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央美毕业季丨“洞见新百年”艺术青年第二期:以物易心
2019年是中央美术学院新百年之年,在此次的毕业季作品展中,需要去观察、去发现、去记录属于下一个百年希望中的艺术家与作品。2019年6月6日至25日为仍在火热展出的本科生毕业展。艺术的价值是需要被不断挖掘,就如同实现梦想需要不断努力。本次,艺讯网特别推出专题报道,寻觅展览中具有启发性的作品以及艺术家,带给更多观众极具话题性、内涵性、价值性的观察和讨论。
我们通过独特的专题视角“百年洞见”,针对二十四件毕业作品进行了观察,通过多次重构,在毫无头绪、浩瀚如海的作品中寻找一条路径,作为理解的向导。将作品分为“肉身观照”、“以物易心”、“物里悟外”、“自见传统”、“未来表达”,五期视角进行逐步推荐。“百年洞见”——期待在央美新百年之际,我们所洞见的艺术与青年,能洞见百年之后的艺术。
第二期视角:“以物易心”
“以物易心”为视角,并不是探究“物质”与“内心”的依附或主次关系,而是去思考物质作为艺术最为重要的载体,到底是怎样传递内心的视像。不同的物质媒介,成就艺术创作的多样表达,也是乘载艺术家的心灵之舟。本单元选取的五位艺术家,他们均执着的尝试着物质与内心相互沁入的关系,展现艺术创造赋予物质的新生命。这五件陌生而暗存联系的作品,都作为一种精神化的象征被内心所寄托。当再次走进观看,这些艺术生命体,你是否能与其对话,并触碰它的心灵。
1
郭美仪
×
《盐约》
郭美仪
2008-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12年专业保送至中央美术学院
2012-2016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
2016年保送至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
展览及获奖经历:
获中央美术学院 2013-2014学年综合奖学金三等奖
获中央美术学院 2014-2015学年综合奖学金一等奖
2014年11月 不在图像中行动,佩斯 . 北京
2016年 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展 太庙
2018年6月 开门,爱门画廊·798
获“中央美术学院参与北京市小学美育发展”项目2018年度优秀讲师
盐约
(悬挂)约25 x 28 x 10cm
(金槽)约89 x 29 x 25cm
(羊毛毯)约170 x 170cm
工业盐-硫酸铜 木头 黄金 羊毛
院系:造型学院版画系,导师:李帆
在古代,盐的价值堪比黄金,是罗马士兵报酬的等价物。盐在上帝之选民-—古老的以色列民族的传统中代表“永不废坏之物”,盐具备调和的作用象征着友谊,因此盐约即神人之间“永不背弃、永久的盟约”。除此以外盐还有防腐、洁净、消毒等功用,引申的意思还有圣洁、谦卑、更新等,而在基督教信仰中最为重要的含义即基督耶稣跟随者的生命被比喻为盐的生命。
作为一个信仰者,盐对于我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我考查它在圣经中以及东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各种含义并进行默想。在挖掘盐的特质中我去思考创作变得顺理成章。
一次我偶然看到工业盐-硫酸铜的结晶体实验视频。看着视频里小小的蓝色结晶体,我很兴奋,直觉认为它会与我的创作有关联。按照网上的方法买来材料,一开始因为掌握不好溶液浓度和温度等技术性问题,调好溶液后的两天里并没有结出什么东西来,我有点失落,索性就把做出来的液体放置在一边没有管它。大概过了一个星期,等我再次想起来的时候,发现在培养皿中的液体已结出许多米粒大的较为规则的小晶体。我用镊子拿起来端详,感动于它的形成是从无到有、悄无声息。同时每一个小结晶体又代表着一颗颗种子,里面蕴藏着生命的气息。我也很满意硫酸铜本身的蓝色,因为蓝色是属于天堂的颜色,纯净之蓝带领人进入心之所向往的宁静平和中去。
盐约
作品中上面悬挂部分和下面金槽部分的创作想法并非同时产生的。上面悬挂部分的是由一颗小小的单晶种子培养长达7个月而得到的结晶体。然而从种子一点点养大到展览前并非我最初的想法,因为当相对规则的平行四边形晶体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很难保证它不发展成乱七八糟的多晶体。作为一个不自知的控制欲很强的我,十分拒绝它毫无规律的长势。因此前期我总是逃避这样去做。直到有一天在与老师的交谈中我恍然大悟到为什么我不愿意放手让它去生长成它本来的样子!我看到自我里面安全感的缺失,企图掌控一切,往往只有当事情都按照我的意思去发展时我才不会感到紧张不安,实则是我对未知的恐慌。
