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导读
在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宏观背景之下,着力推动各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我国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一项重要综合性举措。在今后一个时期,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推动其成为促进产业高端化与高效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要素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能够有效应对当前国内外产业变革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实现国民经济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宏观背景之下,着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各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我国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一项重要综合性措施。当前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活跃,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有力推动着各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进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强大动力。在今后一个时期,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加快数字化转型关键产业领域与重点工作的协同推进,推动各产业全方位、高水平的数字化进程,能够有效助力我国国民经济各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我国国民经济各产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整体科研创新水平显著提升。我国综合创新水平成功跻身世界前20个经济体之列,研发投入规模接近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2%,超过欧盟的平均水平(2018年)。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带动综合发展质量持续优化;另一方面较为成功地建立起一套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生产体系,载人航天工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北斗导航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取得历史突破。农业产业化水平与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技术相关产业迅猛发展,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同台竞争,产品和服务逐渐成为国际标杆,为经济增长增添了新动能、新亮点。
在产品技术含量逐步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产业发展内部面临经济增长各个要素之间,特别是产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资本金融发展不协同问题,外部则面临主要国家经济矛盾愈发加剧、逆全球化现象频现等严重问题的影响与制约。
(1)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中国制造”创新发展仍然极为不充分。一方面,高端产业发展水平不够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占有不足,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等严重依赖进口。2018年,在工程机械产业综合实力世界排名前10的企业中,我国只有徐工集团一家,且其份额仅占据全球4.3%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即便自主研发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在功能档次、可靠性、质量稳定性和使用效率等方面与国外也有相当的差距,既无法满足消费转型升级的需求,也无法实现高端技术产品、服务的品牌溢价。
(2)产业的快速发展致使资源约束日趋紧张。我国一直倡导实施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但客观上资源环境还是难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国经济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约束日趋紧张。同时,部分新兴产业的无序发展也催生了类似电池污染、光污染、电力资源消耗等新的污染浪费问题,给环境污染治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2016年,我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超过1200亿千瓦,超过了三峡大坝2016年全年的总发电量。然而,数据中心总耗电量中仅有6%~12%被用于网络计算,其余均在维持服务器工作状态时被无谓消耗。
(3)人口红利逐步消逝,人力资本有效支撑不足。改革开放四十年,大量低价且增长迅速的适龄劳动力、持续优化的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合理的居民年龄结构带来的高储蓄率与低赡养比重共同组成了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人口红利”,支撑了一般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在2010年前后,我国适龄劳动人口达到了峰值,之后适龄劳动人口开始呈现负增长趋势,进而直接带来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与工资整体水平的上涨,并直接引发了纺织制造业、轻工行业等一批大型劳动密集型一般制造业企业的陆续迁出。此外,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知识红利尚未释放,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我国15岁~59岁适龄劳动力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仅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于土耳其、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典型的中等收入国家。
(4)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互动机制不健全,金融资本支撑实体经济的传导路径不畅通。大量流动性资金在系统内部空转,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企业“弃实投虚”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虚拟经济投资时限短、回报率高,吸引大量资本流入,实体经济“失血”现象突显。特别是部分地方政府长期过度看重房地产对GDP、财政收入的贡献,在宽松的融资手段支持下,导致房地产形成较高的盈利能力与财富积累能力,诱导实体经济资本大量涌向房地产。另一方面,体制机制制约仍然显著,阻碍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玻璃门”、“弹簧门”仍然存在,严重拉高了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成本,影响了金融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实际上,我国实体经济每年背负7万亿的利息,对于实体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5)贸易战、科技战为我国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当前国家间的比拼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创造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特别是对高端产业发展的方向引领和产业生态的掌控,现代产业作为高端产业必然面临着更为困难的外部发展环境。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通过提高关税、技术封锁、产品禁运、人才管控等手段,加大对我国高端产业发展的遏制力度,阻碍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要素进入我国,干扰我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融合,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高端化与高效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对现阶段我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推动我国产业持续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应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契机,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实体经济赋能、赋智,加速国民经济各产业高端化、高效化发展进程。
