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向他们致敬!宜都最美退役军人巡礼…

掌上宜都 2021-07-12


曾经军旅牢记使命

如今返乡不忘初心

他们用忠诚和奉献

心系人民和祖国

他们展现了退役军人的

人格魅力和人生风采

弘扬了奋发向上的

社会正能量

值此“八一”建军节92周年之际

我们向宜都最美退役军人致敬



刘大卫

“磁铁支部”书记




向上滑动阅览

刘大卫,1968年生,五眼泉镇弭水桥村人,中共党员,现任五眼泉镇弭水桥村党总支书记。2014年3月,他放下年入百万的企业,转交亲戚打理,回乡挑起村书记重担。四年来,他全身心投入村级建设、治理、发展,将一个经济落后、矛盾突出的后进村建设成为一个民风淳朴、美丽富足的全省旅游名村。他的秘笈就是:一心为民、忠诚干净。

爷爷话种下红色根

“娃儿呀,爷爷就只一个要求:在部队入个党。”1987年,爷爷在他入伍前的叮嘱,成了他三年军旅生活的最强动力,也奠定了他人生最深厚的红色根基。

刘大卫的童年记忆里,弭水桥村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白米饭都吃不了几顿,从小营养不良。入伍时,体重只有90斤,连引体向上都拉不上一个。入伍后,他谨记爷爷教导,每天记下刻苦训练的收获和思想教育的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一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全团标兵,并光荣入党,还被选为全团军事教练员,负责新兵军事训练。

三年后,他满载荣誉光荣退伍,在繁华的广州打拼,从保安干起,逐步做起建筑工程、娱乐行业的生意,多元发展,实现财富快速积累。2004年,小女儿的降生让他放弃沿海生意,回老家宜都组建龙腾矿业有限公司,做起煤炭贸易。

他常说,“是党教育培养了我,我们家四代人就我一个党员,我一定要好好珍惜。” 他不仅停留在嘴上,更落实在一言一行中。 

在外地打拼时,不能参加组织生活,但只要一回宜都,他必定要补交上党费;回到宜都后,社区每次的组织生活他都积极参加。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他多方动员身边生意朋友,积极为灾区慷慨解囊;在他企业工作的职工,只要家中有困难,他都热心帮助。在从事煤炭贸易的10年间,他以质定价,公平买卖,没有收到一起客户投诉,被湖北省授予“诚实守信先进单位”。

2014年,小有成就的他收到家乡村民热情呼唤。镇党委在考察总支书记人选时,党员们纷纷建议:“把刘大卫请回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说服妻子,毅然交出公司管理权,脱产回乡。全村党员、全体村民以“全票”表达对他的信任和期盼。

“三把火”烧出凝聚力

常年在外,对村里的情况只是耳闻,走马上任的一刻,他才知道艰辛。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收入,却还欠着13.7万外债;村委会年久失修,6间破房子、1台旧电脑、十几把烂椅子,一到下雨房顶就漏,电脑得跟着不断挪地儿;村里很多支路与主公路被河流“隔断”,没有一座桥,村民外出不脱掉鞋子趟水过河,就要多绕几里路;更为严重的,是发展没门路、干部没信心、群众怨言多,干群关系恶化,甚至发生群众把村委会牌子扛到镇里的奇事,村民称“反正村委会是个摆设,干脆把牌子还给镇里。”

怎么办?一番思索,刘大卫定下“四招”:抓干部、搞公开、大走访、办实事。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两委班子会上,他朗声提出“半小时工作法”,要求村干部对于群众反应的问题,必须半小时内赶到现场,现场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解决的,说明情况。面对干部的疑惑,他进一步阐释,“群众打电话是对干部的期望和信任,半个小时是群众心里能接受的最大限度,最多一个小时,群众就会由期望变成埋怨。”他的解读引起村干部共鸣,干部作风立时转变。

“聂河一条街的馆子都是他们几个人吃了地。”针对群众对反映强烈的招待费问题,他定下铁规:所有村干部不得吃公家一餐饭,村级财务中不得有一分钱招待费,干部工作用餐一律AA制,村级财务收支情况每月定时向全体村民公开。

找准村民最急迫、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是打开局面的重点。他精心设计表格,错开村民白天劳作时间,带上村干部家家到、户户落,上门问需问计。半年间,他几乎每天都是深夜12点才回家,方便面吃了十几箱。“民风不正、交通不便、发展落后”成为村民反映最突出的问题。

症结找到了,关键就靠干。道路坑洼不平,他自掏腰包,拖来碎石,干部全员上阵修补;三组聂家榜这里几户村民外出劳作没有一座桥,他从朋友处募捐4.6万元,在拖溪河上架起了第一座桥,被村民取名“连心桥”;饮水不安全,他请来市供水公司现场办公,多方争取合力,解决685户安全用水,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沿河垃圾乱倒严重,他组织全村党员干部轮流排班,义务捡拾垃圾一年……

干部的举动,引来群众背后议论:“他们是在搞真家伙咧。”议论随即变成参与,自发加入其中的群众越来越多,非议越来越少,民风越来越正,凝聚力越来越强。

大发展带来大改观

村级要发展,没有产业可不行。刘大卫正在苦苦思索之际,一位村民的报料引起了他的注意。

“刘书记,刚才三川绿化的老板来我们这里考察种苗木,只晃了一下就走哒。”打听到来者去向,刘大卫直奔过去,当场谈妥。回来,他连夜召开村民大会,征求意见。“一分钱苗子费不出,种在茶叶行子里又不占地,栽活一棵每年就能得5元,村里还可得1.2元,哪里有这好的事?”面对村民质疑,刘大卫早已成竹在胸,他当众表态:“若是山川公司不给大家补偿,我补!”村民将信将疑,2014年,村民共栽下紫薇苗13万多棵,当年就获得补偿70多万,村集体获得收入15万。看到栽树的村民数钞票,一部分没种的后悔起来,“刘书记,再有好事,一定要叫上我。”

“听说丑溪上面蛮好玩。”几个村民的议论,回想小时候母亲的一次说起,引起了刘大卫的好奇。他说动三川绿化老总,一起上山踏勘。满山的青苔、荆棘,根本没有路,但这并没有拦住他的脚步。一天下来,一身衣服已被划成条条,但一路美景却迅速在“朋友圈”刷爆,市户外协会的队员来了一波又一波,直至引来时任市委书记庄光明。庄光明当场感慨:“这个地方,值得开发。”看到市委书记的支持,三川绿化当即决定出资开发。协议确定:2014年10月动工,2015年6月开业。政府负责进景点道路及设施,公司负责景点开发。

进景区的主干道,涉及100多户60多亩地,8个月时间完成,刘大卫心中没有底。通知村民九点开会,没想到八点人就到齐,还没等他开口,村民王仁海就大声说,“刘书记,你说怎么搞就怎么搞,补偿款我不要,一万个支持!”其他人都点头赞成。大难题轻松解决,不到一周完成征地,市政府2000万元投资迅速启动。从动议到营业仅用8个月时间,创下旅游景点开发的传奇。

