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富甲天下,也能富养我儿

2017-08-29 自然的恩典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获取美乐爱觉的生活方式!

自然

物语

+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凯叔讲故事

ID|kaishujianggushi

如今,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让很多人在财富中迷失,也给现在的孩子们带来了更大的诱惑:

拜金、追求名牌,不懂得节约等等,这些都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难题。

于是,面对这种趋势,父母开始反思:

究竟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正确的?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

富养孩子到底该怎么富养?

对于这些困惑,相信您看完今天这篇文章,会找到答案。


01

精神富养比物质富养更重要

周末聚会,一位旧友从美国回来。

朋友家境不太好,但本科时拿奖学金出国,如今已博士毕业,被一家研究所聘用。

聚会时,我们在饭桌上聊到育儿。一位朋友说:「没钱送孩子念私立,怎么办?英语落后别人一大截,感觉输在起跑线上。」她听完后,讲了自己和妈妈的故事。

初中时,她曾是英文差生,因为起步太晚了,跟不上。但是,她的妈妈身体力行,给她做了榜样。

她爸爸妈妈都下岗。爸爸开了一家小店,但经营一般,妈妈一边在小店打工,一边报名念电大虽然只有初中学历,可妈妈坚持认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为了学英文,妈妈每天抄了很多小纸条,利用碎片时间不断地练习。母女一起背单词,听英语新闻,从美国政治到中东问题。

结业时,她的妈妈作为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考了第一名。

那次学习,给妈妈的人生开了一扇门,让她成功进入一家外资酒店做保洁。因为勤劳敬业,英语不错,对一些问题有见解,很快升至领班;不久后,又被酒店的总监,一位美国的女士看中,开了双倍薪水,雇佣到自己家里。

这位来自美国的总监,很尊重保洁阿姨,也给了我朋友很多无偿的帮助,送她原版书,指导她参加公益项目。

朋友凭借优异的成绩,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拿到美国常青藤学校本科的录取,以及全额奖学金。

朋友说,当年面试时,美国的考官问她,谁是让她最佩服的人。她讲了自己的母亲。

她说,母亲让她知道,人的尊贵,不在于出身,而在于无论环境如何,永远不要放弃自己,让思维困在金钱和家长里短。不富裕,也可心怀天下,勤奋努力,让生命绽放出光华,并有能力帮助别人。

这段话,打动了美国的招生官,从而让她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02

父母的陪伴和坚毅,影响孩子的阶层

朋友的故事,让人感慨,但这并非是个例。研究表明,孩子的阶层,并非完全由父母的社会阶层决定。

以美国为例,只有40%的穷孩子,长大后仍然留在底层。其他人凭借教育,实现了阶层的跨越。而一部分中产阶级的后代,却因为教育和职业,滑入了社会底层。

那些最终突破阶层的孩子,父母往往重视教育,有着坚强的意志,并身体力行引导孩子。

穷人的孩子被困在底层,一方面因为父母工作太辛苦,没有时间像一些富裕家庭那样,陪伴子女阅读和课外活动。另一方面,父母精神不稳定,常常抱怨,导致孩子对社会的信任感低,容易滑向社会边缘。

研究发现,乐观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更加外向。而如果一个人的外向性得分高于平均水平,他的年收入也会高于平均水平。

所以,父母付出的时间和他们坚强的内心,是孩子成长的隐形财富。家庭好的孩子, 属于「人格富裕」的人,在学业和职场上,有着远高于平均值的表现。

最近上任的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就是一个例子,她很赞成父母积极陪伴和引导子女。

