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元古堆的村民更爱笑了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1)
记者在一线
“腊月二十三是咱农历过小年,习总书记来到咱渭源,走进了田家河的元古堆,给咱百姓拜了年,党的温暖送到了咱心间……”6月16日,盛夏时节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沐浴在蒙蒙细雨中,坐落在村头的村史馆内飘荡着这首感恩的歌曲。脱贫后的元古堆村民正忙着铺路,建设美丽乡村。
甘肃省渭源县元古堆村党支部书记朱惠军寄语本报读者。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元古堆村,他对村民说:“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7年间,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元古堆村不仅整村脱了贫,跨过了脱贫攻坚的“硬杠杠”——“两不愁三保障”。特别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浸润下,该村以“授之以渔”的方式,引导村民们走上了产业致富路。
元古堆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当地除了缺乏致富产业之外,有些贫困户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元古堆村蹲点采访时了解到,当地因地制宜,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村民自觉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身边,一个农民富、农村兴、农业旺的西北山村正在一步步旧貌换新颜。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田家河乡党委副书记、元古堆村党支部书记朱惠军说,“我们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整合村里的农家书屋,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政策宣讲,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方面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全面提升了文明实践参与面和农民群众精神风貌。”
走进村委会的大门,楼梯口墙上的一组“幸福笑脸”格外醒目,照片里每一位村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这是我们给村里乡亲们拍的一组照片!”元古堆村村委会主任郭连兵介绍,“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夺走了元古堆村村民们脸上的笑容,长期的贫困落后,带给村民们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匮乏,还有思想观念的封闭。如今,元古堆村变美了,村民们比以往爱笑了,对今后的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元古堆村农家书屋管理员郭连庆说:“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宣讲,现在大家都开始重视自己的学习了,晒太阳、打牌的少了,只要有空闲时间,都习惯到书屋里转一转,找几本与中药材种植相关的书看一看。”
据田家河乡党建办主任辛军介绍,自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当地拓宽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内涵与外延,成立了理论宣讲服务队、政策法律宣传队、实用技术服务队、乡风文明倡导队、文艺轻骑兵服务队、生态环保服务队、扶危济困服务队和教育培训服务队等8支队伍,并且结合村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成立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力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开展相应的宣讲培训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遍地开花,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提升了村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
“我们村大多数村民家里都种植中药材,曾经由于不懂技术,广种薄收,施肥打药要么多了要么少了,严重影响中药材品质和产量。”朱惠军介绍,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群众需求高度匹配,做到了“真帮真扶真融入,扶贫扶志两不误”。
今年55岁的田新雷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种植药材,但由于缺技术,药材产量很低,一年也挣不到几个钱。他告诉记者:“通过在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班,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种植技术。去年卖药材就收入了2万多元。”
“根基稳了,脱贫致富才有生命力,才可持续。过去,元古堆村贫穷落后,不是村民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勤劳实干的行动。”对于元古堆村的巨变,朱惠军感触良多,“7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仅帮助村民们增长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劳动技能,还起到了增强村民凝聚力的作用。”
“新时代新思想新观念浸润着我们的心田,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了我们的心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元古堆村村委会进门处的“幸福笑脸”墙上,村民用自己的话语诉说着他们的感恩情怀,灿烂的笑容里能看到“火红的日子”。
(责任编辑:路滢月)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