景点的开业不仅让拥有山林资源的村民坐拥收益,而且带来旅游经济的蹿升。2017年,三峡九凤谷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年旅游人数突破20万人次,带动全村农家乐开办达31家,吸纳250多人就业,各种农副产品不仅走上餐桌,而且带出大山,仅此一项就给村民带来人均4000元的年纯收入增长,村集体凭门票收益分成一年就达50万元。

在他的带领下,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186元,较2013年增长86.8%,村集体收入达81万元。四年间,不仅村委会全新修建,还在丑溪河上架桥7座,修建村级路30余公里、晴雨路20余公里,增设变电站4座,村集体连续两年在镇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村党总支连续三年被评为五星级党组织,并先后荣获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宜昌市文明村等荣誉。他本人被表彰为“宜昌市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三年被宜都市委表彰为“五强书记”。

但刘大卫不止于此,他紧盯旅游经济要做大文章。目前,外地客商投资500万元的火龙果采摘园、投资500万元的葡萄采摘园已完成土地流转,正在建设;联合三个村在景区门前异地扶贫安置区旁投资兴建丑溪民俗体验馆,并将村民生产工具用房改建成门面房,让贫困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1000亩标准茶叶采摘园、500亩精品柑橘采摘园列入规划。未来,他将目标锁定: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实现村民医保村委代缴,推动乡村振兴,争创全国文明村。


彭定华

退伍老兵的家国情




向上滑动阅览

在部队,他为国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在警营,他心系人民、服务人民,任劳任怨。44年来,他经历了14次工作调动,却始终不忘保家卫国、护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他是宜都市退休民警、退伍军人彭定华。

1964年12月19日,年满17岁的彭定华参军入伍,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在军营,他一干就是21年。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团保卫干事、保卫股长、师保卫科长等职,把青春奉献给部队,彭定华无怨无悔。

在部队从事农业生产中,他为国家种水稻,不畏天寒地冻,在风雨交加中仍然坚持在田间地头劳作,栽秧割稻。

在内蒙古驻扎时,根据国防需要,修建隧洞、战壕,他与战友们不分昼夜,从事施工安全工作。

在担任保卫股长、科长期间,先后破获重大案件和一般案件数上百起,由于依法办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都一一依法查处,每年几乎无积案。所办理的重大案件卷宗案例在北京军区所属部队保卫部门进行学习推广。

彭定华觉得,1966年12月,北京军区在该团抽调100名指战员执行特殊任务,圆满完成任务之后,受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是他一生最大的荣耀和幸福。从军21年,彭定华7次获得师团营连通报嘉奖,这是他军旅生活交出的最美答卷。

1985年3月,彭定华从部队转业,回到宜都,被分配到宜都市公安局,先后在国家安全、国保、纪检监察、政治处等岗位任职。

“虽然工作变动了,工作方法也变了,但保家卫国、护国为民的性质没有变。”彭定华始终告诉自己,退伍不能褪色,军人的情怀绝不能“打折”。在工作岗位上,他始终践行军人的使命和担当,不怕苦、不怕累做好本职工作。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彭定华带领老民警,骑着自行车深入到宜都市18个乡镇、29个村、42个组,核实和掌握了所有的历史底数和现实情况。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情况,彭定华“沉”在警区,走东门、串西户,最终编写出3本不同类型的资料,成为新民警的永久性参考资料。

从警23年,彭定华先后21次被授予“先进工作者”“模范共产党员”和“先进政法干警”、“严打”战役先进个人、省隐蔽战线先进个人、省国家安全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他说那是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人民赤胆忠诚的见证”。

2014年6月,彭定华从公安局工作岗位上退休。退休后在市公安局担任退休党支部书记。退休以后仍不忘加强学习,坚持剪报和写作,为退休老干部服务,加强对退休老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支部主题党日+”等活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担当尽责。

一次参军,一生光荣。“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祖国没有忘记我,为我悬挂‘光荣之家’光荣牌。我们要以国家为退役军人悬挂‘光荣之家’光荣牌为契机,继续拼搏奋斗,报效祖国。要发扬军队的光荣传统,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多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余热。”彭定华深情地说。


章士伏

默默奉献的老兵




向上滑动阅览

章士伏,现年72岁,中共党员,宜都市聂家河镇邓家桥村八组人。在晚辈们眼里,他是一位温和慈祥的长者;在朋友们眼里,他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伙计;在乡亲们眼里,他是一个勤劳肯干的老实人。2018年,章士伏被评为聂家河镇“优秀退伍军人”,在参加聂家河镇庆“八一”活动时,章士伏出示了一个泛黄的“越南总理授予参加抗美援越的徽章”,直到这时人们才知道,这个神采奕奕的老头曾在战斗中九死一生,是一个有着卓著功勋的战斗英雄。

战场上不畏牺牲,勇往直前

1968年1月参军的章士伏,属铁道兵13师63团,在桂林陆军军官学院参军训练,三个月后就上了“抗美援越”的战场,在越南参战1年后回北京,直至1975年5月退伍返乡。

虽然抗美援越战争已过去多年,但章士伏仍记忆犹新。据他本人回忆:当时他们一同参军去越南的战友有几千人,在桂林训练时就他们就作好了牺牲的准备,并给家人写好了“遗书”。但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团结,在战场上受伤的、战死的战友抢都要抢回来。出发时每个人所有的现金等物品全部上交,连一张纸条都不能有,当时章士伏心里只想着:只有往前冲,才能赢得抗战胜利。

在越南战场上,我军取得了抗战胜利,章士伏同志因表现忠勇获得了营嘉奖、连嘉奖等荣誉,还获得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范文同亲自授予的徽章。

我们再提起这枚徽章时,章士伏含着泪说:“当时和我一起上战场的战友,有很多人都牺牲了,我们当时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和那些逝去的烈士相比,我没有什么能炫耀的,能活着回来已经很知足了。”

退伍后不改本色,英勇正义

1975年退伍返乡的他,告诫自已不能给部队抹黑,永葆军人本色,退伍不褪色。70年代正处于集体经济时期,那时章士伏刚退伍不久,军人的正义感让他一直痛恶违法犯罪行为。一次偶然他现场抓获偷窃集体牲猪嫌疑人付开贵,并帮助村民将其押送至市公安局。

2010年夏天,宜都市籍一男子冒充民政工作人员,到八组村民杨某家中宣传民政政策,诈骗说只需缴纳80元到期后就可以返还2万元,骗子当场被识破后迅速逃窜。当时63岁的章士伏在家中听到有人在喊抓骗子,立即到门外准备帮忙,正发现骗子往他家旁边的竹林里逃窜,章士伏一头钻进竹林将骗子抓获后押送至村委会,后报聂家河派出所被公安干警带走。

