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多少异乡人来到这里,只为了感受一次侗年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03-23

每年农历十月底到十二月初,在贵州黔东南美丽的侗寨中,会陆续传来芦笙激昂的乐调与侗族大歌清亮的歌声——每个寨子按照自己安排的日期过起热闹的侗年。


侗家人每年要过两个年,第一个是农历冬至前的侗年,第二个是春节。侗年在侗语里称“凝甘”,就是“冬天过的节日”。由此不难看出,侗年的地位与汉族的春节相当,是一年起承转合的重要节日。


侗年的传统习俗蕴含了来自远古的神秘与绮丽,许多游客特意从外地赶来观摩侗年,作家、摄影师黄元琪也是其中之一。


在她的作品,集文化科普、游记与摄影作品为一体的《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一书中,黄元琪从侗年的起源与发展说起,结合历史、习俗、风物、舞乐、节庆美食、游历见闻等多个维度,对侗年进行了生动又温情的介绍,身着节日盛装的侗族同胞庆祝侗年的热闹景象跃然纸上,令读者也为之触动、心向往之。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黄元琪清新隽秀的文字,一起走进黔东南的肇兴侗寨,去感受侗族人的赤诚相待与热心好客,去感受侗年的神秘古朴与热闹非凡。


01

忆往昔:追溯侗年的来源


金秋之后,寒冬来临,晒在禾廊上的稻禾被收进粮仓,侗家人终于从忙碌了一年的田地中退出,有空围坐在火炉前休憩。庆祝丰收、吃冬祭祖的需求被提上了日程,骤冷的气温也急需用节日来烘暖,于是侗年应运而生。



尽管不同地区的侗族人过侗年的时间先后不一,但过年时最重要的习俗是统一的,那就是要虔诚地祭拜老祖母“萨岁”。在侗族人民心目中,萨岁的地位至高无上。侗语称“祖母”为“萨”,她是保护神也是老祖母。


关于萨岁的传说在侗族的歌声中口口相传。老歌师说,古时侗族一个女首领为了反抗恶势力苛酷的盘剥和压迫,举起义旗,身配宝刀,率领侗家子弟为保卫自己的山寨和父老乡亲而奋起抗争。后因寡不敌众,兵败被围,她毅然跳下悬崖,壮烈殉难。


这位女英雄就是侗族人心目中的萨岁女神。之后,每逢过年过节与重大事务,侗族人都要在祭坛随着管萨者一同表达对萨岁的尊敬与缅怀。


奇怪的是,萨岁作为侗家人的精神寄托,并没有留下任何画像或者雕塑。行走于侗寨中,甚至很难找到关于萨岁的任何图腾。不仅如此,历史上,侗寨实行自主管理,制定的各类规则也都与萨岁崇拜无关,全部来自百姓的实际生活需要。


如此看来,萨岁其实是象征性力量,她的最大作用是道德的警钟。侗家人坚信自身的所作所为与思想都在萨岁的监管之中——行善,报以福祉;行恶,降临灾厄。若自己遇到举棋不定的事情,也会跪在萨坛前默默倾诉,只要对着老祖母说出来,内心便能得到纾解。


02

最重要的仪式:祭萨


肇兴侗寨是贵州黔东南地区最大的侗寨群。五座奇伟壮观的鼓楼坐落在旷远的山谷中,为肇兴侗寨平添了气势磅礴的风景。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是这里过侗年的日子。


肇兴侗寨的侗年要连续庆祝三天。侗年第一日,最重要的仪式是祭萨。星光刚刚隐去,早起的人们忙碌地为仪式做准备。灰白色的烟雾从柴火大灶或糯米蒸笼中升腾而出,袅袅地围着鼓楼上下漂浮。


在侗家人的意识中,祭萨便是祭老祖母,全寨都要参加,仪式很隆重。


妇女们忙着做准备工作。她们将混合了彩色花汁的糯米饭蒸熟,塞进饭篓,又将一小坨一小坨的糯米捏成花瓣形状,插在竹枝的分梢上。


这些代表了冬日鲜花的装饰会依次插在玫红色或姜黄色的糯米饭上方,与饭篓一同敬奉给老祖母。



大约上午十点,另一边忙碌的男人们完成了摆祭台、杀牲畜等准备事务。几位包着三角头巾、身穿传统服饰的寨民沿街敲锣打鼓,吹起芦笙——祭萨仪式即将开始的信号。


瞬间,五大团寨的人都整理好衣服,聚集在自家鼓楼前。他们按照辈分与性别有序地排成一条长龙,五支长龙再会合行走。祭萨师、寨老、老人们身穿团锦长衫,头戴礼帽,走在队伍的最前方,乐师吹着芦笙为他们开道。这条长龙围着五座鼓楼缓慢地游行,整座寨子都能听到芦笙飘摇的曲调与队伍踏实的脚步声。


