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想知道的关于我
必须先诚恳地把今天文章的预期拉下来,这一篇写我的个人经历,比较平淡,只是因为有群里的朋友好奇:我是经历过什么才能有今天(所谓)的“高度”?所以,我想把这么多年一些对我现在影响的关键点写写,一是回答朋友的问题,让大家知道我是怎么进入这个行业的,二是弥补一下我公众号的个人介绍,应该还有很多人并不认识我。
一、入行前的蛰伏期(1988年 - 1997年)。
1986年,我看了一部至今依然反复观察和学习的电影:《精武门》,李小龙主演。当时不仅觉得影片中的武术很精彩(现在知道这个叫截拳道),让人觉得热血沸腾,而且发现电影中的“坏人死亡”都是被导演“设计”出来的,地上流的鲜血、武打的招式、眼花缭乱的动作,这些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如果说我接触到“设计”这个行业最初的源点,我想是从这一部电影开始的。
1989年,因为我爸的单位会经常印一些文件下发,我在他的办公室玩儿的时候看到了铅字、油墨印刷、滚筒、也接触到了方正电子排版机和机械键盘。这些神奇的事物,让我耳目一新,这些东西仿佛跨了两个时代,一个是真正的“汉字”能被我攒在手里,排好了,用滚筒一推,一篇稿子就出来了;一个是能让我直接在绿色的小屏幕上,观察到那些活生生的汉字。因为家里买了英文电子机,所以,在暑假的时候,我已经利用这些英文打字机,学会了熟练盲打。在没有进入九十年代之前,我就已经对这些数字化的东西、对汉字的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经历对以后的“设计审美”有了潜移默化的帮助。
1991年,我报了一个当地的暑假电脑班,学会了五笔打字和一些基本的软件操作技巧, 像WPS、CCED、HD-COPY 、Norton等等这些。包括当年的 DOS 系统的操作命令,我现在还能记起来一些“斜杠/”后面的参数。后来家里不断购买和升级了386、486、586这些台式机电脑,印象中我妈对于家里买了一个这么贵的电脑还和我爸吵了一架。
当年学这些东西很难,老师也并不是专业的人,往往出错后还是靠自己,当年没有什么BBS朋友圈,能联网的电脑极少,因为报纸比较发达,对《电脑报》特别熟悉,很多的知识是来自于这个报纸,反复尝试不断试错后,一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中,对于无数次重装电脑的经历(特别是 Win95)印象非常深,也就是不断把一张张软磁盘插入再换盘,看着进度条一点点的接近99%……这些经历给我最大的感受,只要你愿意花时间折腾它,终究会变好,这也是我以后不断试错的经验。包括各位现在看到这个稿子,其实我在群发前的最后一刻,也还在修改。
1997年,读完了比尔·盖茨的中文版《未来之路》这本书。《未来之路》的英文版是《The Road Ahead》是在1995年出版,在书中,微软的 CEO 比尔·盖茨描绘了未来的场景,包括无处不在的摄影头,在网上自由的买卖物品,可定制化的网络交易、精准广告定位、VR 校园。这些想象引发了我的极大兴趣,也因为这些看法,影响了我在2000年时候的专业选择,这本书的影响之大,足以让今天(2019年)所有人震惊。但写这些内容也很多,由于今天的篇幅会比较长,明天我来专门写这本书。
之所以把九十年代这些关键点写一下,是因为:你在未来做的一些事情,会和你现在做的事情息息相关,这些事情,可能构成了你的喜好、你的方向、和你是否能长期坚持做一件事的主要原因。
二、网吧熬夜的学习期(1997年 - 2004年)
1998年,高考结束后,我去北京学了近两年的英语口语,然后返回高中复读再次参加2000年的高考,后来考入了郑州的一所学校,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当时的网络没有这么好,于是自己经常花钱包夜上网,专门学习如何做网站设计,如何写代码,如何折腾服务器……搞到最后,每次通宵上机前,网吧的老板都会把最好的机器留给我。
当所有人都在打游戏、聊天室刷屏、而我也成为了网吧中唯一独特的存在,当年流行的 Zmud、石器时代、可乐吧、传奇、星际、CS 我都熟,但没一个打的好。我想,对设计的喜爱和时间投入,就在这段时间形成。因为学得多,当时我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太精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只要你认真,你愿意花时间投入时间,再笨的人也能够有点回报。