2012年的一天,邻居高尚柏的女婿与女儿闹矛盾,发生冲突,女婿持杀猪刀准备对高尚柏夫妻行凶,情况十分危急。章士伏听说后立即赶到现场,果断将其女婿抱住并将刀具夺走,阻止悲剧发生。

这一桩桩事迹,村民们谈及都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说起章士伏老人更是敬佩有加,夸他是“咱邓家桥的活雷锋”。

生活中宁静淡泊,朴实温馨

如今,老两口和老父亲共同在农村居住,虽然妻子是肢体二级残疾,但两老的心态一直很好,很知足。老父亲在他的照顾下身体硬朗,时常到附近集镇散散步。妻子因病残疾十年来,全靠章士伏的悉心照料。为方便照顾妻子的饮食起居,章士伏平常不怎么出门,为了生计他就在家附近打点临工。闲暇之余,他也会推着妻子在屋外晒晒太阳,帮妻子按摩,有时看她有些孤单,会叫上邻居好友去他家去打打牌,拉拉家常。除了照顾妻子外,还要做家务,照料责任田。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时常坐在轮椅上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今两个女儿业已成年,在外务工,逢年过节的都会回家团聚,一家人过的非常和睦。

一身入行伍,一生融军魂。部队对他的培养,让他成长成一个坚强刚毅、满腔热忱的铁血汉子,党和国家对他的帮助,让他成为一个懂得知足、懂得回报社会的邻里“雷锋”。他始终不忘自己曾经的军人身份,始终弘扬革命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退伍后,以心系家乡的情怀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山水聂河之间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何德森

默默无私奉献 无声传递深情




向上滑动阅览

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位于山青水秀的渔洋河畔,与五峰、长阳两县接壤。在这个土家小乡寨里,村民们传颂着一位共产党员为民打垱修路、帮扶孤寡老人的感人故事。他就是宜都市税务局退休干部何德森同志。

沿着先烈的足迹

何德森出生在海拔千米梁山脚下,1965年应征入伍,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了援越抗美战争,在部队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曾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1979年转业还乡,走上税务工作岗位,曾任潘湾乡税务所所长。潘家湾乡将军山村有个天坑叫“雷打坑”,1949年8月,四名解放军战士在这里壮烈牺牲。老何有过15年的军旅生活,亲历过残酷的战争,多年来,每当他路过“雷打坑”烈士塔,都忘不了去看看,缅怀为解放这块热土而献出年轻生命四位无名烈士。站在高高的烈士墓前,老何常追思先烈们在那战火纷飞年月里,为解放全中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壮举,一次次向先烈们暗暗发誓:一定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同这里的民众一道把这块用生命热血换来的土地耕耘好、建设好。

建设美好的家园

1988年,他带着爱人和三个孩子举家搬迁到潘家湾乡潘家湾村落户。提起税务所的何所长,乡亲们都赞不绝口,说老何是个热心快肠的踏实人,无论哪家建房、婚丧喜事、还是农田抢种抢收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公益事业他更是身先士卒,村里修村级公路,规定农业户口的村民每人3个义务工,老何本不属农业户口之列,但他每天坚持和村民们一道在工地上劳动。他屋后山上有九户村民的农田,原先村民们运肥、收获农作物上下山,都是踏着一条水沟走。老何退休回家后,看见村民们上下山行走不便,主动肩负起修路的任务。他搬来一块块石头砌坎,挑来一担担麻沙土铺路,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修起了一条两尺多宽近半里路长的便民路。近几年,山区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农田荒芜。前年,老何发现山上有两块地几年无人耕种,杂草丛深,水土流失严重。他找到两户土地承包人,分别签订了代管协议,从此,老何没日没夜的开始经营这二亩六分地。为了不让土壤再度流失,他顶酷暑战严寒,搬来石头砌垒起上百米的堡坎,最大的缺口处打垱砌坎近3米高、5米多长,使这片荒芜的农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种上了茶树和农作物。 

践行优良的传统

老何帮扶孤寡老人的事迹,也得从1989年说起。那时,老何经常和税务所的同志们一道下乡收税,走累了、口渴了,就找个农户歇脚喝口水,在将军山村一个小山坳路边,有一个单家独户的人家,他了解到户主是一对孤寡老人,老爷爷名叫史直朗,老婆婆叫史直秀。五六十年代,两佬曾先后两次收养过一儿一女,但成人后都离他们而去。看见老人的家庭状况,老何对两位孤独的老人产生了同情心。从那时起,老何就长年利用节假日、休息日帮助他们抢种抢收农作物,买送肥料,上山砍柴,笨重的体力活老何都抢着干,这一干就是20年。最难忘的是1988年夏天,这里遇上大旱,人畜用水最近也得到5里开外的地方去挑,那年史直朗老人已68岁,正值两位老人为水犯愁时,老何从7里之外给他们送去了第一担救命水,令两位老人热泪盈眶。1998年,为了解决两位老人的吃用水问题,老何从城里买来200多米橡胶管,从山坡上水池里把水引到老人家,从此两位老人用上了自来水。1999年,年过古稀的史直朗老人,两次生病住院,老何都是日夜守侯在病床旁端茶递水。2000年冬月,史直朗老人离世,当年老何因一次车祸小腿骨折还未痊愈,但他咬着牙关一巅一跛连夜赶到现场,主持操办了老人的安葬事宜。老伴走了,留下史直秀老人孤独生活,老何更放心不下。他多次带着妻子去给老人做思想工作,得到老人同意后,2001年12月的一天,老何和妻子帮老人收拾好被子行李,把她送进了乡福利院。看见老人有了一个好的归宿,老何终于松了一口气。2004年史婆婆感觉眼睛越来越模糊,需做白内障手术,老何用摩托车把史婆婆和妻子托到市中医院,给老人做了手术,他的妻子在医院陪护了3天。史婆婆回到家,逢人就讲在县城见到的新鲜事,当别人问起她的生活情况时,史婆婆只是一个劲的说:“我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遇上何所长这么好的人,我真是对不起他,对不起他一家人,不是他们照顾我,我早就不在人世了。我从内心感谢共产党,感谢党培养出何所长这样的好干部,感谢他们全家人对我的多年帮助和照顾”。

老何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也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只是默默无闻的在履行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义务,用真情和行动把党的温暖转递给老百姓,迎得了乡民们的赞颂和信赖。孤寡老人史直朗生前,将自己一辈子积蓄下来的几千元钱都交给了何德森,两佬的后事也托付给他。史直朗老人走了,走得是那样放心,2013年,史直秀老人也走了,走得那样安详,但这段人间真情没有人听了不为之感容。

