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析:电信运营商已是非典型科技公司

马继华 通信产业网 2023-10-19

固本逐末,运营商距离科技公司其实并不远。


文 | 电信与互联网分析师 马继华

运营商是否是科技公司,是否在未来会成为大家认可的科技公司,成为了行业内外讨论的重要话题,也成为了资本市场对电信运营商进行估值定位的关注点。

什么是科技公司?


现在流行的观念中,美国的脸书、谷歌、亚马逊等(FAANG)以及中国的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BAT)们是“地道”的科技公司,其实,这些科技公司大多数应该叫做“互联网科技公司”,并非科技公司全部。

衡量一家公司是否是科技公司,应该看其“含科技量”,而这个指标应该是多元的。就目前一些券商和风投们给出的定义,看一家公司是否有高科技,是否是科技公司属性,主要是看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比例高的就是科技公司。

不过,这样单一的指标衡量,却不能反映真实的全貌。研发投入占比确实很重要,但研发投入总量规模一样不容忽视。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营收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研发的价值也不一样,很难相提并论。

所有的分析者必须看到,大象的一个脚指伸出来就比十只蚂蚁占的地盘大,营收超大公司的较低研发投入比并不代表其科技属性就差。如果每年动辄研发投入十亿百亿级的超级公司不能被归属科技公司行列,而那些投入不过数万且营收极少的企业却能以研发投入比高而被冠以“科技公司”名头,并非合适。

由此可以认为,研发投入比高的,可以称为“研发型公司”,但未必有资格叫做科技公司。有资格成为科技公司的应该是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营收和企业的可持续运营,而非“研而少发”的“实验室”。

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特别是平台企业,往往利润率非常高,甚至是轻资产轻运营,其运营中的大部分业务往往都包含创新创造的成分,都可以归为“研发”,这也让这些公司的研发投入总量与投入比很高,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科技实力就真的很强。

在实际经营中,像运营商这样的大型超级公司往往会采取“外包”形式委托其他公司进行研发生产,然后为己所用,甚至这些产生的知识产权都是双方共享,这部分巨额“采购”成本其实也应该属于运营商的研发投入,但却在财报中被忽略。

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我们认为,确定一家公司是否为(高)科技公司,无论其是数字型企业,还是生产制造企业,至少应该包含四个指标:企业研发投入总额、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以及企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水平。

运营商的科技含量有多少?


基于现在的数据情况,我们很难具体的确定指标的具体阈值,但从理论上依然可以简要的分析,运营商在科技公司行列之中所处的位置。

从财报数据可以看到,2022年中,中国移动研发投入217亿元,占营收比为2.3%,中国电信研发投入为134亿,占营收比为2.8%,中国联通研发投入109亿,占营收比3.1%,

全球运营商的研发投入占比一般在1-3%,中国的三家运营商也都在此区间,而且位于上段,说明相对全球同行,中国的运营商科技含量是比较高的。其中,中国移动的研发投入总量已经处在全球运营商领先位置,而中国联通的研发投入比非常突出。

当然,这一比例相对BAT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以及华为这样的标杆企业,还是差距明显,而且,因为要肩负传统通信普遍服务责任,运营商要想把研发占比提高到5%,也就是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巨头水平,都非常难,更不要说轻公司运营的百度与腾讯的10%档次,几乎不可能。

截至2021年,中国移动有效专利数近万项,累计申请5G专利超3300件,主导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国专利奖”等奖项。中国电信拥有5444件专利申请,发明专利占比95.79%。中国联通有8541件专利申请。三家运营商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能力有目共睹,而各自的研究院、设计院也都具备相当科研实力。

2022年,三大运营商新型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为19.4%,从2020年的12.8%增长了6.6个百分点,这体现了运营商转型发展的成果。以中国移动为例,数字化转型收入达2076亿元,同比增长30.3%,数字化转型收入对通信服务收入增量贡献达79.5%,占通信服务收入比提升至25.6%,成为收入增长“第一引擎”。

不过,结合历史数据看,因为传统收入的稳定性,新型业务的市场竞争加剧,运营商的新型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虽然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天花板依然会到来。简单计算,以中国移动7000亿左右的通信服务营收,即使增长停滞,总收入需要突破14000亿,新型业务收入占比才能超过50%,此目标的达成极不容易。

换个角度看,三家运营商的总研发投入其实并不少,且研发项目集中,创新成果的应用也大量体现在了5G、千兆光纤和算力网络建设中。从目前最热门的5G+AICDEB各领域进行综合平衡,运营商们虽然科技含量距离中国两大科技标杆阿里巴巴(达摩院)与华为有差距,但基本与腾讯、百度这样的公司相当,强于小米京东。

中国科技公司研发创新实力评分表,图片来源:Datareal数据研究机构。

我们可以得到基本结论,就大型数字经济企业而言,中国的科技公司由强到弱的排序应该是华为、阿里巴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腾讯、中国联通、百度、字节跳动、小米、京东。运营商们在科技公司序列中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尊大。

科技公司应该是运营商追求的目标吗?


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目前社会舆论对科技和科技公司有一种“迷信”,认为科技公司就是好公司,科技公司就是基业长青的公司,科技公司就是能做大做强的公司。

实际上,如果我们去研究世界500强和各国的百年老店,就会发现,所谓的科技公司往往企业生存寿命并不长,反而是那些从事吃穿住用行的“管道”基础设施企业能长期生存下来,而且都能支持大容量的就业,也能创造巨额营收和社会回报。要不要彻底科技公司化,这是战略和战术的选择问题。

对科技公司的追求,体现了在百年一遇大变局的时代中,我们这个社会普遍的科技焦虑,也是一种因国际竞争而被牵引的时代价值观。科技创新非常紧迫,国企央企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但科技创新的同时并不能忽视民生建设,任何的科技创新都不是无本之木,更需要在广阔的生产实践中得到转化运用。

社会和商业都是丰富多彩的,身处其中的所有企业,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先进落后之别,都是整体社会经济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有益成员。

术业有专攻,固本后逐末。在可预见的将来,运营商依然会是一家重资产重运营的“电信公司”,继续成为数字化社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者、维护者,但这并不妨碍运营商作为科技公司的身份。

综合分析可知,运营商整体成为一家地道的“科技公司”,主要以产出科技产品和成果为主营业务,这种转型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也不符合运营商长期健康稳定运营的需要。但是,运营商业务复杂全面多样,在做好本职的同时,不排除旗下部分延伸业务进行拆分,进行独立运营,从而高度科技创新化,大幅提高“含科技量”,如同阿里巴巴集团的阿里云,从而让整个公司更加成为社会广泛认可的非典型科技巨头。

作者简介


马继华

达睿咨询创始人,电信与互联网分析师,长期关注通信、科技、互联网、金融及新媒体。


编辑、校对:胡媛
指导:新文



延伸阅读
“蝶变”:从电信公司到科技公司
数字化业务:第一增长引擎的“嬗变”
蝶变:云成为运营商新主业还有多远?
分析:从电信公司到科技公司还有多远?
分析:“科技公司”是运营商发展底色

推荐阅读

为数字化而生:走进中国联通第四张网
中央第二巡视组入驻三大运营商
蝶变:云成为运营商新主业还有多远?
5G甜蜜期还有多久?从四大通信设备商年报看风向(附一张图)
重磅:中国电信牵头发布《5G空间计算白皮书》
“蝶变”:从电信公司到科技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