萨坛设在最后一座鼓楼处,队伍在广坪前停驻。主祭人将原本放在竹篮中的纸伞慎重地抱在怀里,咏颂片刻后,微微打开纸伞,使其呈半开的形状,安放在一座八角形萨坛上。半开的伞被称为“撑天伞”,代表了“老祖母”永在的象征性力量。


只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能随着祭萨师进入圣母堂,其余人在广坪上静默并恭敬地等待。祭萨仪程和咒语作为祭师的“秘辛”,仅在父子中薪火相传。


当老人们出来后,鼓楼坪的气氛变得欢腾与热闹。男子手搭肩,女子手拉手,各围成圈,载歌载舞,用歌声赞颂“老祖母”,倾诉无尽的怀念。


歌舞之后,一些青壮年男女扮成款兵(侗族的士兵),他们身佩弓弯利剑,腰束青色布带,脚穿草鞋,手持刀枪长矛。第一发高升(一种“土火箭”)响起时,“款兵”们立即齐集“萨坛”,每个“款兵”轮流向“老祖母”敬一次茶。当第二发高升发出巨响时,“款兵”冲向寨门外的田畴,模拟打枪炮的战斗姿态,尾随而来的是民众们的呐喊助威声。


“款兵”在郊野奔跑,作追击敌人状,并用枪杆戳稻草扎成的人头,表示割取了敌人首级,然后雄赳赳气昂昂地回村,男女老少夹道欢迎。


人群散去后,鼓楼的全貌显现出来,它下宽上窄的形态居然与萨坛上半开的纸伞极为相似。萨岁是伞,鼓楼也是伞,它们一同为侗家人的心灵与肉体遮风避雨。



03

奇特的过年习俗:抬官人


“抬官人”是侗族同胞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侗语叫“店宁蒙”。这一民俗活动的诞生是为了纪念一个名叫吴志和的青年英雄。


相传,远古时期,侗寨的村子里出现了一条作恶多端的蛇精,它力量强大,四处作乱,危害百姓。各个侗寨的村民整天惴惴不安,生活不再稳定。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不顾自身的安危,挺身而出与蛇精搏斗。几番厮杀后,吴志和的脸与身体布满伤痕,最后凭借意志与智慧一刀了结了蛇精。


为了感谢吴志和的勇敢与恩情,侗寨中所有人每年在他斩下蛇头的这天,为他穿上锦衣,戴上羽冠,抬着他走街串寨,让他的子民参拜。


三百年来,这项形式类似于潮汕地区“抬老爷”的传统活动延续至今,不同的是它增加了更多脸谱化、戏谑与庆祝的元素进去,让它变成了一项奇特的过年习俗。


肇兴侗寨在中午前完成祭萨仪式后,马不停蹄地于下午开展“抬官人”活动。


在寨子尽头的“仁团”鼓楼下,几位寨民手动搭建了两个竹制轿椅,上面铺着一条厚厚的、大红色的毛毯做垫子。


两位家长掀开门帘,小心翼翼地牵着一对不满五岁的小儿女从屋内走出来——他们就是今日“抬官人”中扮演官人与官夫人的两位主角。侗族人认为,选五岁以下的孩子坐在轿子上能护佑他们健康成长。



孩子们端坐在轿子上扮演“官人”“官夫人”,围绕着他们的一群村民分别扮演“随从”“兵匪”“渔夫”等角色。他们大多都装扮怪异,旁人压根儿看不懂是做什么的。


一位胖胖的男士穿着女装,涂脂抹粉,梳着发髻,好似一位富态的夫人,两位青年头戴蓝色或黑色破布袋,项围草绳。还有人脸上涂满黑色锅灰,不知从何处找来一堆绿叶,捆绑在头部与身上,身披蓑衣,远远看去像个稻草人。