当想法上的阻塞被疏通后,我马上进入到小种子的培育计划中了。我希望学会放松,充满盼望的接受未知所带来的一切,享受真正的平安,体会造物主奇妙可畏的创造。从饱和液体中析出小晶体,选择一颗进行悬挂培养,视情况而定,每隔一天或两天在容器里添加新鲜的饱和液体,我常常真心的去称赞它长得漂亮,为它祝福。结晶宝宝的家也随着它生长不断变化。最终竟奇迹般地自然形成了似心脏般的形状。
现实中没经历过养育孩子的我,在这几个月中明白了许多不曾明白的父母的心情,思考了许多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更了解爱的结晶的份量,它充满了契约精神,它囊括了时间、精力、奉献、勇敢、坚定、相信、忍耐等等内容。下面的金槽里承载种子晶体的想法产生于圣诞节日前后,当时到处都在热热闹闹的为了纪念耶稣的降生而欢庆着。天国王子与破旧马槽本是毫无干系的,但因着尊贵神子的甘心降卑使马槽也变得荣耀起来。
盐约
这件作品中所使用的木槽是一件老物件,它从前是农村喂猪的猪槽。我买回来后几经处理,刷胶,防水,贴金,最终的色泽与质感带出庄严神圣的力量。将无数盐结晶的种子置入金槽内,纯粹的蓝色与金色辉映出格外的宁静。并且里面还放入溶液的原因在于想让它有继续生长的状态,展览期间时常去添加溶液,使它保持一种不中断的连接。
不在乎传统与非传统的艺术语言去诠释信仰,在乎于对信仰单一专注的心志,信仰的力量会从一个清心的管道里流淌出去,释放出圣洁、恩慈、良善。在真诚的创作中我再一次更深体会爱与被爱,我也希望自己的生命如同作品中的结晶体,成长遇见艰难之时依旧在爱里坚定并勇敢向前,最终成就一份光彩夺目的喜悦。
2
迟世林
×
《赎罪场计划》
迟世林
1991年 生于山东莱阳。2014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学士学位,2019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主要群展:
“造物者”(新北市府中十五,台湾,2019)
“现在的未来”(北京杨画廊,北京,2017)
“城市快闪计划”(模式口大街店铺,北京,2017)
“中华匠作——文明的回响”(太庙,北京,2016)
“丹麦行为艺术节”(丹麦艺术文化中心,北京,2016)
“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4)
《赎罪场》
跪搓衣板的人/废物材料、现成品、电机
72x60x180cm/2018
《赎罪场》这一系列和我本科时期的作品在视觉呈现上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但是其中的内核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我的本科毕业作品是《4400根石刻手指》,作品产生的方式是创作契机的开启后,自然转变成一种重复劳作模式并在创作过程中与自我观照。而《赎罪场》的呈现恰恰也是在表达重复运动和自我观照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具体的、明确的,又是模糊的、抽象的。这些行为都是以自我状态为对象而产出的。
我的作品与我所处的当下状态和环境有着很直接的联系,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品会很快速的发生变化。但这种看似顺其自然的的创作方式也有自己执着的东西,计较执着于不去雕琢、装饰,尽量跟随着材料的属性和外形去创作,从本科时期看过来也一直在往这方面探索。
忏悔者2号/废弃的木头、钢筋、现成品、电机/76×36×90cm/2019
自恋者(细节)/废物材料、现成品、电机/100x76x220cm/2018
2017年春季在机械装置课的学习中我突然萌生一个想法,就是把搜集一定数量的行为艺术家的重复行为动作做成小型机器人在做同样的行为。比如:宋冬的《哈气》,苍鑫的《舔》,何云昌的《一米阳光》等。重复性的动作很像一种修习,我对这种重复专注的克制状态十分向往。但是由于机械技术的问题暂时放下了。2018年中的一段时期是我个人反思的昏暗期。在个人修习的状态中常常会让自己或对方失望,我重复体会着对于错误的事情自己会很有负罪感,如果对方没有对自己进行惩罚的手段,自责的羞愧感会一直存在,只有在得到相应惩罚的时候自己才会得到释怀。这时就需要自己有一套惩罚机制或者是忏悔的仪式。这种心理活动的轨迹并不陌生。我把这两年的想法和体验融合在一起,对赎罪和修身进行创作。
《赎罪场》的创作周期有一年,因为创作期间时间和状态都不是连贯性的,单个作品相对独立。其中“忏悔者”受到何云昌《六月雪》行为作品的启发而创作;“磨砖者”是我再次解读禅宗公案“磨砖做镜”而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很多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由于重新认识了材料的属性和原理,从而又会萌生出新的观念和想法。“跪搓衣板的人”“替罪羊”“自恋者”等就是在我居住周边捡来的的材料中逐渐扩展。