2011年,何德森同志被表彰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14年11月,何德森被宜昌市委宣传部等5部委表彰为首届“宜昌最美家庭”。如今,老何同志的年岁越来越大,但他为民打垱补路、帮扶孤寡老人并未划上句号,他在生活的乡寨里依然是个热心人。他表示:在有生之年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许娄金

“秀才兵”的新使命




向上滑动阅览

许娄金,男,1982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2003年,作为湖北师范大学一名大三学生的许娄金,满怀一腔热血和对军营的向往,携笔从戎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二炮兵(现火箭军)某部服役,部队服役期间曾获得“优秀士兵”荣誉称号,2005年退役。

退役修完学业后,在枝江市一中学任教,后考入西南民族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进行研究生学习,硕士毕业后,在成都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作,2014年,许娄金回到家乡,进入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公司技术科的一名技术员,从事药品工艺研究工作。工作中,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自学了《制剂工艺放大》、《工业药剂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喷雾干燥》、《喷雾干燥常见问题解答》等专著,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并乐于与同事分享,促进技术研发团队水平的整体提高。

为了改变我国医药产业的落后局面,提升我国制药水平,最近几年,一场声势浩大的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在全国医药企业广泛开展。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市医药企业的龙头,一些品种也亟需二次开发进行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作为该公司技术科的一名技术员,他先后承担了福多司坦片(200mg)、替米沙坦片(40mg/80mg)两个品种、三个规格的研发任务。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是同一品种多个企业的同台竞技,最终体现的是产品质量,拼的是企业的研发实力,时间紧,任务重,谁先胜出将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在福多司坦片的研发过程中,他对处方工艺进行调整后很快便完成了放大及注册批的生产。但由于公司生产调整,原料药生产地址发生变更,要进行申报就要重新生产注册批,同时要解决批量调整,制剂溶出速率有所变化,原料药工艺调整后批间差异大等新问题。他大胆创新工艺流程,并对制粒参数进行相应调整,进行两次放大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面三个批次注册批样品也顺利地得到了生产,生产的临床样品也顺利通过了人体生物等效性实验。目前该品种申报资料向国家药审中心递交后,已完成了国家药监局的现场核查及补充研究工作,等待国家药审中心审查后批准。

另一个项目替米沙坦片需采用特殊制剂工艺,项目开展之初,由于公司没有喷雾干燥设备及使用经验。许娄金多次到国内相关设备制造厂家进行考察调研,2017年7月底喷雾干燥设备到位之后,他承担了喷雾干燥设备的调试任务。对于设备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一方面通过实验证明问题是由设备导致的,然后与设备厂方技术人员反复沟通对设备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查找喷雾干燥技术的相关资料,利用参加食品药品行业喷雾干燥技术交流会的机会向与会专家进行现场咨询,多渠道寻求问题的解决思路。功夫不负有心人,设备经过改造、调试和反复实验,运行初期出现的如干粉中出现黑点、雾化盘粘粉掉渣、闭式循环泄露等问题都逐一被解决。喷雾干燥生产周期长,一次放大生产要连续20几个小时,加上车间初期对该设备了解的人比较少,每次生产他都是自己亲自上阵,有时候半夜设备出现问题,还要想办法进行解决。喷雾干燥设备投入使用的头几个月,他绝大部分时间在喷雾干燥车间进行调试或生产,由于家在外地,周末有时要加班,有时候一连几周都没有回家。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替米沙坦片的注册批也顺利完成,生产的临床样品也通过了人体生物等效性实验,该品种申报资料也已向国家药审中心递交。

离开军营十多年,许娄金一直以一名退伍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时刻记得:“当兵数年,使命一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脱下军装,服务地方”,“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脱志”,在东阳光这片热土上,继续保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军人作风,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良的工作成绩,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付出汗水的同时,他在东阳光也收获了诸多荣誉。在东阳光四次获选“每月之星”;2017年被评为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优秀党员;作为项目组长,我负责的福多司坦片处方优化、标准提升及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项目荣获2018年度东阳光集团科技进步四等奖。


周心山

三件“法宝”




向上滑动阅览

周心山,男,48岁、中共党员。1990年12月入伍贵州省赤水市武警中队,1993年12月退伍,1994年3月在原宜都市油脂公司工作,1999年12月下岗,2000年1月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2004年1月入职胜利社区担任劳动保障信息员,2008年10月至今为胜利社区“两委”班子,先后任职胜利社区治保调解委员、胜利社区法务网格工作站副站长、胜利社区民兵连连长、胜利社区党委副书记等职务,现为胜利社区党委副书记。

从部队退伍回来,周心山回到家乡宜都,从宜都市油脂公司一个小保安做起,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被单位推荐到华中理工大学进行教育培训后,安排到生技科和供销科重点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工作中尽职尽责,先后多次被上级主管部门市粮食局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然而在改革的大潮中,他也成为了千百万下岗工人中的一员。面对失业,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重振精气神,以一个军人的魄力和担当,选择了从事个体经营自谋职业。经营期间,他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生意红红火火。

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由于社区需要一批民情员从事再就业的劳动保障登记工作,因条件适合被社区聘为劳动保障信息员,成为了一名“为民服务”的编外社区工作人员。他扎根社区基层,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始终以坚定的党性和高度的自觉性进行忘我的工作,在社区治理、维护安全稳定方面发挥特长和军人的作风,雷厉风行,敢作敢为,在各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再次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居民的信赖,在2010年当选为社区居委会委员。

工作中他有三件法宝:“一张笑脸”、“一席温馨话”、“一片情”。碰到特殊人群和重点对象,他总是同他们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家庭和思想状况,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主动融入社会。

在十余年来担任治保主任期间,他把重视居民意见放在首位。他做到手勤、口勤、腿勤,经常深入了解居民、走访居民群众,听取居民意见一线掌握民情。通过了解、分析、预测,从思想上、工作上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在网格化社会治理中,他更是借住新生队伍力量,通过亲自传帮带,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工作机制,坚持每天召开晨会,对社区安全工作、矛盾纠纷等掌握情况和动态,急时有效进行妥善化解,始终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他任治调主任期间每年来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0余起,避免了矛盾纠纷激化,无一例非访事件,为社区稳定和谐作出了贡献。同时他运用知晓的公共资源和个人人际关系主动和社区内各个组织、单位加强联系沟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联动机制,有效提高了社区治安防控能力。

对于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低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将之列入重点法律援助对象,及时地上门为他们提供义务的法律帮助。对刑释解教、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心谈心,加快他们的思想改造。对有就业愿望的人员进行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

2014年,在调解矛盾纠纷时,他与服务对象在沟通中,知晓了对方也是一名退役军人,而且对方在文艺方面也很有特长,久而久之的拉家常聊天,一步一步的让对方走出了阴影,放宽了心胸。通过他的介绍和帮助,对方现在组建了一支文化宣传队,并赴全国各地参加表演和交流,获得了多项荣誉,从精神上收获了愉悦和满足。

