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这个时代,但不要成为时代的造物
上半年,你过得好吗?
年初的愿望,实现了多少?
会不会像我一样,觉得时光匆匆,一瞬间,仿佛还蛮遥远的2016年已经过去了一半。
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愿此刻,以及接下来的半年,你会趋近想成为的自己。
如果稍有迷惑,对于生活、或者当下、或者周遭。请静下心,读读下面的句子,或有所得。
by Alphabooks个体事件如果变成公众事件,可能是因为公众早就做好了准备。最值得琢磨的,仍是小偷的慷慨,歹徒的仁义,以及妓女的爱。
饥饿这件事,就是人类不堪的来源。换季换的是荷尔蒙,以及你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不怪时代,不怪竖子。
怪你以为的时代标尺,还有你的视线范围。
席勒的那句话是个很好的提醒:“活在这个时代,但不要成为时代的造物。”
极权的恶,并不是它造成了人性的恶,而是让人在绝境里放大了人性的恶。如今是不同的绝境,多样的绝境。极权,资本,生态,生存。多样了,所以恶也分散了。分散以后,痛也失去了矛头。人渐渐收起了表情。
我们无法用一句话谴责生活。荒诞没有减少,换了一个波段而已,不那么刺耳。人的恶,暂未面临集体的爆发,却一直在泄漏。
因为反对独裁而意淫独裁,因为反对审查而支持肤浅。这就是误解与偏离。连敌人都找不准的反对,就是另一种支持。
文明就是这么衰落的。大家爱热闹,终究是荷尔蒙过剩。我们活在荒诞里却感到非常正直。
人的确认过的自由,产生于曾占有却弃绝的事物之上。
而有过,也正在有的事物,只能提供未经验证的自由。
这不确切。人的恐惧部分来源于不确切。
被审判是幸福的。我指命运。
正常病。在知道人性复杂之后,强迫的正常也是一种病。它们崇拜规则。人的劣根性永存,人与资源数量不匹配永存,分配的不公平永存,所以,正常是接近却不能到达的状态。
正常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病。因为人是这样一种生物——它们的不正常无法痊愈。
每个时代的人都以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天下大乱”。不同的纸页上写着相同的焦虑。
让巨变纵向收缩,人横向展开。千秋万代是沉默的。轰鸣,这是准确的词语。人的念头一直是最初的同一个。
阿多尼斯的句子,别的都记不住。只记得住这句:“是的,光明也会下跪,那是对着另一片光明。”
凡是陷入大众文化的人,最起码也是个机会主义者。大众文化代表的不是大众,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正如人民并不等于人。
流亡者才得到故乡。守成者,故乡因拆毁而渐成他乡。
城市里互不相识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有种相似,应付上的相似。
或许每个人都曾有一刻,希望失去关于这个城市的记忆,一种不属于你,却永远跟随你的东西。
你会知道,美人不会永远太平,蠢人不会永远被崇拜。多年后,你再看,放大的会被还原,无意义的会被忘却,珍视的会被挖掘——只要时代里还有几双眼睛、几人清醒。
都别急,就算我们什么都失去了,但还是不会失去沉默的时间。
我们都是不重要的——我们只剩一辈子可以观看,而我们的意义都不在我们的看见里。
尽管不应用代际来划分人群,但我觉得我们这代人对于严肃是敬而远之的。或许可惜。
如果身上没有严肃的部分,那么幽默也不会高级。
平庸的玩笑是记不住的。
当一个孩子获得过度的失望与赞许,他们便开始苍老。当一个老人获得同样的东西,他们就突然年轻。
叫年轻男人小鲜肉是长期物化(objectify)女人之后的反向力,是被压迫的另一个性别的复仇。但这样的反向力,也正说明了复仇者的来历。单纯的反抗只是最初阶段。选择一个反面,也将被反面所困。事物要经历反,过正,才会到正。多数的女权,还在选择反面的进程里。然而最好的战役,心里是没有对手的。
流行词汇是时代进程的提炼。信息爆炸,大众通过标签快速检索区分。传播者主动运用标签,这是传播的需要——一个概念,反复敲击。接收者记忆标签,融入群体,用语言表明同类的身份。无意识的合谋。再过一年,说鲜肉,说颜值,也许就又过时了。总要这样,从fresh meat到pastrami、salami——时间很快,流行十五分钟就风干。我以前听到生殖器官进入日常词汇还会愣一下。×丝,撕×,等等,以及各种婊。词汇是密码是友谊是阶级,也是病毒,汹涌而来,汹涌而去,而语言会自愈。但还会有新的病毒到来。我决意收起所有惊奇。
这背后的本质是统治术。物化是最快速有效的凝固剂。流行是一种动员,是统治方最丰盛的试验田。接受物化,加入物化,就是交付权力。我们所剩下的并不多了。
十年前我进大学的时候,每个人都在谈新媒体。十年后新媒体渐渐都有了样子。下一个阶段怎样变革,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好渠道依然在等待好内容,一种不被传播之变革吞噬的内容,一种在时代之上却又在之内的内容。大概是我的一位前同事说的:人心都是古典的。我一直记得这句话。那就存留古典的部分吧,并予之更大的可能性。如果新渠道里的内容离我们想要的更远了,那只能说明传播者做得不够好。大众是不思考的,所以大众是无辜的。不无辜的是追到本源却没有从本源再出发的人。
本文摘自《不必交谈的时刻》,更多书摘——
这是一本特别的随笔集,它并不时髦,但它庞杂、耐读,是樊小纯观察记录生活的随感和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思考。它其实主题明确:一个人如何逐渐完成自己。
热爱,冷淡,坚韧,自觉,全然投入,置身事外。对于生活秩序与内心秩序的重建,樊小纯沉着且一意孤行。她的文字总是先人一步地准确。
“索引”或许是进入这本书的最好方式。直观、即兴。这种阅读的驱力将使人回归沉寂,并于沉寂之中获得力量。
戳【阅读原文】直接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