果不其然,我会做网页设计的事被学校网络中心知道了。网络中心的魏老师邀请我去网络中心帮忙加实习,帮忙大多数是机房交换机器这些,包括做水晶头,修理办公机器、修理网卡网线等等,我个人并不喜欢在机房里搞来搞去,也不喜欢硬件,所以当年我主要还是做网站设计,有另外一个同事 CCB 专职做这个。也因为这种分工,让我长期以来保持聚焦,直到现在我也认为聚焦是一种强大的能量。
非常可惜的是,我没有留住魏老师的任何一张照片,在我送他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他悄然离世。有时候在想,是不是我把他送回家中,他就不会有事,希望他在天堂安息。
2002年,因为我的突出表现,也就自然的留校工作了。慢慢的,我也从一名初级设计师,走向了高级设计师的行列。除了花大量的时间,我认为在网络中回复别人的问题、和结交一些高手朋友们是两个自我提升最快的方法。
回复别人的问题,是你了解过一定的知识,再把这个知识告诉给别人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属于“费曼学习法”。如果你想快速的成长,应该多回复别人的问题,多去从别人的角度思考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结交高手,相当于你有了学习的对象和目标,你还能从他们身上了解未知的知识和信息。用今天的话讲,这就是“链接”,内容像现在的付费产品“在行”或“私教”这类。
而当年高手和菜鸟,都往往有天然的默契,一切都是免费的。那个时代真好。
2003年,因为薪水不高,我面临一个大的问题,到底要留校工作做多久?或许每个设计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薪水低的时候,是隐忍在公司里慢慢成长,还是换一家公司获取好的坑位和福利?
我选择了后者,并不完全是薪水,这是因为在学校这个学术环境里慢慢成长,不如选择一家有专业的有团队的公司,能让我在这个领域成长得更快。
三、腾讯的曲折成长期(2004年 - 2013年)
2004年,我去了腾讯。最初傲慢的想法是:“腾讯的网站我也能设计!”而顺利入职来到腾讯,并不是因为我的视觉设计能力或 Flash 动画有多出众,而是因为我比其它视觉设计师更懂得前端开发。
视觉设计师会写代码,也是我在学校工作期间自学到的东西。人生好奇怪,当你想俘获它的时候,它却以另外一种方式拥抱了你。
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了面试这个事情,不是因为你的学历多高、也不是因为你的能力多出众,而是因为你的条件刚好匹配了这家公司的要求。因此,我放弃了自己三年多的视觉设计经验,保持着空杯心态,不断的保持前端技术上的精进。
因为我的切图速度和写代码比较快,通常我在上午就能完成一天的工作量,而下午的时间就空了出来。当时,我利用这些时间,自学了很多用户体验类的知识,买了不少的盗版余世维的管理课程,也接触到国外非常多的设计大牛的名字,像 Kevin Fox 这种神级交互设计师至今还有保持着联系。这些自学经历,一直影响到今天。
除此之外,我还编写了部门较早的网页前端开发标准;因为过于专注,还出现过白天纠结经典的“两像素”的问题,晚上做梦居然能解决的诡异事件。因为我的专业,在公司内部得到了较高的认可,腾讯最早的前端开发课程也是我首先开发出来,我是最早的讲师。但是,也因为我个性外露,口不遮拦,在 BBS 上影响了(得罪过)不少人,后来也因祸得福,下面会提。
在那段时间,我自己搞明白了很多道理,特别是“效率加速”的价值。我利用了自身速度的优势,在完成工作的后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专业的学习、大量的回复问题、写作博客,至今,我都可以保持一天一本书的阅读速度。那段时间,因为效率提升,给我带来了非常多的人脉和专业积累。如果你问我初级设计师如何才能成长,我想、如何提高现有工作的生产力,省出时间去做一些你更想做的事情,是工作前几年最重要的东西。再补充一点,多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多去找一些如何“撩”牛人的方法,才能让自己进步得更快。
