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开启新篇章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一、引言
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时指出“两国政府已为‘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工业4.0’对接搭建了平台,要引导和鼓励两国企业实现项目落地。”李克强总理在与默克尔会晤时表示“将继续落实好《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培育创新动力,加快战略对接,打造中德合作升级新动能。” 2016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和《推动中德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和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围绕立机制、推并购、建园区、选试点、促交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两国合作成果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二、中德合作工作的进展与成效
中德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确立了政府搭台、企业主体、产学研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形成了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多领域合作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为进一步推动务实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中德智能制造联合工作机制三线并进。2016年11月29日,在中德智能制造第一次副部长大会上,中德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副部长级会议、司局级会议的沟通机制,成立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企业对话工作组。形成了“副部长会议、司局级会议、对话工作组”的三线并进沟通机制。
二是对德投资屡创新高,园区合作迈出新步伐。据有关协会统计2016年我国企业对德投资约为130亿美元,收购德企56家。而2015年,中方对德投资只有9亿美元。2016年,中方对德投资一半以上流入德国装备业和机械制造业,一定程度上推动技术转移和经验获取,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中国江苏太仓、广东揭阳、四川蒲江、安徽芜湖建立了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江苏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青岛中德生态园与德方联合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共聚集德资中小企业超过400家,已初步形成两国中小企业区域聚集带,为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中德双方均以试点示范作为工作重要抓手。中方围绕产业合作、标准化、园区合作以及人才培养四个方面,遴选了14个具有引领、带动和示范意义的试点示范项目,在信息通信、新能源、机械制造、智能汽车和车联网等领域切实开展对德合作。德方部围绕机床工具、流体控制系统、产业园区、智能制造等领域,在德国国内遴选了4个试点示范项目,为两国企业、高校、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生态合作树立了标杆。
四是中国超过美法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16年超过了美国和法国,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根据德国统计机构的统计,去年德国和中国的交易额达1700亿欧元(约合1800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中国与德国的贸易额在2016年达到991亿元(1440亿美元),同比增长2.6%。截至2016年底,中国向9,394个德国项目进行投资,总值达281.8亿美元(281.8亿美元)。德国主要向中国出口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从中国进口机械,纺织品,家具和玩具。中德两国的产业互补与深入合作已达新高度。
五是多路并进推动两国交流不断深入。今年以来,我部对内支持相关机构召开了中德智能制造企业家大会、中德制造业峰会、中国制造2025对话德国工业4.0大会、中德CPS技术合作论坛等多个交流对接活动,加深了两国企业界的相互了解,为两国企业开展业务提供了平台。对外推动中德智能制造联盟聘请黑森州中国合作促进中心主席为驻德观察员,为我国反馈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政策动态、产业进程和企业信息等相关资讯,助力《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
三、推进中德合作面临的形势
总的来看,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工作取得了阶段性、实质性进展,中德制造业合作有基础、互补性强,深化合作的潜力巨大,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有很多利益契合点,加强合作对接,对提升双方制造业均意义重大。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德国政府考虑出台相关政策限制中国“买空”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老牌照明企业欧司朗和半导体巨头爱思强先后与中资企业达成收购意向,引发了德国当地的担忧和警惕,很多德国人特别害怕中国将“买光”德国公司。近期,德国经济部向联邦政府拟提交议案,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赋予欧盟成员国针对非欧盟国家投资者收购本国企业时的“广泛的禁止权”。如果收购方获得了企业25%以上的投票权,即达到了拥有否决权的最低门槛时,政府就可以行使“禁止权”阻止收购。
二是德方积极寻求标准合作,欲利用技术标准扩大竞争优势。德国政府在智能制造体系架构、工业无线通信、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领域积极寻求与我国开展标准化合作,试图利用其技术标准优势,“带领”我国开展智能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但德方标准并不适合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盲目照搬会抬高行业标准门槛,导致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处于竞争劣势。
三是设备采购多提升核心能力少。尽管两国开展多个合作项目,但部分企业对德合作只是简单的购买引进德国的硬件设备、系统平台或模式,对支持这些运转的背后的知识技术体系不够重视,同时德方对这些背后深层次的知识体系也不主动开放,导致多数合作仅限于商业层面的设备采购,没有能够掌握核心解决方案中的“杀手锏”技术。
四是涉及领域多专业人才少。一方面智能制造(工业4.0)是一项跨多个领域、涉及范围广、技术难度大的工程,目前可供借鉴的行业解决方案商业模式不多。另一方面,中德两国在思维习惯、商业习惯、工作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两国企业中即了解两国文化,又具备智能制造专业能力职业项目经理或工程师不多。
四、深入推进中德合作的工作考虑
在新形势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与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进一步加深互信,实现共赢,共同把握历史机遇,继续深化务实合作,乘势而上,积极作为,扎实工作,共同推进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持续推进中德对话机制,营造互利共赢合作环境。持续推进副部长级、司局级、工作组层面“三级对话”机制,依托政府对话、行业论坛、企业峰会等形式向德方系统解读“中国制造2025”核心要义,打消德国企业对中方制造强国战略的担忧和疑虑,营造互利共赢的合作环境。
二是务实推进合作项目,稳固中德合作的“压舱石”。在首批试点示范项目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评估体系、扩大评审范围、优化评选形式、聚焦合作内容,邀请德方专家参与第二批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评选工作,共同推动双方企业和科研机构在重点领域开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攻关、标准制定和解决方案商业化转移等项目,探索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试点示范项目推广机制。
三是深入开展标准化合作,推动建立自主可控技术产业标准。继续推动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组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无线通信等现有合作领域,继续深入研究探索,促进两国标准互联互通。引导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组通过标准研制、测试床搭建、标准互认等合作,研究学习德方技术标准优势,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实际,研制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产业标准。
四是持续推进中德产业园区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鼓励广东揭阳、沈阳铁西、四川蒲江等中德产业园区,引进匹配当地产业、技术含量高的德国企业入驻园区,推动当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同时,加强对当地劳动力培训,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组织开展联合研究,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产业发展。推动国内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与德方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弗劳恩霍夫协会等机构对接,围绕信息物理系统、工业软件、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和工控安全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共享核心研究成果,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打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模式,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作者简介
张冠男,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研究所两化融合与智能制造研究部工程师。联系方式:zhangguannan@caict.ac.cn。
推荐阅读
快,点击阅读原文,一起涨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