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漫画式解读科技与法律,这本书千万别错过

人,伦理,机器人

一本孩子写给孩子的书



一卷由孩子展开的人工智能伦理图景


青少年自己为同龄人创作的人工智能读物


新世代与新技术的共同作品:人工智能小冰参与本书插画设计,

实现人与人工智能的温情合作。



漫画形式,生动活泼;语言平实,深入浅出




漫画试读


包容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可靠与安全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隐私与保障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名家推荐



这是一本孩子写给孩子的书。我们组织了一群喜欢技术、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和未来的中学生,通过一年的集中学习、分组创意、设计讨论,孩子们以青少年的视角,对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后的社会现象、道德问题、法治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且通过漫画故事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小主人们的眼界和智慧。


—— 张宏图 中国电子学会总部党委书记


由于本书作者的学生背景,本书的内容体系与表达方式不可能像经验丰富的专业学者那般完备与全面,但也正是由于这种特点,本书处处表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以及“敢为天下先”的思考角度,我尤其感慨于本书中所提出的“这不是一次工业革命,这是一场启蒙运动”的观点。希望本书可以激发年轻读者的深入思考,从年轻人的角度来展现中国下一代学子对于技术发展的深刻理解与认知。


—— 韦青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


王  岭,微软大中华区公益事务总监。主要负责数字技能赋能、科技社会影响力、青少年计算思维教育、员工志愿者等。她还同智库、学术界一起从事社会政策的实验、研究与政策倡导。王岭女士对社会发展有着很高的热情,尤其是青少年、教育、技术与公益相结合领域。


杨  晋,中国电子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组委会秘书长、中国电子学会青少年等级考试标准组组长、“烛光义教”“启迪义教”科普公益项目负责人。北京早期教育发展促进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特殊教育教学与装备工作委员会委员。


闫莹莹,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学技术馆机器人组教师,西城区学科带头人,2008年获中国科协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2015年获全国科技馆系统十佳科普辅导员,2018年获得全国科技辅导员高级资格证书,连续两年获得北京创客教师称号。中国少年科学院北京地区组委会秘书长,北京“小院士”科技教育品牌活动项目负责人。作为主编和副主编,先后参与出版科普类图书11种。


# 前  言 #

王  岭


经过近四年的准备、创作和不断完善,《人,伦理,机器人:一本孩子写给孩子的书》终于要付梓了。这一路徐徐走来,一起创作的同学们很多从中学生成为了大学生。这个有点慢腾腾的节奏,让我们有奢侈的时间体会过程的美好,从容地感受众缘和合带来的一个个惊喜。

2018年9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计算未来——人工智能及其社会角色》一书,其中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挑战、需要遵循的价值观和对社会产生的多层面的影响。因为参与了本书部分内容的校对和后续活动,我有幸认识了北京大学的江溯教授、何怀宏教授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杨玉洁女士。当时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讨论还是一个很新的话题。书中的内容和两位教授就这个话题的思考,让从事青少年计算思维教育的我抑制不住地希望把这个有意义的话题分享给青少年们。



用什么样的形式能够引起青少年对这个类似于哲学层面思考的兴趣呢?我想到和自己孩子看过的一套漫画:奥斯卡·柏尼菲先生创作的《儿童哲学智慧书》。此外,当时我特别喜欢一个公众号,这个公众号用漫画把各种知识讲解得有趣易懂。于是,我也想尝试漫画的形式。心心念念地希望和这个漫画公众号合作,我和同事张璋像名侦探柯南一样通过各种渠道去找这个公众号的地址和联系人。2019年 5月14日,我和张璋终于在上海和这个公众号的朋友们见面了!双方真诚地交流了想法,公众号的朋友们还请我们吃了饭。公众号是有运营目标的。创作漫画所需要的费用我们承担不起,很遗憾没能合作,但是公众号朋友们的真诚和热情我一直记在心里。