幼年时的林郑月娥,生活在香港一个普通家庭,一家九口人,住在湾仔一栋唐楼的板间房里。没有电梯和冲水厕所。

但是,林郑月娥的母亲十分重视子女教育,并积极陪伴孩子读书。

林郑月娥成年后,也用同样的方式,照顾自己的孩子。虽然工作繁忙,但她从未请佣人,而是坚持自己照料两个孩子。她希望给孩子一个富于满足感的环境,陪伴他们成长。

2004年,为了照顾在英国求学的长子,林郑月娥自愿降级,到英国陪儿子读书。日后,两个儿子双双考入剑桥大学。谈到育儿,她说了八个字: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对物质的敏感度,远远没有对亲人的敏感度强。

当父母常常出现在孩子身边,积极乐观,引导他们学习,孩子将收获富裕的人格,日后无论顺境逆境,都有能力照亮自己的人生。

真正的富养,在于精神的富足。

03

富养,是否应该满足孩子所有要求?

你会发现,第一代创业致富,或者富过三代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努力而节制。他们对于事业的投入,远远大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

比如脸书的创办人扎克伯格。当他成为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后,家具和衣着依然简单朴素,喜欢走路或骑自行车上班。

工作之余,他用大量的时间读书,提升自己的认知。扎克伯格的读书习惯很严苛自律,基本保证能在15天左右读完一本书。

他认为:「读书让我明智,让我深入地探讨身边的事,而且书中的见解,比当下多数的媒体报道都要深刻。平时我要多花时间看书,而不是只看新闻。」

马云也是这样,从创业至今,一直坚持学习,挑战新的领域。忙得甚至没时间花钱。无论扎克伯格还是马云,都走在了时代前面,完成了阶层的跨越。

但身边也有一些人,每次聚会,除了谈论念书时候的往事,谈论孩子和学区房,几乎没有其他的话题。一聊到新的领域、新的模式,有价值的书,往往冷场。

他们从学校毕业之后,便放弃了学习进步,人生的光彩,永远是学校里发生的事。对子女的教育,也往往是跟风学习,而无法从全局,把握未来的方向。

网上常谈论阶层固化。事实上,比阶层固化更可怕的,是认知的固化。一代代重复着从前的经验,落在时代的后面。

西方精英教育坚持一个育人准则:终身学习和全面成长。这是保证财富代际传承的必要条件。

凯特·福克斯在《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中讲到,英国人如何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中上层?并不是看他的财富,他开什么车,穿什么牌子,而是,看他的书柜上放着什么书,家里的食物和酒,以及房间是否凌乱。

有些人说:「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有一个比喻非常贴切:「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

家里要有读书的氛围,不是说把书放孩子手中,孩子就会读;也不是说家里摆一柜子书,孩子就会读。而是要有一个阅读的氛围,父母引导陪伴,共同探索,孩子会爱上阅读,做得开开心心。

如果我们无法一直给孩子采买新书,不妨把定期陪孩子一起去公立图书馆作为一项长期坚持下来的家庭活动。

花钱不多,但让孩子从小体验这样的学习氛围,探索的乐趣,父母自己也能保持不断吸收新知,一举两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让孩子透过书本看世界,旅行则给孩子一个更直观的方式体验世界。

美国旅游协会研究发现,参加过有教育意义的旅行的孩子,他们的成绩更好(提高59%),工作后还能拥有更高收入(每年高出12%)。

旅行让孩子更加专注、更加好奇,对学校之外的世界充满了兴趣。平时在课堂上,受条件所限,孩子大多只能成为凭借视觉感官来学习的「视觉学习者」,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擅长视觉学习,课外实践旅行让他们能够触摸、感受、倾听现实的声音和事物。

编者后记:

真正的富养,传授的是一种人格、毅力和习惯,是精神和意志上的出类拔萃。

豪华的餐食,祖上的财富,都可能被消耗殆尽。唯有精神的成长、意志的坚强,以及探索的勇气,可以帮助一个孩子获得富于满足感的生活。

不要让阶层,成为放弃努力的借口。认知的停顿,才是生命真正的终结。

父母的品质和格局,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作为父母,更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给孩子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关于精神富养,你还有哪些方法?

欢迎下方留言分享~

编辑|肖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