从一名退役军人到社区党委副书记,职位虽小,但是他不等不靠、自立更生,常怀感恩之心,勤勤恳恳,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以“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以“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以新时期先进共产党员的具体要求鞭策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彰显了一名退役军人的本色。他先后获得了宜昌百佳法务网格员、宜都市优秀人民调解员、宜都市优秀民兵干部、民兵预备役先进个人、宜都市优秀安全网格信息员、宜都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管永强

“醉美”茶乡“当家人”




向上滑动阅览

报国归来报家乡

2009年元月,管永强从广州军区42集团军163师487团79分队退役回到家乡,服役期间其所在部队前身是英雄辈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简称“红一团”。21岁的小伙子,怀着报效家乡的满腔热情,开始担任村后备干部、总支委员。2014年4月被乡党委任命为吕家坳村党总支书记,同年10月,村“两委”换届,年仅28岁的他当选为第九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为宜都市最年轻的村书记。

集思广益精规划

基于吕家坳村交通、区位不优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现实,为了打破发展瓶颈,建设家乡,他深知任重而道远,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必须要先谋而后动,通过在全村内开展大走访,多方征求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实事求是的针对村情,做出了五年小变样,十年大变样的长期规划。

齐心协力绘蓝图

利用村内4650亩高山连片茶园、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天然石林,百年老屋,贺龙革命时期的典故,发展生态旅游。2016年借助增加会车道的契机,把通村主干公路,全长7公里的段栗线从3.5米扩宽至7米,打通了发展的快车道。2017年底,段栗线完成全线黑化,沿线百姓61户的无私支持下,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发展的路宽了,老百姓的心也宽了。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八仙过海争取项目和资金,为了提高村民对生态游的认知度,组织党员代表多次走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2018年,村生态旅游收入突破100万元。

特色产业促振兴

通过连续举办“茶乡女儿会”,“醉美吕家坳”的名气响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多了.吕家坳村茶山环绕,风景优美。老屋、奇石、山野、茶园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过去的吕家坳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几年在生态、茶园和特色上做文章,高标准改造观光茶园,对村中心集镇实施绿化美化、改造富有土家特色的生态民居,完善旅游要素功能,打造土家民俗文化游、家庭农场生态游、炒茶制茶体验游,悠闲养生快意游。通过建设和宣传,让越来越多的游客认识了这里,选择在假日期间远离城市的喧嚣,避开景区的拥堵,到这里亲近自然,放松心情,亲手采茶制茶,体验劳动的乐趣,品尝柴火农家饭,度过悠闲美好的假日时光。

军人作风扬传统

家乡父老看着这个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磨砺成了能托付信任的汉子,曾有人心疼的问他,作为村里的当家人你累不,他说“军人嘛,铁打的”。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展的路还很长,退伍不褪色,肩上的担子重了才能有压力,才更能激发动力,才能坚定不移的朝着一个目标扎实前行。2017年管永强被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个人,2018年、2019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宜都市“五强书记”。


黄华

麻辣人生




向上滑动阅览

黄华,44岁,中共党员,王家畈镇小河村人,1995年,怀着青春的梦想和对军营的无限渴望,参军入伍来到祖国的南疆边陲广西,成为一名光荣的戍边战士。在部队期间,凭着农村人的吃苦耐劳,多次立功受奖,曾荣获“三等功”一次、“优秀士兵”两次,各类嘉奖无数。13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他坚韧的品质和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性格。

2016年,怀着对家乡的赤子之情,他把目光和心思投在了小河村几千亩荒山秃岭、不毛之地上,并相约几名志同道合的合伙人自费去四川眉山地区藤椒原产地成片种植区实地考察,详细了解藤椒的种植、生产、销售情况,并邀请农业专家到小河村实地考察,结合本地的气候、土壤、地势等相关条件,大家一致认为适合引种藤椒进行规模化种植,说干就干,马上就成立了麻滋味藤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年就规划盘整土地,引种定植了400多亩,建立了苗圃培植基地,一帮人立志要在家乡的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出来。

从麻滋味藤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开始,始终在产业发展项目实施中优先聘用当地贫困户,使他们不仅获得流转土地租金,还能通过在家门口打工获得每年8000-10000元务工收入。通过这种“借鸡孵蛋”实施产业扶贫,让村民搭上增收致富的快车,全年共用工300人次,务工收入达30多万元。目前,合作社已邀请小河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地参观、考察学习,参与种植、施药、锄草等日常管理,并赠送苗木和资料,鼓励他们利用闲置山地,发展藤椒,和他们一起创业。通过建设标准示范种植园打消农民疑虑,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真正实现合作社+农户+基地三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吸收周边农户以土地劳务入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借助家乡这几千亩荒山野岭,做产业脱贫的农业带头人。

2017年,黄华代表麻滋味藤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参加了由宜昌市农业局组织的首届休闲农业培训班,并荣获“优秀学员”称号。通过培训班的学习、交流和外出考察,他清醒的认识到,农业发展的天地很广,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他表示,将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带领团队勇往直前,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做出一点应有的贡献。


白万寿

忠诚担当司法人




向上滑动阅览

一日从军,军魂入骨。尽管已经退伍35年,但陆城司法所所长白万寿依然很“军人”:忠诚有担当!

小事,他从不嫌烦

现年55岁的白万寿是土生土长的宜都人。1984年从部队退伍后通过招考进入乡镇工作,1997年服从组织安排成为了一名基层司法行政人。

“刚接触这行时调解最多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谁家的树把谁家的地遮住了,这家夫妻吵架了,那家又和邻居闹矛盾了.....但如果处理不及时小事也会酿成大矛盾,甚至走向恶化。”在白万寿的记忆里,他的调解生涯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琐碎但充满了生活气息。

早些年,有位独居婆婆找到白万寿,向他反映同村张某家的几棵树将她家的地遮了个严严实实,影响到了庄稼的生长,村里调解了多次但没个结果。这件看似不起眼的邻里纠纷,却让白万寿跑前忙后忙活了好一阵。了解情况后,白万寿第一次上门找张某,也许是见他年纪轻轻,张某不但不听劝还黑着脸把他“请”了出来。第二次,白万寿又吃了闭门羹。抱着一颗永不放弃的心,白万寿叫上张某的亲戚再一次上门做工作,第三次、第四次......,最终张某勉强同意对树枝进行修剪,但婆婆必须支付“人工费”。见张某有所退步,白万寿二话不说立即找村民借来工具当场对树枝进行了修剪,成功了解了这起纠纷。

“碰上这种事,就要有锲而不舍、舍我其谁的精神。既然干了这份工作,就要做好。一次不行就多去几次,要有耐心,要跑得勤。”白万寿感叹道,在调解中,这种小事、杂事数不胜数。

这些年,很多类似的事,就在白万寿无数次的往返中得到化解,对他而言,事无巨细、件件上心。连续多年来,他工作的辖区从未发生过一起因调解不及时或者处置不力而引发民转刑案件的。

