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学者对比中美软实力

参考智库 参考消息智库 2023-03-09


美国《外交》双月刊7-8月号发表题为《软实力对比——美国和中国寻求赢得人心》的文章,作者是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副教授玛丽亚·列普尼科娃。作者指出,美国人的软实力概念一直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中国则更注重实际问题,试图融合其文化和商业吸引力。中国的这种做法在“全球南方”引发共鸣。全文摘编如下:


在后冷战时代,很少有概念能比“软实力”更深刻地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讨论。这种说法出自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一书。他在书中把软实力定义为“让别人也想要你想要的东西”。奈认为,软实力依赖于“无形的资源: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利用国际机构来决定辩论框架的能力”。


软实力概念上世纪90年代获得支持,但在2001年“9·11”袭击发生后的数年受到考验。美国在伊拉克发动灾难性战争以及中东及其他地区的反美情绪急剧高涨之后,奈坚称软实力不仅是硬实力的补充,而且不可或缺。他在2004年出版的《软实力》一书中指出:“低估我们对其他国家吸引力的重要性,我们就会付出代价。”


中美软实力侧重点不同


软实力概念的流动性以及软实力使美国在霸权道路上胜人一筹的观点,也吸引了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家和领导人。软实力概念得到最热情接受的一个地方就是中国。中国学者就这一问题撰写了大量文章。中国政府也在公共外交方面投入巨资,包括国有媒体在全球扩张,以及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这样的文化和语言中心。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试图通过招募外国学生和学者来实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国际化。

就像在美国一样,软实力在中国也被视为一种充满希望的理念,是中国崛起、尤其是经济扩张的重要附加因素。中国人对软实力的理解与中国领导人倡导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安全”理念有关,这些理念显示的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和历史自豪感产生的社会凝聚力。

随着美中竞争加剧,把软实力视为又一个竞争载体非常自然,因为华盛顿和北京都竞相要让本国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更具吸引力。

但是,认为两国在直接竞赛并没有完全抓住事态的发展方式。首先,两国对软实力的解读截然不同,并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实施这一概念。华盛顿把民主价值观和理念作为软实力宣传的核心,中国则更注重实际问题,试图融合其文化和商业吸引力。中国的这种做法在“全球南方”引发共鸣。但是,即便在南半球,人们也常常认为,软实力的这两种形式相互补充而不是竞争。简言之,世界许多地方的人都很高兴美国人和中国人试图用各自的愿景和价值观来吸引他们。

美国人的软实力概念一直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正如美国把自己标榜为“自由民主秩序”的主要捍卫者。美国大使馆在社交媒体上宏扬性别、种族和文化多样性,赞美体现个人坚韧和创造力的典范,有时把这两个主题结合起来,宣传某个移民的成功故事,邀请他们在活动和论坛上发言。美国的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也由私营部门的文化出口塑造,如好莱坞电影、嘻哈音乐和风格,以及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全球知名品牌。

在中国,对软实力的理解和实践侧重实用而非价值观。一些分析人士在接触奈的想法时提出,硬实力与软实力之间的区别是人为的,美国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有中国学者指出,就连美国软实力最著名的象征之一可口可乐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的软实力战略反映了这种批评,提倡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但也宣传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管理能力、技术进步、不断增强的军事能力。任何可能改善中国形象的东西都被认为是软实力——甚至是硬实力。华盛顿有时依赖软实力来转移对其硬实力的注意力,而北京有时则通过硬实力来加强软实力。中国在软实力方面比较务实,较少注重意识形态。

中国还试图通过教育提升软实力。中国向南半球国家官员提供政府支持的培训,展示中共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榜样,尤其是在消除贫困方面。2019年我在亚的斯亚贝巴遇到的一名埃塞俄比亚官员,他参加了中国主办的几次培训。他列举了自己中国之行了解到的一系列事实和数字,包括中国的GDP增长率、中国的大学数量,以及中国的城市化率。

美国的软实力得益于美国教育机构作为全球精英和顶尖大学的形象;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在招收来自南半球国家的学生时却把相对较低的学费以及国家提供的奖学金作为卖点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约有8万名非洲学生在中国学习,使中国成为仅次于法国、第二受非洲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

中国还把国际教育计划与国家资助的经济机会直接挂钩。在推广孔子学院的过程中,北京不仅强调学生可以获得奖学金,而且强调毕业生有望在中国公司找到工作。例如,在埃塞俄比亚,孔子学院的广告列举了学习中文的其他实际好处,比如在中国公司谋得一份高薪工作的可能性。我对埃塞俄比亚学生和大学官员的采访显示,许多孔子学院毕业生最后在中国企业当翻译,工资是埃塞俄比亚大学教授平均工资的两倍。