从上海回来的路上,我一度垂头丧气。不能和心爱的公众号合作终究是件不开心的事情。但是,飞机还没在首都机场降落,一个新的主意就冒出来了。一下飞机,我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拉着张璋说:“没钱找专业的人来画没有关系,咱们俩来画吧!”从璋小姐惊恐地看着我的眼神中,我隐隐地感到这个想法不太靠谱……令人尴尬的沉默后,我叹了口气:“好吧,我再想想……”转身悻悻地走了。

一个念头在心里被种下了,总是会发芽。思来想去,某日找到了“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看到的出版物大都是成年人写给孩子们的。既然希望青少年们了解科技的伦理,为什么不请他们自己讲给同龄人听呢 ?创作一本“孩子写给孩子的科技伦理漫画书”的想法就这样产生了。想法清晰之后,不禁看哪儿都觉得落英缤纷。我眉飞色舞地去找中国电子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晋老师。同在青少年科普领域工作,与杨晋老师相识多年,他早已习惯了我各种生动的表达方式。听完我抑扬顿挫、眼中闪光的介绍后,杨老师一如既往地淡定:“挺好,我们支持。”虽然寥寥数字,这之后杨老师和学会给我们的支持如定海神针一般让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没过几天,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学技术馆的闫莹莹老师来找我吃午饭。在丹棱街 5号二层的员工食堂,我和莹莹提到想组织中学生们创作科技伦理漫画书的事情。莹莹立刻放下伸向水煮鱼的筷子,说这个想法太好了,她可以一起来招募学生。闫老师在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耕耘多年,桃李满天下,深得很多学校科技教师们和同学们的信任。闫老师的加入,让这个项目进入了实质开展的阶段。我至今都记得,那天食堂窗外的树叶格外地绿,生机盎然。



2019 6 13日,我把项目计划书发给闫老师,开始招募学生创作者。同时,我也联系了清华附中的邱楠老师和北大附中的毛华均老师。在多位中学科技老师的帮助下,625日我们确认了由 21位同学组成的创作团队。同学们来自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东城区,从初一到高三刚毕业的都有。后来,有的同学退出,新的同学加入,还有两位画手同学在我们进入瓶颈阶段的时候出手救场,最终形成了大家今天看到的作者规模。



在准备启动会和培训期间,我和同事刘轩与几位学者到西雅图访问。我把邀请中学生创作科技伦理漫画书的想法和几位学者分享后,何怀宏教授、江溯教授、俞建拖先生欣然同意为学生们授课指导。回到北京后,行动力超强的江老师组织我、刘轩、杨玉洁、杨晋老师商量。刘轩还联系了小冰公司的同事,由小冰制作每章的篇头插画。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先生多年来一直参与青少年科学教育,当我邀请他为同学们辅导的时候,他的期望溢于言表。意外之喜是高世名教授的参与。在和俞建拖先生合作《未来基石——人工智能的社会角色与伦理》研究之时,有幸结识高教授。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对青年人发自内心的关心让人印象深刻。高教授也欣然同意为同学们指导。这些学者、专家们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时间宝贵。为了启发参加创作的同学们,进而影响更多的青少年思考与科技伦理相关的问题,他们通过讲座、邮件、微信、电话不吝赐教。行胜于言,这几位学术界、业界前辈们对青少年价值观、格局的关注、对青少年的期许无须多言。



项目启动会和工作坊从 2019710日开始。有几位同学因为夏令营或者比赛等原因远程视频拨入。一开始,我曾构想着所有同学们齐聚一堂的画面。这个想象中的画面最终也没能实现,因为同学们的日程安排都非常满,参加这个项目需要挤时间。于是,我们一开始就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工作的模式。启动会后,工作坊分为两个部分:专家讲座和小组讨论。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同学们边听边提问,辩论。在创作过程中,同学们同时阅读了很多书籍,比如《伦理学是什么》《工具,还是武器?》。