磨砖者/废物材料、现成品、电机/82×33×65cm/2018
晴空树/废物材料、现成品、电机/200×200×420cm/2019
我觉得我创作的动力或者是兴奋点也在于此。其中“晴空树”这件作品在展览期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晴空树”表达的就是一种消磨的状态,这种状态主要出自于打气筒的重复打气,使树枝的不断充盈并产生动作。由于打气筒都是廉价的塑料制品,打气次数越多磨损越厉害,最后导致没有足够的气使树枝抬起来。而这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除非不用打气筒。用更好的技术去解决问题,但又会违背的我的创作意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重新制定了方案。下一次把“晴空树”的树做小,把打气筒的阵势做大,由十四支打气筒上调至是一百支打气筒在打一颗小树,用一种大阵容的重复动作去完成小树的微微颤动。问题推动我完成作品的深化,我也很接受这种顺其自然去解决问题,并创作作品的方式。作品都不会结束,我觉得它是无休止的变化着,我也像它一样。
3
仇越
×
《泥囊》
仇越
1992 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2016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第二工作室 本科
2018 于希腊雅典美术学院 交换
2019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导师陈科 硕士研究生
《泥囊》
视频截图
《泥囊》影像以对话的形式表达对身体的思辨,雕塑材料选用中国传统造像办法,泥土与稻草。作品分为两部分,泥巴皮部分是套着自己的身体所做的“外衣”,将躯体外化,骨头部分暗示肉体的终结与精神的提示,骨与皮进行身体私密的对话。
《泥囊》头
《泥囊》手
上学期间对传统造像感兴趣,研究生一年级时学习做了一个传统泥塑佛像,就是用泥土和稻草,再掺些麻,很喜欢这个材料的感觉,很朴素、原始,并且直接,干了直接成型,免去了翻制等步骤,所有手的痕迹都保留在了雕塑上。之后那段时间在想如何比以往更直接的表达内心的感受以及对雕塑的情感,从人体到躯体,读到一些经典,比如《维摩诘经》、《入行论》,里面都提到了关于我们的身体的内容,读到那些文字时内心非常震撼!让我思考并开始觉察我究竟有多少念头与行为只是在服从自己的躯体。
因为我一直在具象写实工作室,长期做人体雕塑,内心会为了审美不自觉的赞美着身体,再用手去塑造、触摸身体的每一个地方。当看到经典中这种破斥自己身体的思想,“身体不是我的,是虚幻的腐臭的又极脆弱的”这种和自己的意识完全相反的、矛盾的观念很吸引我,“你的身躯终将变成泥土”,感觉到哲学与泥土、躯壳交融在了一起。我将我的身体物化成了泥土贴在我的身体上,表达我对身体依赖又受制于它、亲密却束缚的情感。
作品另一个部分是骨头,依然是泥土的材料,但是加了乐器的元素,并且贴了金箔,想让骨头与皮囊来展现这种矛盾。“金”是我一直以来很迷恋的材料,从本科的毕业创作开始,金色是神圣的“高能量”的颜色,我的内心本能的很需要它。即使贴了金箔,泥土和稻草依然露在外面,平凡和神圣总是在一起。
《泥囊》
制作过程
制作周期比较慢,开工至展览近十个月。我选择的是大地普通的土,过滤后与草和麻混合固定,因为做的是我的身体,所以雕塑要套着自己的的身体不断调整。由于是泥土直接成型,为了避免泥土的脆弱性所以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把泥土压实上,每天不停的用泥塑刀敲敲敲、压压压,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这个部分。
拍视频时我的朋友们帮我穿上我泥土做的身体,真的是切身感受到它是多么的沉重,压的我难以呼吸,感觉拍完永远都不想再把这讨厌的东西穿在身上了,这种感受很像病痛中的体验,自己被关在身体里面,恨不得赶紧逃脱。这种体验对我确实是有一定影响的,从短暂的快乐转向永恒的追求,然而事实就像视频里我说的话:“这身躯是令人依恋、令人可爱的东西,是我的伴侣,我应该珍爱它。(This body is mine. It is lovable, it is my companion. I should cherish it.)”内心的矛盾依然在。
未来继续延续之前的思考与方向,希望作品表达更加贴近自己的内心,更开阔,从有相入无相。
4
丛浚枫
×
《Uninhibited》
丛浚枫,1997年,大连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毕业作品指导教师,孔亮、李晓林、王华祥。
《Uninhibited(不羁)》
铜版画
《Uninhibited(不羁)》铜版画
