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红岩》的精神抚育
在我的50多年阅读史中,毫无疑问,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一部红色经典就是《红岩》。今年是《红岩》正式出版60周年,适逢建党百年,作为当代红色经典的扛鼎之作,此书迄今重印113次,销量超过1000万册。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巨大影响力,和这部作品感人的故事,豪迈的情怀,伟大的精神息息相关。可以说,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共产党员崇高的情怀和对共产主义事业无比的忠诚。
我庆幸自己在少年时代接触到了《红岩》,它锻造了我的性格,砥砺了我的人生。虽然是50年前阅读的,但是这部小说的很多情节和句子还时常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通读《红岩》,感受信仰力量
我上小学时还是文革时期,那时正处于书荒时期。对我来说,强烈的求知欲,使我对读书有着巨大的渴望。正如我上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部队作家高玉宝《我要上学》中描写的那样,在我内心蓬勃汹涌的是“我要读书”的渴望。光有渴望,没有书源也是大问题。为此,我把借书目标锁定在了同学、老师、邻居、亲戚、家人。
有一天,我大姐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我给你找同学借来了《红岩》,你只能看一个星期,别弄坏、弄脏了。”那时是1971年,我上小学三年级。
于是,我找来报纸,把书包上,一来遮挡住封面,二来可以减轻翻阅图书时带来的磨损。每天晚上,在昏黄的灯下,我手捧着这本厚达500多页的图书饶有兴味地读着。书中的故事是那样引人入胜,书中的句子又是那样使我痴迷。当我读到江姐被捕入狱,遭到严刑拷打,敌人用竹签子扎她的手指时,我都哭了,真是替江姐难过,也为她的意志如此坚强所打动。书中她的那句“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对我的思想是巨大的震撼和感召,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这句话。
此外,书中塑造的革命英雄群像,如许云峰、刘思杨、齐晓轩、成岗、华子良、双枪老太婆、小萝卜头,乃至反面人物如甫志高、徐鹏飞、毛人凤等,都让人呼之欲出,性格鲜明。这些文学人物,我至今还记得他们的一些故事和重要的语句。如江姐的经典句子:“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如齐晓轩在被扫射牺牲时蔑视冷笑:“子弹征服不了共产党人!”鲜血从弹孔中流出染遍了脚下的红岩。
由于阅读时是满怀激动的心情,读着读着,似乎自己都融入了这本书中,对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每一句描写都再三品味,为此,我常常读到半夜。
因为阅读《红岩》,我居然在梦中还梦到了书中的人物,如成岗等,梦到了书中的版画插图的一幅,那巨大的手。因此,我至今还认为,优秀经典的插图不可偏废,它是一本书成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周后,我读完了《红岩》,不情愿地把它交给了大姐。我多么渴望能拥有这本书啊,这样我就能平时没事就翻阅它了。大姐看到了我的眼泪,安慰我:“别着急,以后再想法给你多借点书。”
就这样,《红岩》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和革命情操给我以激励,特别是江姐、许云峰这样优秀共产党员坚强的革命意志,让我养成了坚强的性格,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屈不挠地前进。
成为不折不扣的“红岩迷”
从小对图书的酷爱,让我在大学毕业之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编辑。没想到,自己在少年时代想方设法为借一本书发愁,长大后居然成为了编辑。《红岩》不但对我的品格、个性的塑造有着极大的帮助,还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力量,因此从小就立下志愿,要通过写作,唤起更多人的心灵觉醒。
《红岩》如同我的精神导师和教科书,让我看到了前进的方向。没有想到,对《红岩》的顶礼膜拜,让我居然在做了编辑之后,能够见到了《红岩》的作者之一杨益言。
那是1990年,我做一本中学生杂志的编辑。为了给杂志约稿,我只身一人来到重庆。在重庆科协一位负责同志的帮助下,他带我来到杨益言家里。记得当时是7月,正是暑热之时。杨益言在家中接待了我。当我说明来意向杨老约稿时,他愉快地答应了。我仔细打量这位在渣滓洞劫后余生的作家,心中充满了崇敬。只见他中等个子,黝黑的脸庞、严峻的面孔似乎都在述说着他曾经经历了怎样的磨难。
我查了资料知道杨老曾做过共青团的工作,热心于青少年成长。我讲到了自己小时候读《红岩》的感受,希望他能够给青少年多写点人生随笔。他点了点头,并建议我去渣滓洞看看,也能进一步丰富对《红岩》反映的革命斗争有更直观的印证。
交谈了大约半个小时,为了不影响老人休息,我起身告辞,立即去了沙坪坝镇的渣滓洞。
其实这个渣滓洞,正如它的名字一样,都是一间又一间不大的房子,最早是挖煤的矿工住的,潮湿又阴暗。我来到这个曾经关押200多位革命者的监狱所在,真是不相信,当年这些革命者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度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我在渣滓洞的墙上看到当时敌人写下的标语:“青春一去不复返,细细想想……”“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尤!”不过说来好笑,这些看似劝返的标语,并没有动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的革命斗志,他们笑迎死亡,正如叶挺将军那首传唱不衰的《囚歌》中所写的:“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我在一间又一间牢房里看着、想着,读过的《红岩》故事立刻在脑海中都浮现了出来。我在想,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呢?在狱中,他们不仅要忍受阴暗潮湿、缺水少食的恶劣条件,而且要经受严酷的刑罚,除此以外还要防范特务的出卖。就是在这般恶劣的环境中,这些信仰坚定的共产党人也能苦中作乐。即使是明天走向刑场,也会从容不迫。
走出渣滓洞,我似乎理解了《红岩》写作的初衷。那些革命先烈就是在坚定的信仰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甘愿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红岩》里展现的不单单是革命者可歌可泣的故事,更是化作一种浩然正气、一种精神力量和品格,它在启迪着我们,只要保持一颗初心,坚定信仰,就能披荆斩棘地前行。(作者系出版人、编审、评论家)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