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传真 | 请别再和我提什么“大片”
我想对你说
前些日子憋在家里,感觉时间都停滞了。而在武汉每天忙忙碌碌的,要不是朋友提醒,我都没意识到已经出来一周了。
一辆救护车从小东门天桥下驶过。 刘宇 摄
在北京时,每天睁眼第一件事是看疫情进展,各种帖子狂轰滥炸,微信刷到头晕眼花,脑子里充斥了太多关于武汉疫情的信息。来到这里后,除了回复一些朋友的问候,几乎不看帖子了,特别是关于疫情的帖子。虽然身在武汉,反倒不如过去对宏观的情况了解多。我不知道现在新增了多少病人,也不知道“钻石公主”号怎么样了。一方面时间确实不够用,另一方面也有意屏蔽外界声音的干扰,只想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记录下来。我知道,这种观察是非常表面,甚至是片面的,因为我能看到的只是某个局部,而且只是疫情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局部。当你再把局部中的某个点定格,为什么拍这个而不拍那个?只要经过了选择,就不一定是完全客观的。
2月26日,在武汉摄影人黄一凯和俞诗恒的帮助下,我和搭档陈黎明拿到了全套的灯光设备,其中的周折不表也罢,反正可以随时随地布置起来一个相对专业的人像摄影棚了。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必受环境和光线的限制,全天候地把心思全用在拍照片上。
黄一凯(右)与陈黎明在小区门口交接器材。刘宇 摄
拍照时,医护人员经常称我俩为“师傅”,听着挺亲切,也许他们觉得我们就是个照相的。但我们毕竟是专业摄影人,哪怕拍张纪念照,也应该是专业水准的。
新闻摄影师与商业摄影师完全是两个行当。如果没有影室拍摄的经验,扔给你几个灯,真不一定玩得转。好在陈黎明是一个器材控,各种用于摄影的电子设备都难不倒他。而曾和朋友玩过摄影室的经验这时也帮到了我。再次体会到:没有一种经历是没用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回报你当年的付出。
陈黎明在为医生拍人像。刘宇 摄
不少知道我来武汉的朋友打电话、发微信,提醒我注意安全、保护自己。更多素未谋面的人在我的公号下留言祝福,让我发自内心地感动,在此一并致谢。也有一些人期待看到我们的大片,都是好意。说真的,这事我没有想过。大片可遇不可求,作为曾经的新闻人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职责。而这次的主要任务非常明确,就是为可敬可佩的医务人员拍肖像,对我来说,这事已经够大了,其它的都是搂草打兔子,随缘吧。
我曾经和朋友说,摄影没那么重要。听到这话从一个30多年的老摄影记者嘴里说出来,朋友觉得很诧异。我意思是看和什么比,摄影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当你饿到不行的时候,是想要照片还是方便面?生活中有很多比摄影重要得多的事情,更不要说生命。没有摄影生活会不同,但仍然会继续,但没有生命一切无从谈起。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战役,是医护人员和与病魔抗争者的主场,不是其他人的秀场。
搞定了车辆、器材,以及杂七杂八的事情以后,拍摄就进行得非常顺畅了。2月27日上午,我和陈黎明终于有点空余时间,拍些疫情之下武汉的市井生活。
社区工作人员经常会骑着电动车给环卫工人带来一些蔬菜水果。陈黎明 摄
一位医务人员推着购物车前往圣玛丽妇产医院。刘宇 摄
疫情期间,武汉的各处建筑上都拉出战胜病毒,加油打气的横幅。小东门过街天桥下,身着隔离服的行人骑车通过。陈黎明 摄
“龙王庙”是武汉汉口的标志性老码头之一,疫情下这里也停止了航运,并安排了专人管控。陈黎明 摄
一位市民带着生活用品穿过街道。刘宇 摄
各个居民社区都实行了严格管控,无法正常外出购物的居民靠送货小哥运送生活用品。陈黎明 摄
一位老伯在家开窗打扫卫生,下面站着社区执勤人员。刘宇 摄
一位保安每天都要带着“花花”在空荡的街道上巡逻执勤。陈黎明 摄
我们赶到汉阳鹦鹉大道租用车辆,来到停车场时,车主文先生发现钥匙没带,急急忙忙穿过空荡的街道,回去取钥匙。 陈黎明 摄
文:刘宇 (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成员)
图:刘宇、陈黎明(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成员)
“疫”线报道相关阅读
特别提醒
在全民防控疫情的关键时刻,
广大摄影人须遵守防范疫情的各项规定,
用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