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站在营造学社巨人们的肩膀上——写在《营造法式》(陈明达点注本)出版之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窄门文化 Author 何朝阳

点击上方 蓝字 ▲ 关注订阅 浙江摄影出版社


公元 1918 年底,身为北方和谈代表的朱启钤前往江南,参与在上海举行的南北和谈。各执一词、相互较劲的和谈间隙,朱先生在南京的江南图书馆发现了一部奇书——《营造法式》丁丙八千卷楼抄本


中国古建筑史学研究从此拉开了序幕。


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




经历先秦、汉唐之后,中华文化在宋代走向成熟。我们熟知的诗词、散文、绘画、陶瓷在宋代都达到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峰。建筑及相关的工艺和艺术也同样趋于完备,《营造法式》的刊行可以视为其成熟的重要标志。


因为大量的宫廷和官衙设施建造,需要统一的建造和财物考核标准,绍圣四年(1097),北宋朝廷任命李诫主持,在前朝(元祐版)法式规定的基础上,重新编修《营造法式》。


李诫此前已在“将作监”工作了八年,曾以将作监丞的身分负责修建汴京多处重大工程,有着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他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又与经验丰富的工匠研讨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编成今天所见的《营造法式》。此书崇宁二年(1103)刊行,南宋时再度刊印。


《营造法式》是北宋朝廷的建筑法规,内容涵盖对群体建筑的布局设计,单体建筑及构件的比例、尺寸的确定,编制各工种用工计划、工程总造价,编制各工种之间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以及质量标准的制度、定量规则。它内容丰富,阐述精确,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百科全书,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宋代建筑最重要的科技著作。




《营造法式》北宋崇宁初版已佚,明代多种抄本皆源自南宋绍定本,但绍定本现仅存三卷半。清代《四库全书》本源自明代天一阁抄本,缺卷以《永乐大典》本补全。明代钱谦益绛云楼的抄本辗转传抄数种,其中丁丙八千卷楼本被江南图书馆购得并收藏。


作为民国政府大员,朱启钤先生曾主持了北京城的改造工程。他对前门进行合理改造,贯通了东西长安街;改造中南海成为今天所见的面貌;将社稷坛开辟为公园(中山公园);将紫禁城的部分开放为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前身);等等。对于中国古建筑,他一直秉承尽力保护、合理使用的原则。政务之外,他又是颇有声望的古籍和皇家缂丝的收藏家,更是中国古建筑史学研究的发起人。


1919 年朱启钤先生在南京江南图书馆发现的丁丙八千卷楼本《营造法式》(后称“丁本”),其内容相对完整,是该书当时最好的版本。于是他第一时间推荐给商务印书馆,嘱其影印出版发行。此后他淡出政界,将后半生精力主要用于中国古建的保护和研究。




鉴于《营造法式》的学术重要性,而丁本《营造法式》也存在不少的错漏,朱启钤先生委托著名藏书家、古籍研究权威陶湘先生(后来也是营造学社社员)对其重新勘校。


陶先生组织当时的各界学者,历时五年,以丁本为基础,与《四库全书》抄本、密韵楼蒋氏抄本相互校勘,又精心绘图,并仿照绍定本《营造法式》的排版和字体雕版,于 1925 年刻板刊行,世称为仿宋“陶湘本”。朱启钤先生特为该书出版作序。


陶湘本误字较少,大字清朗,图样细致精美,是近代学界广泛使用、最有影响的本子。商务印书馆后来也曾多次再版,并将其缩印,收入《万有文库》。




陶湘本《营造法式》的出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时值西风东渐,哲匠垂暮,朱启钤担心数千年国粹遗物将十不存一,损失殆尽,乃发起组织,纠集同志,于 1929 年,成立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自任社长,旨在组织当时学界精英力量,运用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的科学方法,来译解《营造法式》,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包括建筑技术)。他们的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科技成就,更构建了中国古建筑史学的基础框架。


《营造法式》是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建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但是该书成书于宋代,距今千年之遥,其所用名词术语已多生僻,建筑功法、用料也有流变,全书断句通读已是不易,要明晰其内容更是艰难。梳理、破解它成了营造学社同人的不懈追求。




