的海港口岸,于是他大力发展海军,争夺出海口。他甚至在1697年混在外交使团中,前往欧洲各国暗暗学习海军的各种知识。


彼得大帝

 

在他对海军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下,18世纪初俄国终于战胜瑞典,从此称霸波罗的海,沙俄从此也被称作俄罗斯帝国。海战的胜利也促进了俄国的工业化,使得俄国成为世界强国。


此后的俄国延续了彼得大帝的战略。在1853年与土耳其的海战中,俄国舰队首次使用了线膛炮,这次战争促使世界海军转型,纷纷在木质战舰上装铁甲和线膛炮,这进一步开启了蒸汽铁甲舰时代。


而在19世纪初的美国,独立战争刚刚胜利不久,美国人对海权和海军的认识一开始还很有限,他们建立海军主要是为了进行海岸防御。但作为一开始就建立在资产阶级基础上的国家,美国在19世纪也参与了很多殖民战争,而且工业化程度很高。


1812年10月28日,美国快速战舰“美国号”重创英国皇家海军护卫舰“马其顿号”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军官兵艾尔弗雷德·赛耶·马汉开始对海权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和反思,他在1890年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第一次确立了海权理论。他的理论带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时代特征,从海权发展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马汉看来,“海权”是强大的海军和贸易两者的集合,它体现了不同国家支配海洋的主观意志,是暴力的、排他的。海权的运行逻辑是,为了降低海外贸易的风险和时间,国家就建立殖民地,而为了保障航行和殖民地的安全,就需要建立强大海军,发动战争控制海洋,这根本上是为了经济利益。


艾尔弗雷德·赛耶·马汉


马汉不仅指出了海权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也进一步创立了海军战略理论,揭示了影响海权的种种因素。马汉的海权理论是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它也被各国纷纷引进,成为帝国主义扩张的理论。

在东亚,日本和中国在19世纪都走上了海军近代化的尝试,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局。1853年开始,美国海军入侵日本,要强迫日本放弃闭关锁国。此后,日本与西方很多国家陆续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在国家危亡的关头,日本人选择正视现实,努力学习西方文明,不受传统的束缚。在明治天皇的判断下,日本大力发展海军,发动了“明治维新”,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全盘西化的道路,仅仅二十多年后,日本的海军就令西方刮目相看。


1873年成立的北海道兴业委员会札幌本部

 

但日本的海权也不同于西方,它中途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是缺乏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受到经济政治实力的限制而产生了畸形的发展倾向,只能主要通过武力威胁。对清朝的多次轻松胜利使得日本相信,战争才是富强的根本,他们也的确从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等获得了巨大利益。

 

同一时期,中国同样开始睁眼看世界。6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兴起,它以“自强”为目标,希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此时,西方工业革命已经将电力和钢铁作为基础了,海军也走向了大舰巨炮的时代。海上战术也有质的变化。

 

洋务运动的起点看似和日本相似,中国也向西方学习,建造工厂并购买先进设备,到了1888年,北洋海军近代化的程度已经接近世界强国。然而,此时的日本已经开始引进马汉的海权理论,但中国朝廷却开始安于现状,甚至不再对海军投资。


福州船政局全景(1867—1871)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而中国却毫无防备。中日都有近代化的海军,但是日本却有更先进的战术和战略,并且有强烈的夺取制海权思想,中国却一味被动防守,最终北洋海军覆没,中国也逐渐陷入半殖民的深渊中。

中国近代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从来不是海权意识的产物,中国没有认识到海权作为国家兴衰根本的世界趋势,而只是企图重新关上国门的军事防御对策。所以中国近代的海军发展过程,始终是被动消极的,每当外敌入侵减少就懈怠发展。


漫画:“小”日本战胜了“大”中国(Punch,1894)


近代海军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需求生长的,这一时期所有资本主义海上强国都专注于海军战略,并且在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发展海军,控制海洋。这一切清政府都无法做到,中华民族为海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04