从西方的角度看,中国似乎是在用物质诱因来弥补意识形态力量的缺乏。这种评论忽略了一个事实:尽管这种经济刺激本身并不是软实力的运用,却提升了中国作为慷慨、机会、能力和实用主义堡垒的形象,从而增强中国的软实力。经济接触也有情感层面,鼓励人们与中国建立情感联系,尤其是在其他机会稀少的地方。

中国务实做法受到青睐


在全球南方,包括非洲和拉丁美洲,中国在软实力方面采取的务实做法取得了很大成功。最近在非洲进行的民意调查发现,人们对中国在非洲大陆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基本持积极态度。在34个国家进行的调查中,近2/3的非洲人认为中国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是积极的”或“非常积极”。皮尤研究中心2019年在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一半受访者表示对中国有好感。

我对中国软实力在埃塞俄比亚的研究以及我对在北京学习和参加职业培训的非洲精英进行的采访中发现,他们普遍喜欢中国的软实力工具,比如教育机会。在埃塞俄比亚,你遇到的每位官员几乎不是去过中国,就是计划前往,或者认识某个去过的人。这些人都很雄心勃勃,渴望在全球主要权力中心获得一手经验。

对埃塞俄比亚等地的民众来说,中国的软实力往往明显体现于铁路、桥梁和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提升了中国的地位。在亚的斯亚贝巴,随处可见的中资建筑工地上挂满宣传中国企业的海报。

当我问埃塞俄比亚人,对美国官员警告他们小心中国对埃塞俄比亚政治和社会造成有害影响有何看法时,得到的回答经常是:“那么美国人又在哪里呢?”

承认中国在全球南方的相对吸引力和优势的同时,也不能把美中在那里或其他地方的竞争视为零和游戏。许多人认为中国和美国都很有吸引力,并认为两国的模式彼此互补而非相互排斥。调查显示,即使在东南亚等对中国影响力和软实力存在公开质疑的地区,人们也极不愿意在中美两国当中选边站。

我在亚的斯亚贝巴和北京采访埃塞俄比亚人时发现,许多人支持中国的经济成功故事和共同发展轨迹理念,同时也表示支持归结到美国的价值观。埃塞俄比亚等地的精英寻求与中美两国的人员和机构的互动机会,有时在两国之间周旋。

美“民主国家”形象受损


展望未来,美中在软实力提升方面将面临不同的挑战。

美国强调民主价值观,但对民主价值观的践行又缺乏连贯性,这种脱节使华盛顿受到密切审视。民主的衰落、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以及国内对生育权的攻击,有损美国的“民主国家”形象。

在与美国国务院官员举行的研讨会上,我感觉大家越来越意识到有必要解决这些问题,但也担心公开这样做会让美国面对中国时处于劣势。“这难道不会让我们显得软弱吗?”当我建议美国公共外交可以就美国民主面临的挑战传递更多的坦率和谦逊时,一位官员这样问。

在国外,华盛顿有选择地致力于保护人权。这加大了外界对其意图的怀疑。美国及其盟友未能在与俄罗斯的对抗中调动起南半球很多国家的积极性,包括巴西、印度和南非等大国,这反映了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这些官员在解释他们为何不愿谴责俄罗斯时,往往指责北约对于制造乌克兰危机扮演的角色,并指出美国发动的那些战争以淡化俄罗斯的做法。

几十年来,美国官员一直在思考、谈论并有意识地运用软实力,尽管并不均衡,而且往往充满矛盾。他们的中国同行起步较晚,这可能是一个劣势,但也可能对中国有利。冲突、内部矛盾甚至虚伪都已深深侵蚀美国的软实力。如果处理得当,中国的软实力愿景或许能避免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尽管华盛顿和北京认为两国正在展开软实力竞争,但现实看起来更像是软实力共存。双方能否成功地让自己变得更有吸引力,与其说取决于战胜对方,不如说是取决于克服自身的内部摩擦。

往期回顾

➣  格雷厄姆·艾利森:中美应能避免“史上最重大碰撞”

➣  “北约将成为亚洲的火药桶”

➣  美媒文章:美国不应照抄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  西媒认为:世界陷入两极分化的冲突漩涡

➣  印尼学者:用孔子的哲学观来加强东盟与中日韩的供应链合作


最新国际动向最全海外信息
请联系我们

电话:(010)88051911
邮箱:zhiku@cankaoxiaoxi.com


 | 陈向阳
审核 | 李溯
编辑 | 闫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