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特别重视农村跨越“数字鸿沟”
我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农村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为23.81%,比城镇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高出7.99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我国农村人口4.93亿,农村网民规模虽已达2.84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但农村老人还高达1亿左右没有入网。
农村老人这个群体多处在地广人稀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光纤没有入户,4G/5G电波也没有覆盖到家,青壮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剩下老头老太带着幼小孙辈儿童留守,加之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因此消息闭塞,生活不便,困难较多。
当前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4G/5G也已覆盖到镇乡,贫困地区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说明城乡上网差距在继续缩小。为了农村老年群体能像城市一样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问题在于电信界是否特别重视啃下电信普遍服务这块硬骨头,主管部门要提出“家家通网络”的“十四五”刚性目标,才能促使基础运营商千方百计持续推进互联网应用入户行动。
在崇山峻岭,铺设光纤是困难的昂贵的,但是利用广电700兆电视频段建设5G基站就容易实现移动互联网应用入户。由于700MHz一直被视为“黄金频段”,具备传播损耗低、覆盖面广、穿透力强、组网成本低等优势,这些优势对实现5G全面覆盖显得尤为突出。
在空旷农村,使用700MHz的单个基站信号的覆盖范围,可以达到中国移动目前主流5G频段2.6GHz的2倍多,可以达到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主流5G频段3.5GHz的接近3倍,因此,可以大大减少5G基站数量与建网投资。2021年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联合采购700MHz基站40万站以上,并将于2021—2022年完成建设。我们期待加速铺设进程,早日实现5G电波进入农家。
同时要生产提供具有700MHz的适老5G智能手机,即具备大屏幕、大字体、大音量、大电池容量、操作简单等更多方便老年人使用的特点,且无需追求全频段、多功能、高复杂而是大加简练的适老廉价终端,适合农民的购买能力,以便农村普及,借以进一步激发农村老年群体连网、上网、用网的需求活力。
二要特别重视帮助高龄老人实现健康老龄化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75亿,低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比重过半。即60到69周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比为55.83%;70到79周岁占比为30.61%;80周岁及以上占比为13.56%。现阶段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3.2%。也就是还有1.56亿老人没有进入互联网。分析其中69周岁以下低龄老人多半掌握上网技能,70周岁以上特别是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中,不会上网的比例要远超过低龄老人。
高龄老人这个群体生理上多属亚健康:两眼昏花,听力弱微,步履蹒跚,思维迟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衡量老年人健康的标准,不是有没有疾病而是能不能保持功能。人老了除了预防和治疗相关基础疾病之外,更重要的是最大程度地维持自己的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不要一味地追求没病,而是应该把个人维护延缓功能下降的速度作为追求健康的标准。
评估自己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否正常有六项内容:一吃饭,二穿衣,三梳洗,四洗澡,五如厕,六行走。如有1-2项不能完成叫轻度失能,有3-4项不能完成叫中度失能,有5-6项不能完成叫重度失能,越晚进入失能状态越好。
还有关于独立生活能力评价标准:一打电话或微信,二购物或网购,三做饭,四洗衣或用洗衣机,五收拾家,六乘公交或打车,七服药,八管钱。越延缓功能下降的速度越好,这就是成功的健康老龄化。
为了实现上述健康老龄化,数字技术大有可为。
以我的亲身体验为例:自从老伴2017年去世后,我就是按照国际卫生组织老人健康标准首先做好生活自理,进一步做到独立生活,没有与儿女住在一起,也没有请保姆。其实我也有高血压和痛风,耳聋严重到一级残疾,眼睛小字看不清。ICT的数字技术帮我弥补了生理上的种种缺陷,蓝牙耳机可以让我接听电话收听广播;手机电脑都可把文字图片放大到清晰阅读观看;智能手表可以监测心率、睡眠与运动量;买菜不用跑菜市场,社区团购就近自提;预制食品让我轻松吃到包子、饺子、梅菜扣肉,大大减轻了独立生活的家务;微信让我与亲友保持密切联系。我现在离不开智能手机、智能手表与笔记本电脑,每天大概有13个小时在网上。可用两句话概括每天的生活:买菜做饭干家务,上网读书写文章。
现在网络与智能终端带给老人很多方便,因此我对电信日的主题由衷地赞誉!只要电信界重视对高龄老年群体能与其他年龄群体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积极对ICT行业以创新技术推动信息通信适老化改造,就能帮助他们独立完成出示健康码/行程卡、购买生活用品、查找信息和上网社交、学习等等网络活动。借以实现生活自理,特别是实现独立生活的健康晚年。全国高龄老人如果多数都能如此,除了减轻儿女照顾老人的负担之外,必将改善全体民众的生活质量与提高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构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三要特别重视技术助老的科学研究
首先要求分析老人的差异性
老年人的身体、疾病、感官和认知能力因人而异,教育水平和科技体验也各有不同,而且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生活在农村。在生理、心理、经济以及地域等等方面的差异以致各自需求不同。这对开发普适性助老产品带来很大困难。
其次要求解决问题的多变性。
如当前疫情防控实际情况下,有大大超出平时需要的几率要使用手机频繁出示二维码,在健康码、付款码、购物软件等之间频繁切换等等操作;就医时有各种应用如挂号、缴费、查询报告等手机上的操作。这些老年人都不容易掌握,同时互联网又有层出不穷的骗局和花样翻新的小伎俩,老年人多是高频中招群体。
第三要求设计终端的人性化。
现在上网终端设备使用更加多元。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手机仍是上网的最主要设备。而智能手机基本是沿用个人计算机IT化功能和操作习惯,设计是适应年轻人的,要求不会电脑的老年人飞跃式学习。
智能化时代的技术飞速发展,而适老化的改革才刚刚开始,任重道远。目前无论是基础运营商、系统终端制造商,还是互联网应用商的适老化在老龄化社会中做得都远远不够。由于这三个难点导致问题庞大繁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老年人服务需求。
为了打造让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应逐步完善电信业适老化改造,加强政策指引,普及通信能力,夯实数字化基座。并倡导终端行业、互联网行业中众多厂商协同支持,为银发族人群提供能感知、有温度、更便利的电信产品和服务。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数字社会建设的深入,数字技术适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因此,需要科技人员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入研究其适老性,同时需要科学家、工程师、管理者和政策专家等协作解决。在开发初期,必须预先征集和考虑老年人不同群体特征与需求并纳入人工智能数据集,开发满足用户需求且保留用户控制权限的AI程序,所开发的技术与方案应征询老人与相关者提供反馈意见,从而构建有利于健康、能促进有益互动和发展的方案。
针对不同老人群体不同问题性质做出不同的助老设计,应用到系统与终端,硬件与软件赋能提供针对性服务,以满足老人生理、心理及社交需求,末期要评估助老技术与产品的运行状况和有效性,再加以改进,使可灵活调整成为普适性产品,获得老年人群体的认可。例如解决上述就医抗疫这些问题最佳是针对老年人用户的“傻瓜化”设计;解决网络诈骗这些问题可利用大数据及时识别而予以拦截,不让它去干扰老人;让智能手机摆脱电脑的桎梏,按人性化设计产品和应用使之高度智能化,使得老年人能轻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