机械化时代与海权对抗


这一部分介绍20世纪,这个时代西方列强试图重新瓜分世界,在世界性战争的需求下,各国都争先进行技术和军事竞赛,造就了一个壮观的机械化时代。


海权对抗在20世纪登峰造极,海权也走向了反面,它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大舰巨炮主义盛行在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发展,列强争着研制威力更大的巨炮和能承载更多巨炮的大吨位战舰。这一时期,后崛起的德国和老牌的大英帝国走在时代前列,他们相互开展军事竞赛。

 

德国在19世纪末才统一,且起初实行大陆政策,但是很快威廉二世就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并奉行“世界政策”和“海军主义”。德国当时的目标就是建立强大海军,让英国感到风险,并且挑战英国的海权权威。


1894年,威廉二世(中)登上“秃鹰号”轻巡洋舰

 

英国感到威胁后,双方开始相互竞争,在一战前双方的海军都得到了极大扩充。而伴随着海军的发展,20世纪初出现了“制海权”的理论,它指出强大的海军能帮助国家掌握制海权,使得海上路线为自己所用,打赢海上战争。

 

第一次世界战争的部分原因是各国为了制海权,大建海军。而在一战中,英德之间的海战体现出各自不同的优势。但是德国最终战败,他们为了不让舰队落到敌人手中,只有将全部战舰凿沉。


德“巴伐利亚号”战列舰在斯卡帕湾拒降自沉

 

水下潜艇也在一战和二战中展露头角。在公元前古希腊人就发明了小型潜水钟,而到了19世纪,美国的小型潜艇在海战史上第一次击沉了敌人的军舰。在20世纪初,德国人发明了U型潜艇,它标志着潜艇开始有强大的作战能力。

从一战开始,德国便利用U型潜艇多次取得胜利,潜艇战和反潜艇战引发了新的战术和战略,也把制海权的概念由水上扩大到了水下


“u-21号”潜艇击沉英国商船,Willy Stöwer 1915

 

在二战中,航空母舰开始显露威力,它使得制海权的概念延申到了空中。

航空母舰的启发来自热气球,它有着空中侦察的优势,到了20世纪初,美国首先看到了海军发展空中兵力的前途,最先完成了飞机在军舰上起飞降落的试验。此后,列强们纷纷实验,在1921年美国拥有第一艘航母后,各国都致力于航母的研发制造。

 

到了二战期间,日本率先突破了大舰巨炮主义的观念,充分重视航母战斗力的建设。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成功,这说明了航空母舰携带的航空兵力是一支威力巨大的海上突击力量。太平洋战争的几次海战中,都证明了航母在现代海战的新主宰作用。


日本“凤翔号”航空母舰

 

我们可以看到,海权源自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排他性和对抗性,决定了海权的发展伴随着对抗和战争。海权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为资本主义提供支持,为自己国家做贡献;另一方面也把殖民地的人民踩在脚下,进行着对其他国家的征服和战争。

 

到了20世纪初,海权这把双刃剑开始走向了反面,在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阶段,对海权的无限制发展终于酿成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二战后,人们通过了《联合国宪章》,主张防止战争,维持和平,但海权也有了新的发展。


05

蒸汽铁甲时代与海权理论


第五部分介绍二战之后,现代海权的新发展。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个原子弹,结束了二战,也标志着一个新的核时代的到来。从此,超级大国的“冷战”取代了传统的热战。

 

精确制导与核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将海军带入了导弹核时代,也带来了新一轮的海上军备竞赛。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确立了以美国、苏联为两极的国际新秩序,两国开展了新的军备竞赛。

 

在海军领域,美国的巨大优势是核动力航空母舰,而苏联为了应对,选择重点发展核动力潜艇。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险些酿成核战争,而苏联的妥协也意味着他们海军实力当时依旧比美国弱。


苏联第一艘 627 型攻击核潜艇“列宁共青团号”

 

此后,苏联和美国分别出现了新的海权理论。在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的战略下,苏联海军在70年代终于具备和美国进行海权对抗的能力。他的名著《国家海上威力》中提出,要重视国家开发海洋的经济能力和海军的军事能力。

 

在战术上,他改变了传统的“海军对海军作战”方式,提出了用导弹从海上对敌国领土进行突击的新战略。但是,此时双方都不敢真的发动核战争,只能立足核威慑,美苏的海上争霸依旧表现出传统海权的实质。

