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朝人的怀乡诗,哪一首写到了你的心坎上?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03-23

前段时间,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县长喊话在外打工的游子春节回家过年的视频,温暖了无数人们,“外地回家的乡亲们,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欢迎你们回来!”远在异乡,故乡亲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我们的心弦,一言一行都能让我们热泪盈眶。


钱钟书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我们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的思乡病。”然而,这几年又有多少人独自留在异乡过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佳节无法和家人团聚的心酸与思念,千年前王维就已经在诗句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代诗人,在羁旅漂泊、思恋故乡之际,总会将内心情感寄托于文字,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怀乡诗,抒发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想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千年后的我们再读到这些诗句,虽然时移世易,但不变的是那轮寄托万千思念的明月,不改的是那份对家乡亲人的情愫。


临近年底,不知道你今年是否回家过年呢?让我们跟随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从《唐诗讲读》走进诗的国度,吟诵一首写到你心坎上的唐人怀乡诗,重温唐代诗人风雅动人的思乡记忆。



01

依恋故土乃万物之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依恋故土,原本是世间万物的本性。战国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楚国的首都郢都被敌人攻破后,于《哀郢》诗中痛苦地唱道:“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鸟儿飞得再远,也还是要返回自己的故乡;相传狐狸这种动物临死的时候,如果不能回到自己出生的土丘,总是将自己的头朝向自己出生的狐穴和生活过的土丘再死去。


《礼记·檀弓上》:“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正,不偏地对着。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下了《却东西门行》:“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渊,猛虎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步入老境、风云际会了一生的英雄,也终究是不忘故乡,渴望能“狐死归首丘”,回到故乡的怀抱。


东汉文人《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一首,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胡马”两句意谓北方的马儿不管走到哪里,总是依恋从北方吹来的风。因为北方吹来的风带着家乡的气息,那个气息是它从小时候起便最熟悉、最难忘、最亲切的气息。越,今浙江的杭州、绍兴一带,指南方。南方的鸟儿,如果飞到北方,总是选择在向南伸展的树枝上筑巢做窝。因为向南的树枝,离吴越一带的家乡更近一点。


鸟者,禽也;马者,兽也;禽兽尚且有故土之恋,何况人乎?——我们人,更要热爱生我养我的故乡!


宋人寒汀落雁图轴


由北朝入隋的诗人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初仕北齐,再仕北周,入隋后官至司隶大夫。


他曾经写过一首小诗《人日思归》。所谓“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日。古代正月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诗曰: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诗的前两句很平常,仿佛诗人在屈指计算时日。人日入春刚刚七日,可是诗人离家由北方到南方仕宦,已经经过旧年和新年两个年了。似不经意,但在平淡的诗句中,思乡之情已经弥漫其中。


后两句先说大雁已经由南往北回归,而人却没有能够回归故乡,人归落在雁归之后——人不如雁,情何以堪!接着说春花还没有开放,而思念故乡之情却已经在花开之前勃发——乡情比春花还早地萌发,思乡爱乡之情,何等充沛!


《隋唐嘉话》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乃喜曰:‘名下固无虚士。’”


这一记载很有趣,说薛道衡从北朝来到南朝陈朝,作了一首题为“人日”的诗。刚说出前两句诗,南方人嗤之以鼻,这是什么诗啊,还都说此人能作诗呢!等到薛道衡说出后两句诗,众人才大喜,叹服果然名不虚传。小诗自然平实,委婉含蓄,思乡之情却表达得细腻真诚,充实饱满。

02

诗仙诗圣共怀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人的怀乡诗,是唐诗中的一大题材。其中,李白流传最广的一首小诗《静夜思》,便是一首怀乡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全诗似脱口而出,明白晓畅;然意蕴丰厚,历久弥新。


照在床前皎洁明亮的月光,让人以为是铺在地上的白霜。白霜,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这与客中旅人孤寂凄清的心境是一致的。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具体思什么,不说破。


清人沈德潜说它写“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唐诗别裁集》)。唯其不说尽,才给读者留下了更加广阔的想象余地,才引起人们更加广泛的共鸣,使得历代客居异地、望月思乡的人,都可以借助这首小诗来抒发自己所特有的丰富情感。


