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罩搬运工”变身医疗队翻译,他说“中国等我回来”!
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17日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对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表示欢迎,鼓励他们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在抗击疫情期间,很多留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国人民加油鼓劲,向世界讲述他们所看到的中国,传递中国的抗疫经验。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名广东高校留学生的战“疫”故事↓↓↓
他叫郭沫若
一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
我们之前介绍过他
十天两次“人肉”运送近3万只口罩回中国
用实际行动投入战“疫”的故事
后来
他用抗疫嘉奖的奖金
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中文教学点
传播中国文化
还在自己国家疫情变得严重之时
主动请缨
成为中国援助乌兹别克斯坦
医疗专家组的翻译员
为赴中国赴乌医疗队翻译
持续支援抗疫
3月15日,乌兹别克斯坦确认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一个月内,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500例。受疫情影响,乌兹别克斯坦也在3月24日封锁了首都塔什干。为帮助乌兹别克斯坦应对新冠疫情,中国政府向乌兹别克斯坦派遣联合医疗工作组。
而早在3月下旬,郭沫若便得知这一消息。打从知道这一消息,他在家就“坐不住”了。心系中乌两国的他第一时间致电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及当地卫生部门,表明自愿为中国医疗组提供翻译服务。
在向中国驻乌大使馆和当地卫生部门表达这一意愿后,他花了半个月时间在家里“充电”。郭沫若表示他虽然有过翻译经验,但他从未做过医学方面的翻译,他最担心的其实是万一翻译出现小小的失误,将会导致双方沟通出现大的问题。
应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邀请,4月17日下午,由15人组成的中国政府联合医疗工作组抵达乌首都塔什干,协助乌方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这一天,郭沫若从其所居住的城市古利斯坦独自乘车前往100多公里外的首都塔什干与中国医疗组会合,开始投入到相关工作中,为中乌双方医务人员顺畅沟通搭起桥梁。
“正是这段时间跟着专家们的行程工作,我才亲身体会到投身于抗击新冠肺炎的医生们有多么不易。这份工作对我而言强度较大,我每天工作12小时,有时回到住处后只想倒头睡觉。但医务人员才是最辛苦的。”郭沫若表示,此次翻译工作是他一生中一次难得的经历,“一方是我的祖国,一方是我生活了六年的中国,也是我太太的故乡。”郭沫若的太太是深圳人,两人相识于广外校园,去年,他正式成为了一名“广东女婿”。
用“义举”所得奖金回报社会
建立中文教学点
此前因为捐口罩的事迹,郭沫若受到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表彰,为他颁发了“战疫英雄奖”,并获得一笔公益奖金,他和太太商量后决定,将这笔奖金用来在家乡建设汉语教学点,填补当地汉语教学方面的缺失。郭沫若说,最初是因为喜欢汉语才来到中国学习,并给自己起了和一代文豪郭沫若一样的中文名。
“在我的家乡城市,很多孩子对汉语感兴趣,可惜没有老师教。”在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后,汉语教室决定开设在古利斯坦的一所小学里,并正式“开学”,由郭沫若夫妇担任教师,面向该校中高年级学生招生,且不收任何费用。他和妻子从汉语拼音和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授课,开课三周,汉语教室开课后吸引了学校约30名学生前来学习。
后来,由于疫情在乌兹别克斯坦蔓延,他们的教学也停摆了。郭沫若说到:“因为疫情的原因,所有学校都停课了,所以我们的中文课的也停了,学生全部都得呆在家里。但学校(中文教学点)会继续保留,未来我们也会继续教学。”
在这个装修简朴的“汉语教室”里,郭沫若在墙上张贴了一条醒目的横幅:中乌友谊之树长青。中乌友好不只是他的美好愿望,更在这次疫情中得到了有力证明——早在2月份,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就签署命令,将向中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支持中国抗击疫情。郭沫若坚信,中乌两国在这次疫情中守望相助,定能取得胜利,而两国的友谊也将更加牢固。为此,他和太太乐意作为“中乌友好使者”,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递给新一代的乌国青少年。
从疫情最初发生
一直到最近完成翻译工作后的
14天隔离期里
他用近一百多天的抗疫经历
诠释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来源 | 综合自686新闻工厂
广东教育系统疫情防控
(上下滑动查看)
欢迎各地各校与我们分享好政策、好经验、好成绩,欢迎读者朋友与我们交流新鲜事,传递正能量,我们在投稿邮箱gdjywx@gdedu.gov.cn 约定您!
“广东教育”
广东省教育厅
政务新媒体
长按二维码关注
权威发布
沟通桥梁
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