 

到了80年代,美国海军部长小约翰•莱曼提出了新的海权理论,他提出了海上战略,这是从国家战略角度,重新呼吁海上控制权。这一战略帮助美国重新获得了对苏联的海上优势,海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幅提升。当90年代苏联解体后,美国更是坐稳了全球海上霸主地位。


美国海军部长小约翰·莱曼


此后,美国不断加强全球范围的海上部署,控制世界上的海峡水道,保证本国的自由航行。正是因为它独特的海洋政策和霸权理念,美国一直拒绝加入联合国的《海洋法公约》,这导致它的海军不断与各个沿海国家发生摩擦冲突,但美国绝不会让出海洋控制权。


在核时代以来,现代海权悄然发生了变化。对核武器威力的认识使得各国逐渐意识到,不能轻易发动战争,于是越来越多的协定取代了直接的对抗。合作同样可以实现海权,虽然合作也是一种斗争形式,但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平的红利。


虽然全球性战争缺乏动力,但是各国也产生了和平时期新的海军战略思想。苏联和美国在冷战期间都进行了多次局部战争。


1967年5月10日,美国驱逐舰“沃尔克号”与苏联军舰又一次在日本海发生挤撞

 

此外,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二战后联合国的建立意味着列强瓜分地球的时代结束了。在新的时代,各国更加意识到海洋的交通运输作用,更重要的是,海洋本身的资源和经济价值开始被人们关注。

这一新的认识使得各国开始划定自己的海洋领土,开发海底资源,“海洋权益”作为新的概念产生了。对此,联合国几次开展海洋法会议,建立新的全球海洋秩序,但是至今依旧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而美国也始终拒绝加入联合国的《公约》。海权之争依旧不会结束。


美国与加拿大两国的海岸警卫队的船只一起进行北极海底测绘并收集数据,以帮助定义该地区大陆架的外部界限(2009)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的内容。海权起源于地中海文明,它基于商业而不是农业。在不同的时代,基于不同的技术,海权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地理大发现开启了海权的新时代,谁掌握了海权,谁就成为时代的霸主,而发展海军,进行海战也就成为了海权的必然结果。海权意识促使国家发展海军,而海军在海战的胜利又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西班牙军队征服阿兹特克王国(阿兹特克文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独特的古文明,于15世纪在墨西哥中部建立了帝国)

 

海权本身源于国家利益,它必然是伴随着对抗和战争的,进而海权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引发了对殖民地和其他强国的战争。

 

在1890年,美国的海军官兵艾尔弗雷德·赛耶·马汉第一次确立了海权理论,从海权发展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海权理论的诞生进一步促进了各国有意识地发展海军。

 

到了20世纪后,技术的发展使得制海权从水面拓展到了水下和空中,各国的海权对抗也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盟军油轮“南方之箭号”被德国“U-71 号”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1942)

 

在二战结束后,现代海权有了新的发展。在导弹核时代的背景下,各国不敢进行全面的热战争,冷战和局部战争成为新的形势。各国对海洋权益的认识也从交通运输扩展到了海洋自身的资源和经济价值。

 

在21世纪,我们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但海洋的重要性仍在延续。只要有国家的权益之争,海军就必须存在,海权争夺就不会消失。面对世界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应当怎样对待海洋,怎样正确认识和运用海权,需要我们每一个国民的重视和思考。


●   关于本书:本书揭示了国家产生以后,特别是近代地理大发现之后,海权如何塑造世界历史的进程,左右国家的命运,如何影响全球政治、经济与军事的格局,是一本内容宏富、视角广阔的世界历史普及读物。


●   关于作者:张炜,原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主持过多项国家、军队和海军重大课题并获奖。


##20220702

本期活动

你怎样理解海权在当今世界的作用?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分享你的观点吧!小北将从留言中选出两位幸运读者,赠出今天的主题图书《海洋变局5000年》,一起纵览大国浮沉兴衰。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解读:孙嘉婧 黄泓  审核:闵艳芸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箱:

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年轻人的玄学“迷信”,说到底还是不够玄


9.3分,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点赞、收藏和在看

你的关注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