到了小组讨论环节,开始有些混乱。最初同学们分为三个大组,每组 6 7人,每人承担不同的任务:写手、画手、技术,其中一位同学兼任组长。因为每个同学的日程都很紧,组员们凑不齐一起讨论的情况经常发生,最初几周进展缓慢。后来同学们细分为六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主题。34人的小组效率提高了很多。写手们拿出了第一稿后,所有同学对每组的内容逐一讨论,提出反馈。出版社也阶段性地给出意见。写了改,改了写,同学们修改了不下十二、三稿。这个过程同学们能坚持下来真的不容易。



文字内容基本确定之后,轮到画手们挑大梁了。由于这个项目比预期延长了很久,生生地拖到了其中一个章节的画手备战高考,项目一度停滞。我再次找邱楠老师帮忙,请清华附中美术特长班的同学救场。美术班的同学出手不凡,一个周末就完成了初稿。定稿前,这一章节又增加了一个故事,邱老师又帮忙推荐了一位同学,新增的故事也很快画完了。书中每章的绘画风格迥异,完全取决于每组的画手同学擅长什么,除了救场的两位同学,画手都不是美术特长生。



20197月开始,到2021年把所有内容交到出版社,张璋和闫莹莹投入了很多心血,一个组一个组地沟通、催稿。当把文字和画稿交给出版社的时候,估计同学们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想终于不用再改了。大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你或许觉得与期望有所差距。我们是一群真诚地抛砖引玉的人,相信读者们会有更敏锐的思考:科技老师启发学生们参与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醉心机器人的同学们会考虑机器人是否对老年人友好;手指飞速敲着代码的同学们会想到所设计的应用是否保护了用户的隐私……


这几年一路走来,好几位同学已经升入了大学。同学们有的沉稳内敛,有的乐于表达,共同之处是善于思考。



20221月微软中国 Ignite大会,我们邀请了三位同学到现场分享。其他同学从世界各地发来短视频。看着他们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想着做项目的时候他们或者皱着眉头思考,或者有条不紊地阐述观点,或者慷慨激昂地针砭时弊的样子,我深信,若干年后,当千千万万像他们这样的青年走上各行各业,未来不更好才怪呢。


这里记录下关于本书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梗概。局限于我的文字能力,未能尽述。雪泥鸿爪,希望能留在参与本书创作的人心里。项目虽然结束了,关于科技伦理的讨论一直在继续。这本书带给读者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希望这间科技伦理的讨论室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来,不断提问,不断探索,不断思辨。



最后回答有人问我的问题,为什么要组织这么多人合力为青少年编写一本思考科技伦理的书。我想是因为我的姥姥、姥爷。姥爷是位木工,曾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们一起修建人民大会堂等新中国十大建筑,他只有小学文化。姥姥不识字,一生操持家务。我从小和他们一起长大,他们没有教过我文化知识,而是言传身教地告诉我应该如何做人。现在学习知识、技能的机会比比皆是,当我们掌握了十八般武艺,手握各种资源之时,应该如何用?这个思考,就是编写本书的初衷。



人,伦理,机器人:一本孩子写给孩子的书


王岭 主编





人才培养,尤其是对青少年科技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关系到全人类的发展。我国目前的科普项目主要以培训青少年编程等计算机科学技能为主,鲜有关于科技伦理、法律理念、价值观与原则的教育。中国电子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北京大学法学院和微软公司看到了这个问题的紧迫性,邀请各方专家参与青少年科技伦理教育项目,希望弥补目前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空白。2022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让本书更具时代意义。


本着“青少年自己为同龄人创作人工智能读物”的想法,主办单位组织二十余位青少年创作了这部面向他们同龄人的,探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的科普读物,并用漫画这种青少年喜爱的形式呈现。本书围绕“公平、隐私与保障、可靠与安全、包容、负责、透明”六个人工智能需要遵循的原则,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漫画形式来诠释当代青少年对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的认识和思考。同时人工智能小冰也参与到了本书的创作中,实现了人与人工智能共同完成作品的预期。



-End-

观点资料来源:燕大元照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点赞、收藏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大学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