2005年底,公司的即时通讯产品部 UI 组的领导 Thomas(唐沐) 找到我,说在公司论坛上看到了我很活跃,想找我聊聊,还给了我一个前端开发的小任务(但当时我不知道是测试)。于是,后来我就进入了公司的“即通 UI 组”成为了一名交互设计师。而这个“即通 UI 组”,就是现在鼎鼎有名的腾讯CDC设计团队。
我后来专门问了 Thomas,我说你为什么选我到CDC?他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有人可以把视觉稿还原得和 PSD 源文件一模一样……”
我恍然大悟,原来、只要能持续保持工作中的认真态度,就能获得它人的认可。而这种认可,不来自视觉设计技能,也不来自交互设计知识(当时还不懂),只是别人认为“你的认真”应该同样能做好另外一件事,因此,我的自信心更强了。
2007年,我的梦想实现了,腾讯网首页重设计项目开始。我被领导安排负责这个项目的交互设计工作,经过几个月不断的努力,多少个夜晚,一次又一次的汇报,最终获得了 Pony Ma(马化腾) 的认可。这个项目感受非常多,包括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也是在这种不断和老板汇报的过程中,学习到了老板的思维方式,老板的认真态度,和老板对专业的深度洞察力。我不止一次的和其它人说起,Pony 可能是在各方面一个处在无敌状态的人,在腾讯,没有第二个人。
因为有了这个项目的成功,后面也越来越顺利, 领导们也愿意给我更多更难的工作。因为是 Thomas 把我带到这个领域上来,我对他非常感激,因此他给我的事情,我都很上心负责。2008年,他把我介绍给拍拍一个部门经理,说:“这是云天,后面他支持你们的设计工作,这小伙听话很能干……”“听话”,这也是我学到最重要的词汇,只要你愿意认识到你的盲点,你愿意听老板在说什么,你同样能得到“重用”。包括后来领导亲自写 PPT、手把手教我如何做管理,教我如何让团队成长,都是利益于“听话”两个字。
当然,“听话”并不是说你要唯命是从,而是你要尊重领导,认真的和他沟通,只要你愿意开放的听别人讲,不论对“领导”还是其它人任何人,你都会进步飞快。
2009年,我被任命为“拍拍用户体验组副组长”,当时的职级是T3.2,M职级也有了。其实在腾讯升职很不容易,首先是你要有资格进到基干池去,有资格就代表你有绩效,你有带人的经验;其次,你要接受公司360度考核的挑战,所有在项目中接触过你的人,都会给你打分,平均分不能低于五分(七分制),你要知道在各个维度不能低于五分是很难的;最后你会先收到公司下放的考核权,再经过大家的一致认可后,你才会被正式的任命为副组长,在经过另一个考核周期后,你才会被任命为“组长”。
可能现在的任命不会有当年那么严格,但我还是感谢公司,他让我知道“付出才有回报”这个大白话道理。当时,我除了带好拍拍的设计团队,还培养了财付通设计团队几位兄弟,后来他们慢慢变成了微信支付。
其实这个时候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来了,薪水没变!我们一直以为升职了就会涨薪,事实并不是。猎头的嗅觉很灵感,会不断的找你,这个时候你应该走,还是应该留,这是一个坚难的选择。一方面,猎头们开出了高薪,一方面你的团队需要成长,他们需要一个老大。在纠结了很久之后,我还是选择了留在腾讯。
我现在想了想,还是因为“使命感”的原因,这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让我选择继续和团队一起。而薪水的大幅度提升,也在2010年后的调整。
2011年后,公司有很多的变化,互联网团队和电子商务部合并,腾讯电商收购了易讯、团队一次又一次的重组、整合。拍拍设计中心也成立了,有30多个人,我的工作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做一个执行输出的设计师,变成了真正的大团队管理者。而这个时候,是心态发生变化最大的时刻,内部各种文化的碰撞、各种的管理问题随之而来、各种不是太靠谱的个地方,我开始离设计本身越来越远,有了孩子后,自己也更忙。而这个时候,我才真正考虑到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是怎样,而并非像大家所看到的那样,这或许是一种幸运。
2012年,因为唐硕创始人 Jason Huang (黄峰) 的邀请,我决定离开腾讯。这个时候并没有纠结,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能在一个新的环境下,再次提升自己以获取未来。唐硕是中国领先的用户体验创新机构,能成为合伙人,不仅能在专业上继续精进,而且能在商业上学习到更多;还有,我更希望自己能在“华南区”开拓市场,成为真正的合伙人;而我的背景,也足以给唐硕在商业上加分,成为一个良好的互补。