大事,他从容不迫

陆城是宜都的经济中心,企业、建筑工地多,各类安全纠纷时有发生。

2018年10月11日,陆城某建筑工地上,一名恩施籍务工人员在作业时不慎坠楼当场死亡。死者妻子腿部残疾无劳动能力,女儿年仅五岁,全家仅靠他打临工维持生计。遭此无妄之灾,前来处理死者身后事宜的几位亲属情绪异常激动,开口就要140万的赔偿,少一分都不行,完全不听工地老板劝说,因此赔偿事宜一连谈了好几天仍无进展。受陆城街道办事处的指派,白万寿“临危受命”,立即介入调解。

死者是外地人,家属对他的态度是本地人肯定会偏袒本地人,谁信他!此时,白万寿面临的是一场“大战役”,不仅是对他专业知识的考验,更是公正和良心的考验。

从死者侄儿的态度中,多年的调解经验告诉白万寿,死者家属受到了“闹得凶就赔得多”的定式思维的影响,若不打破定式思维,调解将无法继续。一方面,他向双方声明依法依规的调解原则、公平公正的调解宗旨,说明赔偿要有依据,不能漫天要价,劝说家属要通过正当手段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邀请市人社局领导到现场对《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及赔偿计算标准进行讲解,让双方明确依法计算的赔偿金额,降低家属期望值,引导家属合理索赔。或许是被这位振振有词的调解员所说服,或许是被法律的威严所震慑,死者家属最终表示接受调解,依法索赔。随后,考虑到死者家庭情况特殊,白万寿又主动与工地老板交谈,为死者家属争取到了3万元困难补助金。

“纠纷越复杂,就越要冷静、公正。”白万寿深有感触地说,公平、公正是最大的力量,唯有怀着一颗坦诚的心去处理纠纷,才能得到双方的理解,化解矛盾。从业22年,经白万寿之手调解的疑难纠纷大大小小有400多件,没有一件因当事人不服而反悔的!

为他人,他不辞辛苦

 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走出阴影,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是社区矫正工作者的使命。“干我们这一行,能帮一个是一个!”面对社区矫正工作,白万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外地人刘某出生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租住在陆城,因暴力阻扰执法犯妨碍公务罪依法接受社区矫正。入矫初期,刘某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对社区矫正存在抗拒心理。通过观察,白万寿发现刘某思想压力重,内心极度自卑。“要想让他安心矫正,首先要走进他的内心,取得他的信任。”20多年的工作历练给了白万寿一份敏锐的触觉和宝贵的经验。以后每次见面,白万寿都会主动与刘某握手以示尊重,对他嘘寒问暖以示关心,对他进行开导帮他调整心态。得知他们夫妻无收入来源无存款还有两个小孩要养,主动帮他们介绍工作,又主动向司法局帮刘某争取困难补助金,解决燃眉之急。也许是从白万寿那里感受到了尊重,也许是被白万寿不辞辛苦地忙前忙后所感动,渐渐地,刘某发生了变化,整个人说话清脆有底气,人也变得阳光了。如今,刘某已解矫,重新开了豆腐加工店,一家人过着平静而美好的生活。空闲时,还会来司法所坐坐,因为在他心底永远怀揣着对白万寿的那份感激之情。

陆城司法所的社区服刑人员常年保持在35人左右,高峰期能达到70人,但年近退休的白万寿却能够熟练说出每一位在册社区服刑人员的工作生活和家庭情况,他的身影跑遍了陆城的19个村居,每个月要进行数十次的家访和谈话......

陆城司法所承担着全市近三分之一的社区矫正任务,从社区矫正试点到现在累计了解矫了近300名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间无一人脱管漏管,解矫后也无一人重新犯罪。在他的帮助下,近300人重新走上正途,300个家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初心不忘,本色不改。多少坎坷,他从容走过;多少艰辛,他谈笑自如;多少诱惑,他视如“铁石”。22年坚守,白万寿用军人的忠诚与担当在基层司法一线谱写了一曲曲安定和谐之歌!


陈东

不忘初心励斗志

牢记使命谱新篇




向上滑动阅览

陈东,湖北兴山人,1985年10月入伍,198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12月退伍。他在部队只是一名普通的团部文书,但他不断加强革命理论学习和政治修养锻炼,多次参与部队重大军事和政治活动调研,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鉴别力,发现和挖掘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撰写的调研文章、通讯报道多次获军区优等奖,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四次获师团嘉奖。退伍后,他退伍不褪色,始终保持特有的能征善战军人作风,把工作岗位当战场,不忘初心,忠诚履职,恪尽职守,多次受到省市相关部门表彰。

用爱岗敬业谱写忠诚

他退伍后,在民政部门工作了27年,工作岗位先后发生7次变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善始善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根据工作需求,及时调整工作状态和奋斗目标,认真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刻苦钻研业务技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胜任岗位要求。在民政工作期间,他始终把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件小事当作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悉心研究惠民政策,探索性开展工作,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针对农村福利院和社会救助等工作难点,开展的“时段工作法”“农村福利院‘三三’工作机制”“贫困群众‘洁净生活’救助制度”等十多项工作,被省民政厅誉为创新工作在全省予以推广,农村低保、应急救助等单项工作在全国民政业务工作会上交流发言,主持编写拍摄的《社会福利机构建设与管理》被民政部收录为教材在全国运用。2017年8月,组织安排他到教育系统任市纪委派驻纪检组长,已年过半百的他没有丝毫怨言,满腔热血地积极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坚持惩处与教育并重,运用纪律震慑和情理感化,充分发挥党规党纪教育功能,传递越往后执纪越严信号,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用不畏艰难谱写担当

都知道教育系统是一个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老师们水平高能力强,但也有人思想活跃,喜欢较真较劲,不好管理。他上任之初,正值10多名校级干部因办公用房超标受到纪律处分,很多包括不是当事人的老师对此意见很大,认为校长们一门心思抓教学,从来没贪图过空间宽敞、装修豪华的办公环境,而且办公室是多年前就建了的,现在因超标处分他们是矫枉过正,还有人向上级写了投诉信。面对众多的议论和错综复杂的关系,他没有退缩,更没有稳中求全,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帮助大家及时打开“心结”,他认真查阅全市历年来整治办公用房的活动方案和案例通报,从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意义,到全市治理办公室超标的要求,以及教育系统自查整改不到位的性质和其他单位办公室超标被查的典型案例,教育大家深刻反思,认识问题的本质,引导大家从中吸取教训,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生动的小案例讲述了深刻的大道理,不仅及时帮助大家化解了埋葬在心里很久的思想“疙瘩”,还帮助大家从内心弄明白了查处违纪问题立的是规矩,在干部心中树的是戒尺,纪律规矩就是“红线”、“高压线”,碰不得。