换言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十个字中涵盖了历代人们千千万万种丰富的情感,可以被人们永远借用——这就是伟大的十个字。


王翚山亭月色页


这首诗还有一点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让人一读就记住,一记住就一辈子也忘不了。这种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一方面,固然跟这首诗清新自然、诗句如同脱口而出、有到口即消之妙有关;另一方面,就在于这首诗中所蕴涵的情感,跟人们普遍对故乡怀有深厚的真情实感,是十分契合的。所以才能让人一读便引起内心深深的共鸣,刻骨铭心,永记不忘。


李白还有一首七绝《春夜洛城闻笛》,诗曰: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天的夜晚,客居洛阳城的诗人,听到夜风中传来悠扬的笛声。玉笛吹奏的《折杨柳》小曲,搅动起诗人的满腹乡愁。沉浸在故园之思中的诗人,推己及人,想到哪有人闻此笛声而不引起思乡之情的呢。“何人不起故园情”,既表达了诗人自己思乡之情的饱满,又写出了天下游子思乡之情的普遍共性。


柳遇山水册页


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双璧”的杜甫,对故乡也感情深厚,也曾写过十分精彩的怀乡诗。杜甫的名篇《秋兴八首》,其一曰: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枫林里的枫树在深秋的风露侵蚀下逐渐凋零,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江间波浪滔天,天空的乌云压到地面,一片阴沉沉的。


菊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春秋再度,已经过了两载。自己还孤舟四处漂泊,虽身不能东归故里,心却长系故园。人们都在赶制冬天的寒衣了,白帝城上传来一阵紧过一阵捣制寒衣的砧声。眼看着一年又要过去了,对故园的思念却越发浓烈。诗风沉郁顿挫,情感深厚凝重。


袁耀山水屏-春台明月


“孤舟一系故园心”,诗圣无论孤舟漂泊何方,总是不忘故乡。在《秋兴八首》其二中,杜甫在开头便唱道:“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诗人无论走到哪里,总是遥望京华,心系故国故园。他的另一首五律《月夜忆舍弟》诗曰: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客居秦州,思念当时正处在“安史之乱”战乱中的河南洛阳一带的几个弟弟所写的一首五律。


首联描写大的环境,戍楼上的更鼓声表明夜已经很深,行人都断绝了。深秋边塞的寒夜里,传来阵阵孤鸿的哀鸣。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谓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那一轮最皎洁明亮。颈联写自己虽有兄弟但都四处离散,各在一方,他们的近况无从得知。结尾说寄往洛阳城的家书本来就老是不能送达,更何况战乱频仍,不知道何日能够结束这种骨肉分离的境况。世情反复,生死茫茫,前路难以逆料。


全诗含蓄蕴藉,充满了手足深情。特别是“月是故乡明”,感人肺腑,脍炙人口。明知普天下共一轮同样的明月,却偏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就是移情于物。此乃诗人主观上对故乡怀有特别深厚情感的心理因素所致。这种偏爱,似不合理,却很合情,一往情深。

03

唐人思乡群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诗人写了多少怀念故乡的诗歌,除了李杜怀乡诗外,唐代诗坛上,还有很多诗人写过很好的怀乡诗。


长寿诗人贺知章(659—744)所写的七绝《回乡偶书二首》。其第一首历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诗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从小离开家乡,一直到老大才回来;虽然乡音没有改变,但两鬓已经斑白。衰,指鬓发逐日减少。随着岁月的流逝,鬓发渐渐脱落,村里的孩子们都不认识我,很有礼貌地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要找谁。


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久别故乡的感慨。这首诗好就好在全诗没有一个字说家乡“好”,但每一个字都渗透着诗人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爱。


其实,第二首也同样语浅意深,耐人寻味。诗曰: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人说离开家乡已经很长很长时间了,近来无情的岁月风霜已经将村里一多半年纪大的亲人们消磨去世了。只有门前的镜湖水,春风一起,又跟往年一样春水涣涣,碧波荡漾。镜湖就是鉴湖,贺知章是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西)人,故乡毗邻鉴湖。故乡风景依然而人事不再,这种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感慨,引起了异代不同时的人们的强烈共鸣。