相传,梁思成先生投身于中国古建筑研究,也是缘自《营造法式》一书。


当年陶湘本《营造法式》出版后,朱启钤先生特意送了一套给好友梁启超先生。梁先生也觉得书很重要,于是再题签,寄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的梁思成、林徽因,以此开启了这对伉俪毕其一生的中国古建研究事业。



1931 年,梁思成开始担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自 1932 年起,他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两千多个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通过大量田野考察,掌握了大量古建筑实测数据,在国内外发表了数篇中国古建筑史的学术论文,夯实了中国古建筑史学的基础。


在完成《清式营造则例》(附《清式营造辞解》和《清式营造则例图版》)的基础上,梁思成先生开始撰著《营造法式注释》。可惜因种种原因,此项工作只完成上卷。




陈明达抓紧绘制《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大木作》图版



陈明达先生,1932 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成为文献部主任刘敦桢先生的主要助手,参与华北古建筑考察,整理绘制资料。1935 年提升为研究员。1940 年,又随梁思成、刘敦帧考察西南地区四十多个县的古建筑。扎实的学术基础,大量的实证经验,成为陈明达深入、系统研读《营造法式》的坚实基础。他生前撰写了《应县木塔》《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作制度》等著作,协助刘敦桢先生编纂了《中国代古建筑史》,参与编制了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陈明达成为继梁思成、刘敦桢等中国建筑史学科奠基人之后举世公认的、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


陈明达先生著作《应县木塔》



从 1932 年手抄全本《营造法式》起,到 1995 年因病辍笔,《营造法式》研究,占据了陈先生一生整整六十四年的时间。特别是他主动从国家文物局请调文物出版社后,三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研究《营造法式》,取得了无人能及的学术成就。




我们今天看到的《营造法式》陈明达点注本,是商务印书馆 1954 年版《万有文库》普及本。它以陶本为基础而略有删减,缩印成 32 开 4 卷本,非常适合阅读和携带。可能也正是如此,该版本出版后陈明达先生一直以此书作为其《营造法式》研究的工作用书。



根据书上的眉批及标注,陈先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版本比对。将陶湘仿宋刊本(陶本)与国家图书馆藏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四库本)、故宫博物院藏述古堂本(故宫本)、丁丙八千卷楼本(丁本)、及日本学者竹岛卓一《营造法式之研究》(竹本)相比勘,在书眉逐一注明各本文字相异之处,辨正补缺。


二、根据中国古建筑史工作经验和科学判断,在点注过程中,做了大量字词辨误工作。这是古籍研究专家无法进行的专业工作。


三、通篇句读,使后人阅读、研究变得轻松。


四、内容的整理与研究,包括条目整理和对内容的思考。


前两点,使本书成为陶本基础上更为准确、权威的《营造法式》版本。后两点,则为《营造法式》的广泛普及和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条件。


实际上,稍有古文阅读功底的读者,阅读此书都不会有太大障碍。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古代建筑的很多知识,还可以了解茶炉制作、陶器烧造、壁画颜料配比、木作榫卯结构等众多今天已经从建筑学中剥离出来的知识。


可以说,陈明达点注本《营造法式》的影印出版,能够让今天的读者站在中国营造学社巨人的肩膀上,回望一千年前的建筑文化,在视野、胸襟上均能有所收获。


在出版界充斥着剪刀糨糊、求大求全的今天,有出版社愿意出这种精致、有价值的学术读物,不仅是建筑学界,也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书虫们的幸事。


特撰文推荐。





《营造法式》(陈明达点注本)

(宋)李诫 撰    陈明达点注

ISBN / 978-7-5514-2761-6

浙江摄影出版社



 购买方式


① 保存下图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即可

② 识别二维码,直接购买






READ MORE

推荐阅读





撰文:何朝阳

编辑:陈一


更多阅读


| 图书推荐 |


| 经典影像100年 |




| 手机摄影 |



| 摄影后期创作 |





长按关注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