用既铁又贴谱写干净

在很多人眼里,纪检干部就是一个铁面无情的“黑脸包公”,没有人情味,不好说话。他在铁面执纪的同时,坚守“惩”只是手段,“治”才是目的,着眼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重点强化纪律教育,增强大家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情理交融温暖干部,既做法纪的“执剑人”,又做干部的“贴心人”。两年时间查处违纪违法案件10多起,追责问责30多人次,廉政谈话200多人次,党规党纪专题讲座20多场次。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补课一直是教育系统廉政风险重点,虽然这些年得以遏制,但不少教师口服心不服,仍有惯性思维、观望心理。针对这一情况,他多次利用上党课、座谈等机会,与老师们推心置腹算好两笔帐。一算政治帐。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过去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可现在由于个别教师不自律不自重,人民群众满意度下滑,整体形象严重受损,这个损伤是无形而巨大且是无法轻易挽回的。二算得失帐。有偿家教违背教育规律,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上级三令五申严禁教师有偿补课,如因此违规受处分,个人不光彩,还会影响单位荣誉,甚至影响同事的待遇,得不偿失。真诚的告诫不仅没有引起老师们的反感,反而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近年来,类似问题的群众举报直线下降。

陈东身为纪检干部,坚守纪律部队的特殊使命和职责,与教育局党组一班人主动履职,坚守“忠诚、干净、担当”,对系统内部容易出现的问题反复排查,精准施策,全面从严治党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为宜都教育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邓春华

扶贫路上的“兵哥哥”




向上滑动阅览

邓春华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到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工作已经有17个年头,在机关担任驾驶员12年“零事故”。在机关工委工作期间,他将在部队当兵时期的优良作风带到工作中,严守工作纪律,从不迟到早退;对于领导安排的事情和任务按时按质完成,从不打折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邓春华同志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16年全市公车改革后,他从一名司机转变为办公室工作人员,2017年到村成为一名精准扶贫队员,随着工作角色、工作任务的转变,他能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胜任领导安排工作。2016年,牵头负责我单位创城活动,对待每一次创城办下发的任务,都能做到精细分解。工作中积极建言献策,对联系的路段、小区需要改进的事项,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并提出改进措施。在3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任劳任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间最长。2017年,被宜都市委表彰为“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先进个人”。2017年初,邓春华同志到陆城三江村驻村,成为一名精准扶贫队员。三年来,他不仅多次走访了全村所有的精准扶贫户,也走访了村绝大部分一般户。在入户走访中耐心的宣传和讲解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帮助扶贫户帮助解决困难,到扶贫户家中帮助修水龙头、安装家用电器等义务劳动,为扶贫户推销农产品。不论是村干部到户、还是单位同事到村走访,他都是主动参与。他的工作得到了贫困户和各级组织的认可。2018年,被表彰为全市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在与同事的日常相处中,他主动担当,不计得失,热心帮助他人。他利用自己较为熟练电脑业务的特长,主动承担本单位电子政务信息更新、电子政务平台档案归档,协助做好财务管理等相关工作。2019年初,在单位组织科科长才到岗工作不太熟悉业务的情况下,主动担责,利用下班和双休日休息时间,完成全市市直机关党内统计年报工作。

作为一名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他身上展现出来的永远是一名军人和党员的热血和激情。在2018年度考核中,邓春华同志被嘉奖为优秀等次。


詹红益

用军魂浇灌“点滴”人生




向上滑动阅览

詹红益,男,中共党员,1984年10月出生,湖北宜都人,原湖北省武警总队司令部直属队二级士官。曾参与2008年“314”西藏打砸抢烧反恐维稳、“512”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工作,两次荣立三等功。2012年退役到宜都市交通运输局工作。
  他到宜都市交通运输局后,先后在局办公室、公路局路政大队工作。近几年来,该同志在文明创建、文明单位、信访维稳、涉军维稳、大事计、公路巡查、路政治超、交通管制等多个岗位上历练,铸就了他吃苦耐劳、不骄不躁和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曾在2017年被评为宜都市创城先进个人、宜都市交通运输局优秀共产党员。

军人素养  党员修为

他十八岁进入武警部队,在最纯粹的青年时代,部队“纪律严明、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一步步烙印在他的人生信仰中,十年如一日,军人的素质、党员的修养早已成为他自己都无法察觉的习惯。

到地方工作后,为了迅速锤炼自身工作能力,他购买了很多与交通业务工作相关的资料书籍进行补课充电,找老同志学习经验,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增强自身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近几年不管工作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将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视为己任,坚定“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恪守“两个维护”,真正做到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省委、市委、局党组保持高度一致。

平凡岗位  使命如一

2016年7月19日,突如其来的大暴雨持续不断,让无数人措手不及,清江流域高坝洲库区大面积网箱被冲毁,渔民被困。危险时刻,詹红益同志主动要求坚守防汛抢险第一线,连续32天的艰苦奋战,终于克服了险情,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过硬的工作能力得到局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同事的一致赞扬。

2017年10月,詹红益被单位安排到宜都市拖溪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他联系的扶贫户有两户,一位是73岁的李德秀老人,一位是82岁的马启金老人。詹红益见两位老人身体都不好,还住在破旧漏雨房子里,眼看冬季将近,于是多方联系,争取政策和资金,帮助马启金老人盖了新房,给李德秀老人换了房顶和瓦片,帮他们准备了一个冬天的柴火,让两位老人能够安全过冬。之后,每个季度他都去入户走访,逢年过节也会悄悄上门慰问两位老人生活。

2017年11月,该同志调到公路局路政大队麻岭坳治超站,在这个基层工作的6个月期间,他虚心好学,迅速转变工作角色,积极投入到路政执法工作之中。

2018年7月,市交通运输局组建交通综合执法大队筹建专班以来,该同志曾担任过直属组组长、陆城中队中队长、督查科科长,主要工作是执法。执法工作十分辛苦,然而不容有一丝懈怠,面对“经验老道”打时间差的货车司机,执法人员只能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蹲守在路上,无论炎炎酷暑还是暴雨倾盆,这些对于詹红益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默默奉献  清正廉洁

在工作中,他总是这样一位默默奉献的人,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从来不计回报。

2018年10月,他被安排到枝城大桥交通管制,工作到次年元月。他不畏严寒,白天治超,晚上守桥,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从来不向组织提要求,讲条件,甘心为党工作,为民服务。

他在执法岗位上,曾经也有运输企业的司机想要请他吃饭、给他送烟送酒、甚至给红包,他都一概拒绝,从不接受别人宴请,从不收受他人礼品礼金,坚持做到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就是这样一位公路路政行业的执法工作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于奉献,克己奉公,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一心为事业服务,为百姓服务,始终怀有一颗赤诚之心,始终不忘自己的军人身份,践行对党的承诺,对人民的承诺。


