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山野是教室,果园是虫鸟爱光顾的食堂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LOHAS乐活杂志 Author Silver
2017年的时候,《LOHAS乐活》Silver来到石城自然学校采访,写了这篇文......
今天,我们重新再发一次,向大家再次介绍在地·石城自然学校。
又一年暑假至,大家是否怀念儿时在自然中嬉戏的时光?与其感叹城市离自然越来越远,不如一起寻找应对之道。近日我们前往昆明郊外拜访了在地·石城自然学校,这里山野是教室,果园是虫鸟爱光顾的食堂,也是孩子们探索的乐园,环境友好的设计展现出各种可持续生活的可能。它不仅是一群人遵从内心的理想实验,也成为越来越多亲子家庭的共学平台。
一所山野里的学校
______
万物蓬勃生长的初夏,“在地·石城自然学校”隐藏在一片层峦起伏的酣绿之中。到访时负责人罗望子正准备下山,与所在社区的居委会讨论下周将要进行的垃圾清理活动。
作为社区的一员,学校计划招募20位家长和小朋友,与居民一起清理菜市场、街道、公园的垃圾,同时宣讲学校平时用到的垃圾减量的方式
“一起捡垃圾,一起减垃圾” “今天少用一个塑料袋”,这是当天志愿者背上会贴的口号。罗望子说,学校不只是捡拾丢弃的垃圾,也倡导从源头开始垃圾减量。
她曾在环保NGO工作多年,后来投身自然教育,认为改变人也是改变环境,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 罗望子,喜欢在自然里玩,喜欢自然里的各种东西。
自然学校,起源于日本经济最繁华,民众讴歌发展、崇尚消费的1980年代初,面对各种环境与社会问题,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寻找不一样的做法,自然学校就是这些实践者开拓的一个领域。
不同于一般的学校,自然学校主张人与自然持续共生的价值观念,应对时代最新的环境问题,开展基于地区自然生态和生活文化的体验活动,以启迪和改变公众的环境意识、引导和促进环保实践。
2012年,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和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四个年轻的姑娘走到一起,创建了“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在地”意味着:基于本地、脚踏实地、重建孩子和大地的联系。
最初她们只是周末在植物园内开展“以植物为师”的自然体验课程,重在使初入自然的孩子强化五感体验、习得自然观察的方法,但随着城市里的教育体系逐渐成熟,她们意识到还需要一系列更有深度的课程,在日本自然学校的启发下,开始寻找一个“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与自然和社区直接产生联系”的基地。
2014年秋天,她们在滇池出水口螳螂川畔的海口镇发现了应许之地。这里有一个有着2亿年古老地质历史的地质公园,公园的一角一座石头房子静静伫立,周围既有荒地又有果树,背靠着高耸连绵的喀斯特石山,是开展攀岩、探洞、徒步等山野活动的绝佳场地。
▲ 石城地质公园内苍崖林立、野木错落。
山下的老社区曾因兴建兵工厂而繁盛一时,现在年轻人大量外流,却保留了那些被大城市逐渐抛下的生活场景。清晨居民沿街设摊,摆满了各种自产的新鲜蔬菜、日杂百货,米糕、饵块在蒸腾的热气和叫卖声中散发着质朴的风味……一切处在某种缓慢和谐的状态之中。
▲ 基于本地的徒步与攀岩课程
打破生活与自然的界限
______
学校就像一颗种子,在石城扎根、发出了芽。现在有了室内外活动的场地,有了果园和菜地,有了开放的厨房和鸟鸣声里的宿舍。开设的课程包括四季课堂、农耕、露营、探洞、攀岩,以及木工、陶艺、植物染等手工课,还有深度体验的冬夏令营。
到访的周末恰逢食育和手工课。学校里柿树繁盛,老师小草告诉我们,叶可做茶。亲子们围坐在大柿树下,于游戏中体会夏日物候与制茶流程,然后钻进林子里采摘柿叶。因从未做过这样的事情,孩子们兴奋得东跑西跳。
“巴掌大的刚好,伸出手来比比”,小草在旁细声提示。摘好洗净后放在太阳下曝晒一顿午餐的时间,去掉叶梗、切丝、铺在蒸锅上杀青,阴干后就成了爽口的茶叶。