告别了航空母舰的保护,就要接触全新的考验。
四、商业和市场的创新期(2013年 - 2019年)
2013年 - 2016年,在唐硕。接触到了和我之前不一样的用户研究、不一样的服务设计,真正接触到了市场、真正的接触到了商业。也因为不断不断的面见客户,见客户的高层,学到了更多优秀的人是如何做事,也培养了自己更多的洞察力,如何识人,如何观察。在这三年的过程中,我每天不断的思考,怎样才能学到更多,我还重新梳理了我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今天的知识体系也是在这几年之间完成。没有停止思考和总结,是我坚持长久一直做的事。
当然,从腾讯这种航母级公司去到一家小公司,在处理问题上会有非常多的不习惯,我清楚记得在那天竞标的早上,在南京、出租车外下着瓢泼大雨,一出去就是落汤鸡。我当时在想:自己明明可以去另外一家大公司,享受空调、高薪,带着团队开会,为什么还来这种地方自己找罪受?后来我也想明白了,这些都是自己阅历的选择,这些变化、这些不确定才是机会点,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才能让你真正成长。长期的待在舒适区,只会让你成为井底之蛙。
2016年8月 - 2019年3月,在金蝶。坦白说并没有想去金蝶,在职业规划上,我希望以后能够更多地涉及商业,但这是一家传统的正在谋求转型的产品公司,一开始并不是我想要的。我先是捥拒了猎头,但后来他们促成了饭局,记得那天,金蝶的首席科学家张博士找我吃饭,他和我说了很多,也流露出认可的神情,当说到他希望和我一起做点事情以后,我才以“首席”的角色加入了金蝶。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我想,如果一个人愿意和你交心,愿意说我们一起干点事儿的时候,你会做出偏感性的选择,而不是理性的判断。诚然,也有对家庭的考虑,特别是老二在那年出生,不想再飞来飞去了。
各位,看到在这里,我想说,我已经在 UX 这个行业里工作了近18年时间。群里有朋友问我:你对这个行业有什么变化或趋势的看法?我想说,这个行业越来越大了,从未来看,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你想在这个行业走得更远,应该要一专多长,成为那种“全链路设计师”,或你应该把自己定位在“产品设计师”这个角色,这样你才不会受限于你的角色职责,你才会有更多的想法和创意。
其次,由于大数据的力量,事物真实的价值会浮出水面。很多国外的咨询公司面临巨大的压力,开始收购一些设计公司以谋求数字化转型。对于设计师来说,应该着眼于培养自己核心的能力,以应对未来无法预估的风险。
最后,全球化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但也许就是机会,或许“合弄制”会流行,或许未来公司的只有一个品牌没有员工。我以为,UX这个行业的人,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自己应该独立思考,不要“被焦虑”,认认真真做好手上的每一件小事,才会有无限的可能发生。
五、无限可能的未来(2019年 ~~~)
2019年,情人节那天,我选择了离开金蝶,董事长开年第一天找我沟通,希望我继续留在金蝶。但我心意已决,我希望再次重新开始,再一次把自己归零,把自己放到这个残酷的商业环境下,接受商业一次、又一次的洗礼,暂时的高薪、高职位,并不能给你未来,也不能给你人生的下半场。
有人问我,如果赚不了钱怎么办?我想你已经看到上面有总结了,我认为“只有在不确定中才会有爆发机会点”。目前,我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价值让更多人认可,而不是考虑赚钱,这本身应该是一种创新,延续之前的模式并不一定能成功。
这,就是我的经历、我的想法,希望带给你们参考,我也乐于和你们交流,欢迎留言共同探讨我们的未来。
感谢你阅读了这么长的文章!
如果你想联系我,可以加我的微信:liuyuntian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点用,就点一下在看或转发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