孙凯军

离军不离党




向上滑动阅览

孙凯军1932年7月出生在湖南省隆回县,1951年1月参军,1955年入党,1976年6月转业松宜矿务局工作,1992年离退休。

抗美援朝中参与1953年夏季金城反击战,1957年调师作战科任参谋,1958年以师先进工作者代表出席朝鲜国防部在平壤召开的欢送会,受到金日成接见。

1959年参加西藏平叛,1960年初调成都军区司令部军训部工作,1968年8月11日接受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的接见。1969年参加国庆20周年观礼,再次受到毛主席的检阅,1965年任四川省政府军代表,1976年转业,1980年担任松宜煤炭矿务局局党委常委、组织部长,1982年当选党委委员,1987年当选局党委副书记,1981年-1990年当选为松滋县人民代表,出席了第九、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为了给党委当好使用干部的参谋,转业后的孙凯军以全部的精力及注意力研究工作,深入调查,定期考核,熟悉干部。注重选拔中青年干部改善结构,使年青人得到更多、更实际、更有效的锻炼。80年代,机关组织纪律涣散、工作效率不高时,组织决定由孙凯军兼任机关总支书记,主抓整顿“软、懒、散”作风问题,在机关进行学习教育,组织大家学党章,选择威望较高的同志谈学习心得,使大家逐步认识到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衙门作风的错误性,在此基础上裁减人浮于事的工作人员10%,解决了精干高效的管理工作:明确了有问必答、有事必办、负责到底的精神。

孙凯旋军总是身先士卒,干在别人之先,苦在别人之前,为了消除迟到早退现象,每天上班第一个他先到,下班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不请一天假,连续七年出勤在300-315天之间。有段时间机关医药费超支,先是自己把好用药关,小病不看,大病适吃药,做到不浪费,又治好病,在规定的范围内年年结余,机关医药费也得到了控制。他带头遵纪守法,对自己约法三章,请吃不去,送礼不收,就连亲属要求帮忙找工作,孙凯军对他们说,路要靠自己走、自己闯。孙凯军连续两年评为矿务局优秀党员。

为使机关工作更深入,孙凯军与庙河矿建立了联系点,调查研究,帮助想办法,出点子,使该矿三年超产,十年安全无事故。为绿化、美化环境、植树、种花、种草、修建鱼池,半年之内人均劳动在80天以上,孙凯军天天参加,用汗水和真挚的感情赢得了大家的支持,也使机关干净整洁,树木绿荫成行,花卉成片开放,一派欣欣向荣。同时建立了三联(出勤、工效、纪律)责任制,与工资奖金挂钩,一月一评比,从而使机关有条不紊。三是

针对一个时期,流传的“搞技术硬邦邦,搞政工不吃香”的说法。孙凯军觉得,精神力量是党的优势,党组织的核心地位是党的性质决定的,只要共产党存在,思想政治工作就少不了,经济改革绝不是改掉思想政治工作。他在职工中开展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本职工作的教育。通过报告会,典型发言,予以启发,以互相“论争”为突破口,着力澄清了在观念上的一些误区:消除了给多少钱干多少事的心态,树立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观念。

孙凯军说,50年来,在滔滔奔流的历史长河里,仅仅是短暂一生。为了党的事业,前半生献给了人民军队,后半生要把爱洒在国家煤矿事业,他从不为自己走过的路而后悔。


龙先忠

不忘初心城管人




向上滑动阅览

龙先忠,湖北宜都人,中共党员,1968年7月生,1986年10月入伍,1999年8月退伍转业。在部队13年他曾荣获三等功一次,多次受到师团嘉奖。转业到地方工作后,他“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依然保持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为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

爱岗敬业,永葆军人本色

龙先忠转业到地方后,一直在城管系统里的市容规划监察和环境卫生管理岗位上工作,他始终保持军人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发扬军人无私奉献精神,认真学习钻研业务知识,较快的适应了工作环境。工作中敢于硬碰硬,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他自己都不知道加了多少班,流了多好汗,受了多少委屈。他总结推出了城管工作“错时制”、“蹲守式”的工作方法,收到了较好的工作效果,并在宜昌市予以推广,他本人也被评为“宜昌市十佳城管卫士”。2009年2月,组织上安排他到环卫中心担任主任,大家都知道,环卫中心人多事杂,改革不彻底,历史遗留问题多,但他不畏困难,欣然接受,没有丝毫怨言,并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有余,在此期间,先后创新推出了“垃圾循环收运体系、”“六位一体”环卫工作模式,特别是在学习“中卫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以克论净、深度保洁”的环卫作业方式,得到同行业的认可,在全省予以推广。他干一行爱一行,不断在工作上取得明显效果,也得到了单位职工的一致认可。

甘于奉献,弘扬军队优良作风

1999年,脱下军装,告别军营,回到宜都的龙先忠,组织上安排他到原城建监察大队工作,他又穿上了“军装”——依然顶着国徽,扛着肩章,从此,他就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市容规划监察工作,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他工作起来永远不知疲倦,习惯于早上第一个上班,晚上最后一个下班,难得过上一个双休日。特别是在环卫中心工作的10年里,他一心扑在环卫工作上,以单位为家,工作中处处身先士卒,在他的带领下,打造出了一支“思想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吃苦耐劳”的新型环卫队伍。2016年10月22日全省“以克论净、深度保洁”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可是头天晚上突降狂风暴雨,街道上到处积水,落叶足有半尺厚,为确保现场会的顺利召开,他带领200多名环卫职工奋战一整夜,将整个城区打扫的干干净净,就连参会的领导们都对我们环卫工人竖起了大拇指,表扬他们是一只有军队风纪律的新型环卫队伍。

淡泊名利,清清白白为人

作为环卫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单位获得了不少荣誉,涌现出了很多先进典型,每当领导要给他表彰和荣誉时,他总是推脱,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他时刻告诫自己“公生明、廉生威”,始终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求自己,遵循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原则,真正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他自觉抵御各种诱惑,不为金钱所动,在购置环卫清扫车辆过程中,一企业为了达成交易,三番五次想请吃、托人说情,被其一一拒绝,最终放弃了走后门念头,按规则进行了招投标。他心系同事的情怀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是跋涉、是汗水、更是歌声。龙先忠同志的人生没有传奇的故事,更没有英雄的创举。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勇于进取,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始终不渝的追求,更是龙先忠同志今生不悔的选择。



退役军人

脱下的是军装

不褪的是军人本色

退役不褪色,军魂心永存!

向最美退役军人致敬!


编辑 | 王念慈 刘传东

审核 | 章黎 陈昱池

监制 | 陈登良

宜都民营企业哪家强?看看最新湖北民企百强榜!

会游泳≠没危险!市冬泳协会勇救溺水者……

是它!扮靓了宜都,美化了生活......

夏日运动,码住这些小常识,健康快到碗里来!

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往期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