▲ 向左滑动,可见柿叶茶的制作过程。
次日的木工主题是制作鸟哨,参与者并非直接上手,而要先登高观鸟、听过真正的鸟鸣后,才选荒野里拾来的枯木、倒木细细打磨制作。
“知道事物的来源和完整的过程,就会对自然有尊重、对生活有感情。”所有的课程设计都是基于团队在石城的自然观察和生活实践,从源头出发,跟随四季就地取材,春天冒出的野菜吃了一茬又一茬,端午摘了艾叶做香包,秋黄的茅草割来搭鸡棚,冬日燃起土窑烤披萨、做烧陶。
一般学校强调概念学习,自然学校则以体验学习为中心,参与者得以在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和心灵感受。而“生活是一切知识和概念最大的践行空间”,学校在课程设计上尤其注重在与自然联结的基础上,回归日常生活。这也是培养一个人的地方感、归属感的过程。
循环,无处不在
______
跳出活动与课程之外,这群生活和工作都在山上的理想主义者也在思考:“我们还可以做什么?”罗望子介绍说,无论是场地规划、功能设计,还是生活的点滴,学校都遵循环境友好原则,希望成为一个实践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范示。
▲ 石城的常驻居民:“我们做到了、尽力去做了,才能要求大家一起来做。”
为了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她们不仅安装了节水和雨水收集装置,生活污水也会流入种有本土水生植物的生态池,经过分级净化后变成可以浇菜或是洗涤非食物的中水。
▲ 生态池,水生植物移自滇池。
对垃圾进行精细分类,则可实现零废弃校园,其中厨余垃圾至少分为四类,熟厨余一部分喂鸡,非常油腻的挖坑深埋,果皮和菜叶喂养蚯蚓,其余的生厨余堆肥还土、种植蔬菜。
▲ 垃圾循环示意图
▲ 垃圾分类处理箱
团队的一日三餐,大部分就是取自自耕的菜地,按照朴门种植法,无需使用农药化肥,亦节约用水和人力。
▲ 鸡舍
▲ 用朴门厚土种植的菜地
午餐后,小朋友们聚在水槽边,把茶籽粉撒在碗筷上,用湿布认真擦拭后清水一冲,便干干净净。洗手间的肥皂,由厨房废油制成,有淡淡的清香。一位家长询问角落里的无患子有何妙用,罗望子回答泡水煮了是很好的天然洗洁剂,便也想回家试试。
▲ 茶籽粉清洁,对水土没有污染。
▲ 手帕清洗后晾干,减少使用一次性纸巾。
来到这里的每个人,无论是半日体验或长期研修,只要步入其中,就会感受无处不在的要求。这样的学习氛围和场域,将喜爱自然的家庭聚集在一起,又引导他们将对环境问题的反思践行于日常。
“从土地中获得情感和认知,又把它们返还土地,这其实也是一种循环吧?”“对的!”谈话中不时闪现的新知,令人倍感鼓舞。如果说“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那么“在地”所做的便是推动这样一个村庄的复育吧。
在地 · 石城自然学校
一所实践自然生活的假日学校,倡导对自然友好的生活方式,希望在自然的滋润和生活中,帮助孩子构建面对自然和生活的基本态度——尊重生命、关怀自然、感恩珍惜。
本文编辑自《LOHAS乐活》杂志2017年7月刊
编辑、文:伍娇 摄影:刘滔
关于我们
在地自然教育中心”成立于2012年10月。我们的使命是提供本地化、生活化的自然教育课程及活动,为青少年、儿童、亲子家庭搭建共同成长及相互陪伴的平台,启发参与者对自然的情感与尊重,培养我们应对环境问题、教育问题以及个人成长方面的洞察力和行动力。
在地有三层含义:脚踏实地,立足于本地,以及重建孩子和大地的联系。
我们相信自然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在自然中的观察、探索、宁静和喜悦对他们的成长不可或缺。只要提供适当引导,每个人都能在自然中得到潜能的释放,与自然重新产生连接、对话,发展健全的个性。
CONTACT US
在地自然
联系方式:18088469535机构邮箱:ontheground2012@sina.cn
石城自然学校(昆明市西山区海口镇200号石城公园内)
咕噜森林幼儿园(昆明安宁市太平镇光崀文创村内)
在地春湖自然中心(”保利春湖国际生态城“春湖悠活谷内,电话:15198742205)
南屏青年驿站(南屏综合大楼,电话:18088469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