(1)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推动国民经济各产业发展质量升级与结构优化,促进全产业链的高端跃升。我国很大一部分产业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底部,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并存。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供网络设施、平台和技术支撑,加速国民经济各领域数字化进程,推动生产制造、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升级、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拓展,加速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的培育,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提升供给体系质量。
(2)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优化实体经济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链接、计算、分析能力,以线上数据交互带动线下资源配置优化,能够帮助实体经济克服原有资源信息获取在物理空间上的约束,为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促进管理模式革新、生产组织方式优化,提升决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模式的运转效率,带动生产运营效率的全方位提升,推动各个产业向柔性化、快速化和绿色化等方向发展,倍增放大产业价值。
(3)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催生新模式、新需求、新业态,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催生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提高企业准确把握低频或个性化长尾需求能力,扩大信息消费覆盖范围,将大量隐性需求转化为显性需求,延长产业价值链,促进新动能的蓬勃兴起。
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实体经济与生产要素协同,促进各产业融合与生态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促进实体经济与生产要素协同发展是迫切需求与关键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广泛渗透应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将促进各类生产要素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高效协同发展,构建起更加融合紧密、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引领和支撑各产业迈向新高度。
(1)新一代信息技术作用于科技创新领域,能够发挥资源集聚、流程再造和价值重塑作用,帮助产业创新发展打破传统分散的创新模式,打通科研与产业化通道,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以硬件、软件、智力、创意为代表的创新资源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广泛聚集与高效匹配,将协同研发、众包、众创等创新模式引入实体经济,重构产学研创新链条及其流程,优化创新主体协作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产业创新研发效率,缓解产业应用与科技创新存在传导断层的现象,带动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
(2)新一代信息技术作用于金融领域,能够发挥引流、催化和保障作用,有效降低普惠金融门槛、促进金融服务创新、增强金融服务风险防控能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科技金融体系,通过搭建资金供需对接平台、集聚产业链多元化数据,不仅能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获客成本高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还能精准辨识行业发展机遇与需求,扩大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实现资金低成本深入产业价值链的效果。同时,网络技术和平台的应用,还能够实时监测行业的发展动向与资金流向,及时发现风险隐患,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新一代信息技术作用于人力资源领域,能够发挥优化、替换和赋能作用,促进人力资本与实体经济动态匹配,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一方面,有助于革新人才培育模式,提升现有劳动者整体数字技能和素养,培育大量适应各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推动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劳动力结构加速建立;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形成多品类智能产品与设备,在特定行业或领域替换低端劳动力或危险工种劳动力,一定程度上解决劳动力匮乏问题。同时,依托信息通信网络平台和技术,能助力劳动效率大幅提升,更高效地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盘活人力资本存量,激活人力资本增量,强化人才对经济的支撑。
五、思路与建议
在未来深入推进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强通用性、强交互性、高集智性和高增值性的特点,瞄准当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建设中的全方位、深层次应用,解决国民经济各产业领域融通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端化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诉求。同时,加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自身发展和应用的支持,持续夯实高水平、全方位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的基础支撑。
(1)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以加快数字信息技术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融合为主线,推进产业体系内部各个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促进数据与实体经济各领域的融合应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释放数据红利,促进产业体系迈向数字化、网络化,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2)着力打造高水平数字化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加快“产业”思维向“体系”思维的转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连接手段,面向制造业服务化、农业“新六产”等三次产业跨界融合的大趋势,推进以农业产业“6次产业融合”、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产业化为代表的多产业融合进程,助力构建融合紧密、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重塑我国产业价值链形态,促进整体产业生态布局向“微笑曲线”两端的跃升。
(3)高度重视数字信息相关产业其自身的发展状况。不断深化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重要地位,优先考虑产业的发展与政策的保障,筑牢数字化转型建设基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设备的重点突破,全面提升技术供给能力,保持持续领先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不断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全力打造支撑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持续巩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安全发展能力,核心技术安全可靠发展。
作者简介
肖荣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政策研究部主任,高级工程师。
联系方式:xiaorongmei@caict.ac.cn
霍 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政策研究部工程师,中国人民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联系方式:huopeng@caict.ac.cn
本文刊于《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19年第9期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于1975年主办的《电信网技术》(月刊)自2018年3月正式更名为《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刊载内容在覆盖传统电信领域的基础上向信息、通信和ICT领域延伸。本刊物重点解读行业政策、标准,报道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成果及业内最新最热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
主要栏目:专题、专家论坛、产业与政策、发展策略、泰尔检测、产品与技术方案。
投稿邮箱:ictp@caict.ac.cn
校 审 | 陈 力、 珊 珊
编 辑 | 凌 霄
推荐阅读
● 扫码关注我们 ●
微信号 : CAICT_CHINA
新浪微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