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 这七个团队的探索,为学生成长赋能!

砥砺奋进的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19



10月31日,学校在清水河校区举行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工作会议教改经验交流报告会。7位教师围绕标杆课程建设优势科研团队“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改革计划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教学等三个专题作了交流分享,曾勇校长作了题为“关于新工科和新工程教育”的专题分享。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副校长胡皓全参加会议。


会上,7位教师分别作了报告分享。

在标杆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环节,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胡剑浩教授分享了挑战性课程《数字逻辑设计及微处理器系统》的“信心建设”经验。他从课程建设目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课程特色、挑战性教学的准备等方面,介绍了打造挑战性研究型标杆课程的经验。该课程把“让学生从学会解题转变为学会设计”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以两个大型课程设计贯穿教学活动,让学生将课程中所讲授的设计方法与原则灵活地应用到工程设计的具体问题中,帮助学生建立面向复杂数字系统设计信心。


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马永开教授介绍了《经济学》微观部分的挑战性课程教学设计。他认为,《经济学》旨在使学生掌握经济学思维方式,具备经济学思维能力。该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慕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课外)挑战性课程设计与实施”,使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快速获取新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新经济现象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沟通交流、合作研究的能力。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廖勇教授介绍了立足兴趣、立足系统精心设计挑战性课程《进阶式综合课程设计I/II/III》的经验。作为学院嵌入式方向的特色课程,它以“新工程教育”和“工程认证”理念为指引,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元认知思维方式,把“兴趣牵引、项目驱动、立足系统、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思想贯穿课程全过程。课程跨度1.5年,分三个阶段实施,后续阶段依赖前续阶段成果,各阶段综合应用相应阶段课程核心知识点,逐步进阶,最终完成完整的嵌入式软/硬件系统设计。


在优势科研团队“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改革计划交流环节,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杨建宇教授介绍了“案例化核心课程”与“通关式科研项目”相融合的工科卓越人才培养体系。该课程通过“用以促学,学以致用”的不断迭代,使工科精英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和贴近工科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客观规律,达到学生“想学好”和“能学好”的目的,使培养出的学生既能“想得到”,又能“做得出”。报告中,他回顾了“卓越成长计划”的缘起,探讨了工科卓越人才培养的要义,并介绍了该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总结了现阶段的经验和未来的期许。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万里教授团队教师代表罗文博副教授介绍了基于传感芯片研发及演示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架构。该课程从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出发,以实验室承担的科研项目成果为基础,从校企合作研发中抽取传感芯片研发的关键问题,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指导学生进行传感芯片的设计、加工研究与演示验证。通过整合合作科研院所、传感芯片研发公司和地方政府资源,构建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科研育人体系,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本科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学生系统性应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在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教学交流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商继政教授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介绍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改革经验。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围绕课程教学团队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立足教材和学生实际,介绍了“问题导向+专题授课”教学模式和实践探索。


自动化工程学院田雨教授介绍了专业核心课《电子测量原理》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思考。该课程是本科专业“测试技术与仪器”的专业核心课。《电子测量原理》教学团队从“深度、广度、强度、温度”四个方面挖掘和构建课程思政内容,使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学科特色、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实现了课程思政与课程知识的有机统一和同向同行,达到以课程思政提升教学效果、以课程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全程听取了7位报告人的分享后,曾勇高度评价7个团队的老师们教书育人的深厚情怀和辛勤付出,认为有这样一批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情投入本科教学、勇于创新的高水平教师和教学团队,是学生们的幸运。他进一步介绍了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工程教育界对工程教育变革的思考、广泛讨论和实践探索,特别是美国工程院、美国工程教育协会和中国工程院、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对21世纪工程教育的研究、认识、行动指南建议和实践推动,回顾了教育部推动的“新工科”建设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到2019年2月新工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的不断深化过程,分析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欧林工学院、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等国际工程教育的引领者和后起之秀新工程教育变革的理念和实践。他指出,新科技革命和新经济越来越强调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高等工程教育越来越注重思维、素养与能力的融合以及理论基础、前沿交叉、实践创造、自主学习在基于项目学习中的集成,教师角色正从“主演”的单角色向“主演”、“主导”、“教练”等多角色转变。高等工程教育变革是大势所趋,也是下好新工业革命的“先手棋”,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对高水平工程创新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新工科”的实质是工程教育变革,不仅仅是综合性大学从应用性理科发展工科的需要,也不仅仅是老工科院校学科专业“升级转型”的问题,其关键是“用什么教学理念来教、用什么教学模式和方法来教,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素养和能力”。只有了解工程教育变革的趋势,才能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水平工程人才。希望大家不断创新、充实、完善新工科建设的“成电方案”,赋能学生成长,实现多学科多类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全覆盖,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为中国工程教育由大到强、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申小蓉表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使命,需要各位老师深入理解新工科建设的本质内涵,对标国家对新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学校“双一流”建设要求,不断学习、实践、创新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使学校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含体育部)院长和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分管科研工作副院长,各学院(含体育部)系主任,院教务科和学生科科职人员,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含虚仿中心)的负责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校本科教学关键岗位教师,近三年校级各类教改项目负责人,五粮液本科教学奖教金获得者,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者,校本科教学教学优秀奖获得者,各学院教师代表,校本科教指委委员、校通识教育委员会委员、校本科教学督导组成员,全体二级教授、全体青字号人才等300余人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的第三场,将在11月7日召开:

文:新闻中心 王晓刚 学生记者团 杨丰谣 

图:邝俊 张翔

相关链接:

吹响号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电子科大不忘初心再出发!



推荐阅读

◇秋来电子科大,你太美了!

◇一年时间!这位22岁的成电博士生,就达到毕业要求!

◇电子科大聂在平教授:五十余载初心不改 做电磁学的传承者和拓荒者

◇一条视频364万次播放、20万个点赞,这个斜杠青年不一般!

◇吹响号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电子科大不忘初心再出发!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