如何用版画的媒介去驾驭一种不羁的情感,是丛浚枫作品的目的。作品中轻易而随意的线条与色块的表达,凸显出一种逃脱的快感。具象的抛弃、抽象的修行,也可判断丛浚枫早已从最为熟悉与熟练的绘画训练中探索另一种成熟。作品中释放的是一种尝试的期待,并正在理清他对艺术的理解。(林语之)
版画系是一个注重思维提炼的艺术种类,而铜板于我来说是一个比画更有意义的媒介。它不是单纯的复制,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出人意料的效果,在这种充满偶然性的版种里,我可以无限探索和表达自我。
《Uninhibited(不羁)》铜版画
铜板的制作过程复杂又富有偶然性,也正是这些偶然让我在其中得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画面,我开始将自己的感受不遗余力的发挥在作品中。并尝试从作品中张力的线条 ,黑白色块的挤压与相互作用传递给观众情感。在我的意识中,无所谓观者从我的画面中捕捉任何具象的事物,我想做的只是想传达情感,可以让观者自由的游离在我的画面里,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我赋予的情感相互交融。我认为这样的艺术是可以有无限魅力的。
5
曹睿欣
×
《密度》
曹睿欣 1995/05/26
201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15年保送至中央美术学院
2016年获“ASA”艺术奖学金
2017年进入壁画系第三工作室
获一等奖学金
2018年获二等奖学金
201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
《密度》
壁画系曹睿欣
密度,在物理学中,是一种物质的特性。我们的那些复杂的情绪,与物质不同,却也有各自的密度。无论纠结或淡然,悲伤或快乐,都是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甚至痛苦,有时也让我们迷恋。各种情绪在生活中循环往复,却也因个体不同大相径庭。我用各种不同密度的材料,例如羊毛,棉布,金属,马赛克,纸,玻璃,蜡,胶,食物等四十多种材料进行了不同密度的组合,来体现丰富细腻而又独立的情绪世界。
《密度》细节
《密度》细节
接触材料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材料本身具有的特性可以成为表现的内容,对于材料的尝试和实验也越来越多。材料也带给我更多表达的灵感和空间。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记录了关于患通感症的人,他们可以闻到颜色的气味,尝到声音的味道。在患者的感觉系统中,情绪是有形状的,有形象的。这种疾病无多大危害,甚至像一种上天给予的独特恩赐。我的创作理念也由此生发,渴望用不同的质感和视觉组合来记录千差万别的人类情绪。
创作过程中,材料的实验避免不了的会出现失败的案例。做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后,发现有很多材料做出来会有意料之外的效果。这就是材料制作过程中的惊喜和惊吓。这些惊喜和惊吓能带给我更多的实验和探索的兴趣,也是支持我创作的动力。
作品自述及图片均由艺术家提供
撰文丨 林路
编辑丨 张译之
毕业季展览现场图丨胡思辰
CAFA毕业季观展指南 👇
26分钟前
寻声逐艺,初心远行,艺讯网毕业季专题,看展!走起!转发转发转发~
——TRAVEL WITH ART——
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作品、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TRAVEL WITH ART」,联合众多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线下艺术活动!
后台回复“看展”即可获取更多信息,加入艺讯友邻群。
转载及合作请后台联系!
For genuine art lovers 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exhibitions, artworks,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 behind them, CAFA ART INFO initiates a brand new 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
CAFA ART INFO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滑动查看详情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