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lphabooks 2018-05-30


在人类历史上,人性一直都被低估。马斯洛改变了这一点。


当马斯洛开始他的职业生涯时,心理学领域中存在两大势力:行为主义和心理分析。行为主义把人类的行为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解读,将人性限制在机械论;弗洛伊德开创的心理分析则有很深的悲观主义色彩,将人类行为局限于病态的模式。


马斯洛


“人性中最高的可能性实际上总是被低估。”马斯洛对人性的积极潜力充满信心,他一生都在探索人性全面、丰富的复杂性。


光明与黑暗,崇高与邪恶,巅峰与深渊。面对同样的人性的二元性,马斯洛却得出了与弗洛伊德不同的结论。


他认为,尽管人类可能是自私、贪婪、好斗的,但这些并非最根本的天性。透过表层,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类的天性,我们会发现最基本的善良和尊严。当人们表现得不那么善良和正派时,那只是因为他们正在对压力和痛苦做出反应,或者因为安全、爱和自尊等基本的人类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基于这一认知,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并将这一理论系统地展现在他的划时代巨著《动机与人格》中。《动机与人格》出版八年后,马斯洛推出续篇《需要与成长》,对人类成长和发展的最高可能性进行了更深入、开创性的研究。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与《动机与人格》不同,《需要与成长》把关注重点从“匮乏性需要”转向“成长性需要”。 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的人所具有的机能,不同于处于匮乏状态中的人的机能。马斯洛把这种新的研究方向称作“存在心理学”。这也是《需要与成长》的副标题名为“存在心理学探索”的缘故。


如果说《动机与人格》在探讨如何满足人的匮乏性需要,以便能避免疾病;那么《需要与成长》则关注如何满足人的成长性需要,以便能积极促进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与成长》比《动机与人格》更大胆、更深远。


在本书中,马斯洛探讨了《动机与人格》未能深究的内容,也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长性需要、自我实现、高峰体验、存在性认知、存在性价值、选择等。这几个概念紧密联系:由成长性需要驱动的人有可能自我实现,他们有机会经历个人与客观世界同一的高峰体验,正是这种高峰体验使得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更直接,由此个体对于现实的认知更真实,做出的选择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马斯洛在《需要与成长》中关注成长是如何发生的,关注成长如何持续,关注自我实现者(即人类中优秀的选择者)的选择对于普通人(不太会选择)的指导意义,从而引领我们整体人类向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是一次非凡的探索。


马斯洛的著述没有弗洛伊德的阴暗庄严,没有埃里克森的温文尔雅,通篇洋溢着无限的激情。他用暖阳般的笔调和优美的文辞,描述自己对人性的设想与探索,将高深的心理学问题用一种别样的方式表达出来。正因为他对于人性的探索是如此的满怀热情、无所畏惧、毫不顾忌、充满想象力,才让我们在阅读时不时生出敬意,震撼之余深受启发。


倾听自我,相信自我;明智地选择,健康地生活。这是马斯洛给我们启示。


(图片:来自网络)



- 相关推荐 -



点击  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

《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第3版)》

微店限时8折优惠~


更多  好书  推荐给你


《飞越疯人院》导演去世 | 真正的自由永远在路上


书单 | 最好的成长是什么?


孙子兵法: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在牛津大学学习是怎样的体验?


王阳明: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匠心·寻找 | 成吉思汗!让一位世界级人类学家疯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