吉时一到,高升、爆竹放得震天响,轿夫抬起轿子逶迤而行,抬官人游街活动正式开始。街道两侧人头攒动,两顶轿子一颠一颠地上下起伏,威风凛凛地巡视寨子。


每遇到一个鼓楼,就会有一群娇俏又顽皮的侗家女子排成一排,手拉手宛若关卡。她们用清亮的歌声拦住队伍,端起手中的茶壶,斟茶送水让他们喝。


护送“官人”的队伍中有两个“随从”立马出列,接过侗妹们的茶水并回赠礼钱。侗妹高举礼钱,高歌放行。如此反复,每经一处,队伍便停下,与寨中的男女老少互动。


“官人”后面,那些打扮奇特的村民组成小分队,与官人的队伍保持平行。他们不走街道石板路,而是走水路。


在那么寒冷的冬季,他们无所畏惧地跳入鼓楼旁的溪水中,跨过浅滩,在花桥的桥墩中穿行,表演着捕鱼、吃生鱼或耕种、放牛、打粑粑、打闹等先民在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场景



围观的群众看得捧腹大笑,掌声雷动。无论是迎接者还是参与者,大家的脸上都挂着开心的笑容,就像迎亲般喜气洋洋。


抬官人仪式活脱脱像一场大戏,活动者通过夸张的艺术造型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把过去的社会现象再现在了节日之中。


04

珍贵的音乐艺术:侗族大歌


侗年的第三天,侗族的各支歌班会前往肇兴侗寨,参加本民族特有的侗族大歌赛


侗族大歌是一项无伴奏、无指挥、多声部自然和声的音乐艺术。女声大歌的音域一般在B到C之间,男声音域整体低小七度左右。这个音域适合人声的自然发声区,宛若天成。歌者引吭高歌时声音如水自流,婉转的乐声穿过绵延的群山,掠过宝严的鼓楼,直抵人的灵魂深处。


侗族大歌不是表演,它是贯穿婚丧嫁娶的仪式,是口口相传的知识,是祖先留下的礼仪。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千百年来,歌师的无私教学为侗族大歌延续了生命。


大歌赛中最先上场的是少儿组,他们的比赛童趣盎然。五岁到八岁的孩子们组成歌班,演唱简单的音律与有趣的歌词,《抓螃蟹》《追山羊》等童谣朗朗上口。


歌赛的主力军是几支由双十少女们组成的“堂翁”们(女性歌班),训练已久的她们上台一展歌喉。她们的歌曲表现方式包罗万象,韵致跌宕。


歌赛的压轴队伍是以贵娘为代表的一群歌师,她们大多为年轻的母亲,常年的歌唱让她们无论是声腔还是技巧都无比成熟,默契与情感表达也十分到位。


女子们的赛事刚结束,男子们的芦笙赛便无缝连接——十几支来自各村寨的芦笙队员手举高大的重音芦笙候场。



芦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簧管乐器,前身为汉族的竽。它外表看上去由几根粗细不一的竹筒组成,内部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吹奏者双手捧持笙斗下部,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笙管的音孔,嘴含吹口发音。


同为集体音乐表现方式,大歌华丽、复杂、音调跌宕起伏,和声高低有序。芦笙粗狂、奔放,乐律古朴,吹奏组讲究的是整齐划一,看谁能吹得最响亮高昂。

三日侗年的结尾,是摆在街道上一望无尽的流水宴。过年,全寨子的人一起吃饭。一张张简单的圆桌上放满了酸汤鱼、血红、牛瘪、腌鱼、腌肉、白切鸡等年菜。客人随到随吃,好不热闹。


你们那儿过年有什么特殊的习俗吗?

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幸运读者将获赠新书一本

《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

作者:黄元琪

中国传统节日包罗万象,是一场集各种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盛宴。作者绕着中国过节,从节日的起源与发展说起,结合历史、习俗、风物、舞乐、节庆美食、游历见闻与百姓的动人故事等多维度,将节日里的中国跃然纸上。


-End-

观点资料来源:

《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往期推荐



谢冕:“吃货”就像做学问,要读出其中“味道”

莫砺锋诗话中的除夕,有一首诗竟令他反复狂吟?

过年就要红红火火,这些书最适合过年阅读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点赞、收藏和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