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生命史| 联川杂谈
生命从来心心相联,探索一直川流不息
月儿明、风儿静
树叶儿、遮窗棂
应该不会有人把摇篮曲设置成闹钟铃声吧...我是不是很特别?
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想说,(你是有意见的人吗?你的意见、是真切地在表达......还是只在心里头百转千回呢?)我的意见,我都消化掉了,那我们说说废话吧
当同事们从各地睁开眼睛、凝视着联川的logo时,都深深地被这个蔚蓝色的符号所感动,一种自豪和幸运的心情,悄然地从心底升腾。
这个默默无闻的公司,也许很多老师都没有听过。但是它相比我们耳朵快听出茧子的测序公司,表现得又是如此不同,它既没有融资之后疯狂地扩张,也没有被一片沉寂冷漠所笼罩,而呈现出的是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miRNA、RNA甲基化、组织解离......是什么赋予它如此盎然的生机,回答是——真诚...(——是通往一切的道路,也许不像套路那样走得很快,但它走得很稳。
我常常不好意思说我是华科毕业的...大概是因为不学无术,怕给母校丢人了。
大学老师说——人类,从启蒙时代就对生命很关注,几千年来,这样的探索从未停止、生生不息,而且越来越繁荣。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生命科学。
这条路,漫长、艰辛...当然了,所有的探索之路都漫长、都艰辛。
我想简要地概括一下这段历史,说明一下我这不学无术的家伙真了解一点历史,以感叹一下我的同学们有多么地厉害,我以他们为荣,至少以前是,现在是!
有两个地方好喜欢去,图书馆和博物馆。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女孩特别有气质。
博物馆里,原始的岩画,是祖先们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哈(主要还是对死亡的恐惧、生殖的崇拜/疾病、农牧禽畜),神农尝百草,埃及木乃伊。
后来,到了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名字熟悉吧,又是这个人,他还写了《动物志》。相当细致地记录了生物类群现象、动物解剖构造、生理习性和胚胎发育。属、种就是这大叔引进的分类标准。
不知道你有没有了解过西方漫长的中世纪,我们用黑暗来概括吧。在这个黑暗的时代,莱茵河畔有个叫希尔德加德的修女,她记录了对于动植物的观察以及用作药物的方法。不记得她没关系,你一定记得中国的《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
到了16世纪,故事我们就太熟悉了——比利时医生维萨里:《人体的结构》——解剖学的建立→英国医生哈维:《心血循环论》——生理学分支→意大利医生桑克托留斯对代谢的思考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我们有一门课叫做解剖生理...解剖排在前面;我们也理解了基础研究不够的时候,太超前的思考真的有点生不逢时。当然,有一对更好的例子——孟德尔和摩尔根...但那已经是19世纪20世纪的事啦。
18世纪后,生命科学蓬勃的发展可以就用几个名字代替...
胡克:《显微图谱》首次使用的cell一词,谁会想到成了大家都想发表文章的杂志;
林奈生物系统分类的建立直接催化了生物进化论的诞生(拉马克/达尔文);
施莱登、施旺等人细胞学说的发现成了我们高中生物课本必背的一道试题;
实验胚胎学、生物重演率、种质学说...不得不说1865年孟德尔就在布隆自然历史学会上宣读了豌豆杂交实验结果...令人遗憾的是这项工作被埋没了30多年。当20世纪摩尔根的果蝇发现并证实了分离、自由组合、连锁与交换三大定律,不出意外地获得了1933年诺贝尔奖;
巴斯德-发酵-微生物→生物本身不能无中生有→直接导致了疫苗的发明、免疫学的建立;
克雷布施-三羧酸循环
沃森和克里克...中心法则到今天依然是大部分研究的主菜!
而探索还在继续:
最多的争议和难题在于——生命起源、生物演化、智能、似乎主要的瓶颈在于理念而非技术。
如果有机会,我们来侃侃方法论的历史。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