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漂泊天涯后重回故里的游子,触景生情,默默地一边吟诵着这首小诗,一边寻踪旧径,徘徊故池,流连村前屋后,追念儿时伙伴,回忆左邻右舍。“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一吟再吟,免不了唏嘘感叹,慨然神伤。


齐白石《吟江话月图》


盛唐诗人王维的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独自在他乡做客,每逢佳节便加倍思念远方亲人。今天重阳节,遥想兄弟们插戴茱萸携手登高之时,就缺了我一个。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人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驱邪。“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人人意中皆有、笔下皆无、而今却人人口中传诵的千古名句。


除夕之夜,盛唐诗人高适独居旅馆,怀念家乡,写下了七绝《除夜作》。诗曰: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夜晚,诗人独居旅馆,守着寒灯,难以入眠。不知道什么事情让人心情凄然,原来是想起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尽管已经两鬓斑白,但明天一早,又要开始奔波漂泊的新的一年了。


徐玟、杨晋柳浦孤舟图页


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人、并称为“高岑”的岑参,在西部守边时,碰到了一位正赶回京城的使者,诗人想起了故园,写下了《逢入京使》一诗。诗曰: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在边塞骑马征战途中,碰到了入京的使者,想要将思念家乡的情感,写成一封家信寄送家人。身在西域,东望故园,道路漫漫,欲归无计。诗人禁不住涕泪横流,双袖怎么擦拭也擦拭不干。军旅生涯,戎马倥偬中居无定所,行军途中没有纸笔从容写一封家信,只能请你带一句口信、传一句话给我的家人,报一个平安。


明人钟惺、谭元春在《唐诗归》中评道:“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谓人人都曾有过这种境况,而笔下都没有这样的诗,且后世人人都没有办法模仿,所以可永远流传也。


此外,中唐诗人贾岛《渡桑乾》诗曰: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诗人离开家乡咸阳客居并州已经十年了,日日夜夜思念家乡,企盼归去。无端,无缘无故,没有由来。可是眼下,诗人不但没有能够回咸阳,反而越走越远,无缘无故地又要离开并州、渡过桑乾河,去到更加遥远的北方。那时候再回望并州,却像在并州思念咸阳一样,把并州当作故乡来思念了。这种衬托的写法,使得思念家乡咸阳的情感,倍深一层。这种心情,很能引起客中又更远行的游子的共鸣。


任预画《吴平斋合家欢图》


中唐诗人顾况还写过一首《忆故园》,诗曰:


惆怅多山人复稀,杜鹃啼处泪沾衣。

故园此去千余里,春梦犹能夜夜归。


客居他乡,离故园千余里;乡愁浓郁,然而身不能归去;相思成梦,只能夜夜在春梦中回到故乡的怀抱。梦回故里,固然欣然开怀,等到一梦醒来,则免不了加倍怅惘。


因为参加中唐的改革运动而被贬岭南的诗人柳宗元,在贬所写了一首《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诗曰: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被贬岭南的诗人与好朋友浩初上人,一起眺望远山,思念京城的亲戚朋友。诗人眼前那一座座尖尖的山峰,犹如一道道锋利的剑芒,秋色中将思念家乡的愁肠割得寸断。诗人说如果能有什么办法将自身变化成千千亿亿个自身,那该多好啊,诗人将千千亿亿个自身,散向那千千亿亿个峰头。在千千亿亿个峰头上,伫立着千千亿亿个诗人,千千亿亿个诗人一起北望故乡。思乡之情何等饱满、深厚、殷切。


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怀乡诗,实在是不胜枚举。我们中国人就算走到天之涯、海之角,都不应该,也不会忘记华夏故国这一片热土。


古人哪首怀乡诗写到了你的心坎上?

在留言区谈一谈吧

2位幸运读者将获赠新书一本


唐诗讲读

作者:程郁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程郁缀倾情讲述,含英咀华,一本书读懂唐诗的青春与激情、美丽与哀愁。

点击图片可直接购书


-End-

观点资料来源:《唐诗讲读》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往期推荐



我不允许还有人不知道!中国式想象力对比哈利·波特

申遗成功的“中国茶”,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叶朗讲《红楼梦》: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那个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点赞、收藏和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